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20:16:30

新华网

8月16日上午9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五位院士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领域创新发展成就座谈宣讲,并结合自己的奋斗历程,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新华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19-08-15 20:16 ]


08-16
09:04:24

新华网

70年砥砺奋进,70年壮丽辉煌。现场的观众朋友以及广大网友,大家上午好。我是新华网主持人刘燕。欢迎各位。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历经70年建设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行各业、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正式启动,在第一场论坛,我们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五位院士,为我们讲述他们与科学的故事,讲述70年国家科技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2019-08-16 09:04 ]


08-16
09:05:00

新华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2019-08-16 09:05 ]


08-16
09:05:29

新华网

“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超算“发威”……70年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们从无到有,一步步感知科技进步的速度,也一次次见证祖国不断强大的步伐。[ 2019-08-16 09:05 ]


08-16
09:06:02

新华网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五位院士,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让我们再次欢迎五位院士的到来。[ 2019-08-16 09:06 ]


08-16
09:06:24

新华网

可以说,五位院士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白发苍苍的背后,是他们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他们与科学的故事。[ 2019-08-16 09:06 ]


08-16
09:06:53

新华网

第一位要请上来的院士,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号召:“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年轻的他当即报考了地质学专业;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深受震撼,开始把视野从“地下”延伸到“天上”……钻研地质,开展地下核试验,与月球结缘,深空探测,一路走来,他坚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让我们跟随欧阳院士的演讲,听听将国家重大需要与个人“求索天地间”紧密相联的故事。有请欧阳院士。[ 2019-08-16 09:06 ]


08-16
09:10:03

欧阳自远

各位观众朋友、各位网友,大家好!我讲的题目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培育我成长》。1952年我高中毕业,正在思考和选择未来的专业方向。当时国家提出:我们将要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最缺的是矿产资源和能源。国家号召:“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我被这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下决心一定报考地质!去找矿!一定要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添砖加瓦。[ 2019-08-16 09:10 ]


08-16
09:10:35

欧阳自远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作为家中的独子,长期的战乱环境和流离失所的生活,父母都希望我学医,传承家业,当一名医生,以后过一个稳定的衣食不愁的小康生活。但我违背了他们的意愿,但他们还是尊重和支持我自己的理想。[ 2019-08-16 09:10 ]


08-16
09:11:51

欧阳自远

1952年我被录取在刚刚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勘探系。经过4年的学习,对于找矿勘探和地球科学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1957年学校动员我参加全国第一次副博士研究生统考,我被录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研究。我觉得作为一位找矿者自豪,能为自己的祖国作出一些贡献。[ 2019-08-16 09:11 ]


08-16
09:13:14

欧阳自远

但就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帷幕,这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们找矿探矿,像一只小蚂蚁,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效率太低。如果用人造卫星找矿,很快就调查得比较清楚了。人造地球卫星对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一定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年,1958年,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空间大国,为了空间霸权的竞争和冷战的需要,他们开始月球探测,展开了一场最激烈的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竞争。当时我们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到10年,百废待兴,一穷二白。但是我也坚信,中国一定会走进空间时代。我们年轻人能不能为迎接中国空间时代的到来,做一些科学上的准备,让中国空间时代到来快一些、更顺当一些?[ 2019-08-16 09:13 ]


08-16
09:14:32

欧阳自远

所以从1958年开始,我一方面系统分析研究美国苏联两国探测月球的计划、方案、目标、实施步骤和各种探测成果;紧密结合我们中国的实际,中国假如要去做应该怎么做啊?也思考一下我们中国要开展月球探测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战略,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人家都搞到天上去了,都做天上的东西,我们中国没有办法,我们得不到月球火星的样品,但是天上会掉下东西来,我下决心做各种地外的研究,当时中国没有人研究这个领域,那也没有关系,我们开始搞吧。[ 2019-08-16 09:14 ]


