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财经观察·县域行|云南景洪:“黎明之城”迈进旅居时代-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12/12 10:10:0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财经观察·县域行|云南景洪:“黎明之城”迈进旅居时代

字体:

新华网记者 曹滢

北回归线穿过中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这里年平均气温23摄氏度左右,草木经年不凋,是闻名中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候鸟”人群理想的越冬之处。

  景洪作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集中了全州大部分的旅游消费活动。旅游业“人气”是反映景洪社会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文旅融合是景洪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富民强县的主要途径之一。“旅游”如何升级为“旅居”,文旅业如何发挥更大的引擎作用,景洪成为一扇观察窗口。

景洪市区全貌。(10月12日) 新华网 赵普凡摄

  老牌景区的“底气”与信心

  距离景洪市30多公里外的基诺山乡,近两年兴起了雨林徒步的新玩法。

  32岁的木腊切是基诺山乡新司土村委会巴朵村村民。高中毕业后他在昆明打工,一心想回家乡创业。他发愁的是家乡没有什么出名的景点,鲜有游客光临。

  2021年,木腊切回到基诺山乡,参加了村里的培训后,成为最早一批雨林徒步游的向导之一。潺潺的溪流、望天高的大树、天然的蔓藤秋千、神奇的绞杀榕景观……这是木腊切从小玩到大的家园,一草一木他都熟稔在心。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雨林徒步很快发展出22条线路。游客一趟走下来平均需要6个小时,至少会在沿线村寨吃一顿饭,有的还会在村里民宿住下,等待观看次日的云海日出。

  基诺山乡的500多名青壮年村民经过培训成为带队向导,妇女、老人等提供后勤,年人均增收3至5万元。今年以来,徒步游客已超过30万人,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

  携程网近期对西双版纳的一份在线旅游调查显示,在旅游总人数中00后客群占比已接近一成。另一份关于2024年春节假期西双版纳旅游业统计显示,民宿销售额同比增长201%,汽车租赁增长近2倍。由此可见,随着客群结构变化,自由行、短程租车的游客在增多,体验式、深度游的方式受到欢迎。

  有几组数据引人关注:

  数据一:日客流量。2023年,景洪市常住总人口64.58万人,较十年前增加11.86万人;今年1至8月,景洪接待游客4175万人次,日均客流量26万人次,是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多。

  数据二:旅居地产。2023年,景洪市成交新建商品房2.74万套、同比增长44.02%;成交面积216.52万平米、增长40.28%;实现交易金额160.9亿元、增长56.67%;2024年上半年,成交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交易金额3项指标环比均保持量涨价稳。景洪住房消费以州外人士为主,占比超过78%,旅居地产火热。

  数据三:旅游收入。2023年,景洪市接待游客4995万人次、同比增长39.7%,旅游总花费增长73.1%,均创历史新高;人均停留3.22天、人次消费156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国庆假期期间,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0.38%,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58.12%。

  从县域经济总量看,2023年,景洪市GDP首次突破400亿大关;2024年上半年,景洪在全省129个县区市中位列第18位。景洪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数据背后,景洪做对了什么?

  近年来,随着旅游方式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转向休闲度假和综合消费,旅游地从招徕新客,向吸引回头客、常来客转变,景洪着眼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优采取了行动。

  景洪市委书记赵刚表示,景洪立足于自身条件和优势,确定了以“候鸟式”度假和旅游康养为主要旅居产品形态,形成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民族文化、乡村休闲、夜间旅游、跨境旅游、半山酒店等为主的业态格局,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旅综合项目,促进旅游消费提质扩容。

  慢下来、停下来、住下来,或十天半月,或一年半载。换个地方移动办公、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挥洒才艺,景洪成为不少人美好生活的另一面。

航拍镜头下的基诺山乡巴朵村。(10月1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摄

“旅居”破题“全域旅游”

  景洪市区澜沧江北岸过去有一片荒芜的滩涂。2012年起,占地2000多亩的大型文旅综合体“告庄西双景”在此面世。这里聚集了主题酒店、特色民宿、傣泰餐饮、演艺文创等场所,是目前景洪人气最旺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2018年,告庄西双景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的星光夜市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夜市上轻型摊点规划设计将近3000个,可以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记者随机走进星光夜市上的一家旅拍店,与迎上来的店面经理小孙聊了起来。小孙是黑龙江人,因为来旅游爱上这里的气候和民风。正逢告庄西双景招租优惠,他决定在这里开一家旅拍店。

