记者手记:五包菜籽万亩良田背后的无尽追思-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12/06 17:04:43
来源:新华网

记者手记:五包菜籽万亩良田背后的无尽追思

字体:

  新华社成都12月6日电 题:记者手记:五包菜籽万亩良田背后的无尽追思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李力可

  高寒缺氧、气候多变的青藏高原上,能种出香甜的瓜果蔬菜吗?

  答案当然是“能”。但在70年前,要说出这个字并不容易。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雀儿山西坡,海拔4200米的一片烈士陵园里,一位梦想在雪域高原上种出蔬菜的战士已长眠73年。

  195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五十三师一五九团三连炮班班长张福林跟随康藏公路(后更名为川藏公路)筑路大军来到雀儿山下。

  这一年的12月10日,当他在工地上检查炮眼及装药情况时,一块巨石忽然落下砸中了他的右腿和腰,因伤势过重,他的生命定格在26岁。

  战友们在整理张福林的遗物时,发现了他荣立五次战功的记功证和五包菜籽。十八军筑路时后勤保障极其困难,蔬菜更是奢侈品。张福林在出发前买下了这些菜籽,在日记里写下心愿:“西藏荒地多,青菜少,我们到了西藏后,就要好好进行生产建设了……我要把幸福的种子撒在高原上,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修建川藏公路的4年多时间里,3000多人为筑路付出生命,仅雀儿山路段就牺牲了300多人。

  张福林牺牲后,战友们继承他的遗志,将五包菜籽带到了西藏,所到之处与群众一起播种、收获。1960年,战友们将种出的萝卜寄到了北京。

  从绝境开路到高原拓荒,川藏、青藏公路通车70年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激励一代代人在雪域高原创造奇迹。这片土地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变。

  道路通,百业兴。“两路”通车前,西藏的经济主要依靠农牧业,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也非常落后。“两路”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交通的困厄局面,推动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的经济结构实现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型升级。

  今天,沿着川藏公路一路西行,从二郎山脚下的鲟鱼子酱小镇、塔公草原上游人如织的雪山观景平台,到布设着“观天逐日”大科学装置的雪山小城,再到支撑“西电东送”的大国工程……一个个从无到有的乡村振兴项目、国家重点工程里,跳动着高原经济的活力。

  在海拔3600多米的甘孜州理塘县濯桑现代特色农业园,来自山东省寿光市的盛学武用10年时间摸索出一套适宜高原气候环境的科学种植技术,从抗紫外线的大棚塑料薄膜到智能化无土栽培技术,这位山东汉子在曾经吃不到也买不到蔬菜的地方,培育出可全年采摘的小番茄,夏季反季节供应的奶油草莓,带着阳光气息的黄瓜、蜜瓜……依托发达的路网和冷链运输,这些“极地果蔬”能够直抵城市餐桌。

  高原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唯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近年来,甘孜州依托高原“净土”优势,着力打造“有机之州”。据甘孜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汪玉琼介绍,目前全州有机认证面积已达56.7万公顷,预计2024年有机农产品产量12.9万吨、产值15.4亿元。

  路,仍在修筑。

  2017年9月,张福林长眠的地方,雀儿山隧道通车,自此“川藏第一险”成为历史。2018年底,雅叶高速公路雅康段建成通车,川藏线进入高速公路时代。目前,甘孜州的公路网总里程已超3.3万公里。

  精神,仍在传承。

  今天,当过往车辆经过张福林烈士陵园时,总会放慢车速,鸣笛致敬。21岁的护路工人呷玛泽错起初对此有些不解,在雀儿山驻守了30年的老护路工黎平向他讲述了英雄的故事。

  1953年,张福林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直到今天,这个班仍驻守在西藏山南市的边境地区。

  广袤高原上,英雄的故事仍在继续,五包菜籽孕育的希望更加茁壮。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