08-16
09:15:17

欧阳自远

所以我们我就收集降落在中国的各类陨石,因为陨石是研究太阳系的窗口,是我们八大行星组成的原始物质,要从根上研究它,我也进行实验室的研究,利用高空科学气球收集平流层的宇宙尘埃,进行实验室的系统研究,这样一步一步在中国建立起相关的实验室,也培养了一批从事陨石学、天体化学、月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科学队伍,我们就可以不断发表这个领域的文章和出版书籍。[ 2019-08-16 09:15 ]


08-16
09:17:31

欧阳自远

1976年,中国降落了一次世界规模最大的吉林陨石雨,中国科学院和各高校组成由我负责的联合科学考察队。经过精细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发表了100多篇研究论文和两本专著,已经成为国际上陨石研究的典范。1978年5月,美国卡特总统派他的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他代表卡特总统送给中国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中办通知我们去领取样品并负责研究。我想我们全部研究工作只需要绿豆大小,只要0.5克样品就够了,我组织了全国相关的实验室4个月内对这块小石头进行了深入研究。确证是阿波罗-17宇航员采集的70017-291号样品,是一种高钛月的海玄武岩,我们很快发表了14篇研究论文。另外还剩下的0.5克送给北京天文馆,请他们向公众展出。[ 2019-08-16 09:17 ]


08-16
09:19:00

欧阳自远

从1958年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到1993年,我们经历了35年的前期准备,当时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也立项了,我们认为中国有能力去开展月球探测,请求国家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国家要求我们首先论证的是“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后来专家委员会的结论是非常有必要,完全有可能。相继国家要求我们开展研究我们中国探月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研究,后来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完全可以按照这个非常接合国情的步骤和战略去发展,最后国家要求我们,我们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载荷配置和可实现性研究。从1994年至2003年,经过专家历次论证,都得到各个专家委员会的一致同意和支持。整个论证过程又经历了整整10年。[ 2019-08-16 09:19 ]


08-16
09:19:57

欧阳自远

2003年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组织全国航天力量,由孙家栋和我来负责编写“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2004年1月24日,大年初二,国务院批准了我们的第一期绕月探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我被任命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 2019-08-16 09:19 ]


08-16
09:20:32

欧阳自远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相继成功发射了嫦娥1号,嫦娥2号绕月探测,嫦娥3号和嫦娥4号实施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落月探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探测成果,在一部份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成果。我们下一步还要完成月球取样返回,我们要飞得更远,去探测火星、木星和木星系统、小行星和彗星以及进行行星际的穿越探测和建设月球科研基地。我们中国已经进入了深空探测的新时代。[ 2019-08-16 09:20 ]


08-16
09:21:47

欧阳自远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还承担过一项特别重大的任务,由于我在中国科技大学进修核物理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作实验半年,当时国防科委的领导找我谈话,通知我要承担一项国家的重大任务啊,根据你学习的基础,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中国地下核试验区要选择一个地方做,选场。第二,地下核试验的过程和影响,你们要做模拟实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地下核试验以后,放射性物质不能泄漏更不能污染当地的地下水,不然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这样艰巨的任务,我们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从1964-1967年,我们选定的地下核试验场通过论证成功,各项实验取得丰硕成果,防止各种放射性污染的措施也十分有效,提交了十几份研究技术报告,经1969年中国的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验证得到圆满成功![ 2019-08-16 09:21 ]


08-16
09:22:33

欧阳自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觉得做好科学研究是我的天职,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自己有一个统计,从2008年至2018年11年的系统记录:11年来,我一共进行了对各类型公众的科普报告617场,11年的现场听众35.3万人;平均每年举行的科普演讲报告56场,平均每年的现场听众3.2万多人。有些科普报告与新媒体相结合,一场报告的网上听众约20万—80万人次。这些年我一共撰写和主编的科普书籍12部,撰写和媒体采访的科普文章300多篇。[ 2019-08-16 09:22 ]