  每当夜幕降临,告庄西双景星光璀璨,与壮美的澜沧江江景交相辉映,十分“出片”。小孙抓住这一轮旅游业的风口,迅速把生意做大。现在店里有常驻化妆师20多名,摄影师10名,旺季时一天最多能接到200多单,其中90%的顾客来自社交平台上的“约单”。最近,小孙把一家人从黑龙江接来安家落户,成为景洪的“新市民”。

航拍镜头下的告庄西双景(10月1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如何把景观项目从点连成线、从线扩到面?景洪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旅居,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建起一批乡村旅居的风景线和示范区。

  傣族园是景洪的知名景区,与傣族园相邻的曼嘎俭村等几个村寨原来却仅靠橡胶和农业过活。2023年,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曼嘎俭村的3个村民小组组成“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先是依靠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项目支持整治和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接下来在中国农业大学相关课题组帮助下,规划了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将曼空岱村定位为民俗文化体验区,曼峦站村为精品民宿康养区,曼空迈村为旅游综合服务区;传统的傣族干栏式建筑已改造为现代化的舒适家居,除了村民自住外,还开设起民宿客房、非遗体验场所,打造了一批田园景观。

  曼峦站村民小组组长岩甩勒说:“我们村小组把闲置的房字拿出来,共有7栋民宿共23个房间,我家运营的‘曼峦1号’从6月份试营业以来,收入超过3万元。”

  三曼村还引入文创企业“云上春天”进驻,经营村里的茶亭、文创店、儿童游乐区等公共空间,吸纳了30多名村民成为员工。“云上春天”的总经理雷常龙是云南文山人,过去从事热带水果精深加工。他说,这是公司向农文旅融合转型的第一步,希望通过参与三曼村的乡村旅游升级改造,为推动乡村振兴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航拍镜头下的景洪大渡岗乡万亩茶园。(10月1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候鸟”筑巢“黎明之城”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间,1万辆共享电动车被投放到景洪街头供游客和市民使用,这是当地为应对旅居旺季到来而采取的便民措施之一。

  旅游业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景洪通过改造软硬件设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厚植公共服务基础,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新老市民在这里安家又安心。

在景洪市嘎栋街道万景社区,80%的居民是来自全国各地、长期定居景洪的离退休人员。社区雅食轩食堂每天为居民们提供天南海北的风味菜品。黑龙江人罗女士在此定居多年,她说,“食堂办得很好,我吃到了家乡口味的面食、炖菜,真是让我一解思乡之情。”

万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梅介绍,社区以提升旅居老人生活品质为切入点,除了办好食堂,还组织了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如舞蹈、书画、象棋等等。目前社区共有19支活动队伍,参与人数将近900人。社区还不时组织居民到周边村寨短途游,方便大家更深入体验地方民俗文化。

为了优化社区服务网络,景洪市将原有19个城市社区细化为70个,让“15分钟服务圈”从地理上成为可能;在城市交通方面,在旺季到来时增设公交线路站点、缓解景区交通压力;在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傣药适宜技术服务,助推傣医药融入大健康产业发展。

在景洪市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信息变更、开办民宿餐饮店、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医保社保转移接续等等,这些过去涉及多部门、办起来费时费力的事情,都被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让群众跑一趟就能办完。

三角梅、凤凰花、合欢、木棉……人们从寒冷的北方来到这里,满树繁花,姹紫嫣红;芭蕉、芒果、菠萝、小玉米……应季蔬果品类繁多,令人欣喜;阳光明媚,天空瓦蓝,人们在户外尽情跳舞、打球、遛娃……大自然赐予这座“黎明之城”丰饶的物产,这里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五湖四海的来客。

澜沧江边的景洪城。(10月11日) 新华网 赵普凡摄

策划:万方、韩海阔、李霞

参与报道:袁晗、赵普凡、张玛睿、李浩、刘东

【纠错】 【责任编辑:袁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