08-16
09:23:04

欧阳自远

我自己感到很幸运!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引导和培育我成长,也塑造了我的人生,我内心充满了感恩的情怀,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虽然已经84岁了,但我还会加倍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践行梦想! 谢谢大家![ 2019-08-16 09:23 ]


08-16
09:23:41

主持人

非常感谢欧阳院士的分享。为了祖国的探月工程,84岁高龄的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所有从事航天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最真实的写照。[ 2019-08-16 09:23 ]


08-16
09:24:21

主持人

与中华儿女的探月梦一样,载人航天同样吸引着我们的目光。2003年10月15日,随着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我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此后,一批批航天员又相继完成太空征程。当航天英雄们载誉归来,我们骄傲、自豪。而这背后,离不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攻坚克难。让我们有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为我们分享他与载人航天的故事。有请周院士。[ 2019-08-16 09:24 ]


08-16
09:25:53

周建平

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这里。也感谢新华网提供的这么一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和我们几位科学家一起介绍一下我们工作的情况。很荣幸,这里面杨乐院士是我学生时代很崇拜的科学家,他和陈景润、张广厚共同激励了我们那一代的学子,我是77级的,所以很高兴,也很感谢杨乐院士。[ 2019-08-16 09:25 ]


08-16
09:26:56

周建平

2016年首个中国航天日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探索宇宙、拓展生存疆域是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它激发人类不断奋斗,把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也极大推动了科技进步,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气、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前景。[ 2019-08-16 09:26 ]


08-16
09:28:54

周建平

航天梦、飞天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嫦娥奔月,有牛郎织女,也有夸父逐日等美丽动人的故事,也有敦煌壁画等杰出的、反映飞天梦想的艺术作品。中国人发明的火箭、火药早在明朝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就在世界上首次尝试了用火箭动力实现飞天的梦想,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中国现代航天始于1956年。1970年4月24日我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我还很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仰望星空看着东方红卫星从太空中划过,在广播里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回来的乐曲,那真的是激励了我们那一代人,也让我们为国家感到自豪、感到骄傲。1992年1月,中央决定组织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我是学航天的,77级,我上大学学的是飞行器技术,但我一直在大学任教,很幸运,那次让我们学校派一位年轻的教师参加总体方案的论证,我被选中了,我们进行了半年的论证。当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施。[ 2019-08-16 09:28 ]


08-16
09:30:41

周建平

论证工作结束后,我还是回到学校当老师。过了7年以后,1999年我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个多月后就随试验队专列进场,参加神舟一号发射任务,这也开始了我为期20年的载人航天职业生涯,这也是我们中国载人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时间有限,说几点在这20年过程中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大家共享。[ 2019-08-16 09:30 ]


08-16
09:32:28

周建平

第一,我想说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是我们载人航天工程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载人航天工程的论证起源于863计划。从1986年起,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组织了多年论证工作。在工程实施前,原国防科工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又再次组织了数百专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刚才我说的我参加的就是这个论证工作,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即以载人飞船工程起步,按三步走战略实施。当年是国际上航天飞机载人天地往返方案很热闹的时候,美国的航天飞机很多人都知道,那时候已经多次往返太空,俄罗斯也完成了不载人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飞,当然实际上那还是在苏联时期,欧洲、日本均在积极论证自己的航天飞机方案。[ 2019-08-16 09:32 ]


08-16
09:34:32

周建平

我们国家的航天专家反复论证比较,到底是搞航天飞机还是搞飞船,最后,综合考虑技术复杂度和经济性、可行性,我们建议从载人飞船起步。我们看现在,美国航天飞机已经全部退役,俄罗斯航天飞机终止于那次无人飞行,日本、欧洲的航天飞机停留在纸面上,世界航天大国全部回到了飞船方案,这里面应该说有技术上的重大反复,自航天飞机退役,美国到现在已有8年没有自己可用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为国际空间站服务。而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一直沿着中央批准的三步走战略稳步前进,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载人飞船和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全部任务,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我们现在拥有世界上两型现役载人飞船中的一型,即神舟载人飞船,另一个就是俄罗斯的联盟号,我们有世界上现在载货效率最高、功能最多的天舟货运飞船。而我们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两个天宫空间实验室则为我们正在研发的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中央批准的三步走战略为我们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08-16 09:34 ]


08-16
09:36:19

周建平

第二,我想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天人基本上是从零开始,进行载人飞船的研制、设计、制造、试验以及人才、管理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为了突破技术、保证质量和进度,很多人真的是长年累月加班加点,5+2,白加黑是一种常态,应该说是历尽了艰辛。在早期的时候我们技术也不够成熟,质量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我们那时候发射任务一次进场都几个月时间,比如神舟一号我们的试验队队员在大漠戈壁待了5个多月,我们的试验队解决了上百个技术和质量问题。比如出舱航天服在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积累的情况下,从设计开始到研制、飞行用了3年时间,而俄罗斯具有成熟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厂家仅仅生产就需要2年多,大家不难想象,研制队伍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够保进度、保质量、保功能性能。我看到过挂着点滴还在组织大家研究工作的总设计师,我认识很多三四十岁,孩子正在上学甚至是小升初、初升高关键时期的年轻人,大家现在都很关心孩子,特别是那些妈妈们,每次飞行试验任务离家三五个月不能够回家,不出差的时候也是在实验室披星戴月地工作。大家的努力是我们载人航天成功的保证。[ 2019-08-16 09:36 ]


08-16
09:37:37

周建平

第三是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道路。我们始终将全面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作为基本原则,从飞船、火箭到地面设备,从分系统到单机到原材料、元器件,我们都立足自主研发,因为我们知道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工程起步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基础,但我们还是将神舟飞船的功能性能瞄准国际最先进的俄罗斯联盟飞船;出舱活动,我们在可以用引进舱外服出舱的情况下,选择了自主研制这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交会对接任务,我们改变了利用轨道舱进行交会对接的方案,选择研制新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从而实现同步建成我们国家试验性空间实验室大系统的更宏伟目标;空间实验室阶段,我们又克服重量资源严重不足的困难,大胆利用货运飞船补给能力,用天宫一号的备份产品,完成了原定由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共同完成的任务。所有这些,充满了创新的精神,充满了勇气和担当,都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安全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019-08-16 09:37 ]


08-16
09:39:10

周建平

今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完成了历史使命,受控离轨陨落大气层。这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圆满收官。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中国空间站的研制,我们将在2022年左右完成在轨建造。我们的目标是全面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技术,把我们中国空间站建成技术先进、运行经济高效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在空间站上,将部署航天医学、空间生命和生物、材料、微重力燃烧和流体、物理、天文等领域的高水平实验设备,科学家将可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我们空间站有后发优势,我们是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建造它的,无论是平台的技术还是仪器设备的技术,它都是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的,我相信这将推动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全球先进行列,也将促进人类探索和开发利用太空事业的发展。[ 2019-08-16 09:39 ]


08-16
09:39:59

周建平

我举个例子,在空间站阶段,我们将部署一个巡天望远镜,这将是国际上最先进的从事天文学和物理学研究的空间天文台之一,它的分辨率与著名的哈勃望远镜相同,但是它一次看到的视场范围是哈勃望远镜的300多倍,我们计划用10年时间,对半个天区以上的区域进行巡天观测,我们要研究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必将加深人类对自然本质属性的认识,对整个物理学、天文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019-08-16 09:39 ]


08-16
09:40:42

周建平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中国贡献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载人航天的价值是独特的,人到哪里,人类文明就扩展到哪里。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人的脚步将迈向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中国航天人将满怀航天报国的初心,为完成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使命努力奋斗,为我们国家强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9-08-16 09:40 ]


08-16
09:42:17

主持人

感谢周院士的动情演讲。是啊,国家科技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背后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这些人里,有这样一个人,在1956年春天,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红旗下成长”的他义无反顾地走进自己深爱的数学殿堂,一步一个脚印,一年又一年钻研,终于,他与另一位科学家一起,研究出举世瞩目的“杨张不等式”。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70年里,他为国家的科研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让我们有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乐,一起听听他与数学研究的故事。有请杨院士。[ 2019-08-16 09:42 ]


08-16
09:43:02

杨乐

诸位朋友: 1949年10月,当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才将近10周岁,正开始上小学六年级。所以,我以后上中学、大学、读研究生,以及走上研究工作的征途,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了半个多世纪,都是依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期培养和教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年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大家都提供了发挥才智的机遇。[ 2019-08-16 09:43 ]


08-16
09:43:37

杨乐

记得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我的家乡江苏南通,从各小学挑选了一些学习成绩优良,表现较好的同学参加少年儿童队,那时候简称少儿队,就是后来的少年先锋队。我所在的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是积极参与者和主力,我们举行宣誓仪式的那天,我和校内几十名同学怀着纯真和兴奋的心情,和其他小学里选出的同学,聚集在南通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更俗剧场,举行集体的入队仪式,我们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少先队员。[ 2019-08-16 09:43 ]


08-16
09:44:36

杨乐

1950年,当我在当地和周围地区影响很大的江苏省南通中学就读时,国家正开始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工作,这就需要大量的各个专业的人才,特别是很多重点建设项目需要许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样,逐步使自己将当前学习与国家的需求联系起来,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学习也有了动力,自觉性显著增强。在中学六年的学习里,我在课堂上很专心听讲,很好地掌握了老师讲授的内容,课间常常十分钟,有的时候一刻钟,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一些练习题。此外,我还有比较多的时间看了比较多的课外参考书籍,另外做了许多习题,逐渐形成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就是在那个阶段里,我自己暗自下定决心,准备终生从事数学研究工作。[ 2019-08-16 09:44 ]


08-16
09:45:07

杨乐

令人难忘的是1956年春天,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即便当时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在中学里也有十分强烈的反应,使我和广大同学学习更加刻苦和努力。这年的夏天,我们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同学们纷纷考入清华、北大以及沪、宁、杭、西安等地著名学校学习,许多人响应国家号召,进入了航空、造船等国防专业,我则考进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 2019-08-16 09:45 ]


08-16
09:46:08

杨乐

从1956到1962年,我们在北大数力系本科学习了六年。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对数学都十分爱好,成绩突出,所以我们在大学里的同学,进大学后更加努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我和同学们临近毕业的时候,国家恢复了研究生的制度与考试,我和同学张广厚一起考进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熊庆来先生的研究生。熊老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前辈数学家,他培育了很多高水平的数、理学者。他自谦为“老马识途”,在他指导下我们报告了两本经典论著,迅速走向了科学研究前沿。在研究生阶段,我发表了五篇论文,四篇用法文撰写,发表在《中国科学》;另外一篇发表在《数学学报》,其中解决了复分析权威学者W. K. Hayman 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些文章,直到几十年后还有重要的引用。[ 2019-08-16 09:46 ]


08-16
09:46:38

杨乐

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期间,虽然当时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又面临着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形势,然而国家对教育和培养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我和其他同学成长的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2019-08-16 09:46 ]


08-16
09:47:45

杨乐

研究工作需要长期钻研与十分专注,不断思考、反复揣摩,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最终才有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七十年代中期,我和张广厚就是在极其艰难、困苦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从事研究工作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1976年,唐山发生特大地震,严重波及到北京和天津地区,那时候要求所有的居民从住宅楼里撤离,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夜间都要住在抗震棚里。然而我那时候正处在研究工作中间,完全投身并且专注于自己所钻研的课题,并没有意识到地震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晚上还觉得楼内夜深无人,十分安静,工作效率特别高,可以努力从事研究,所以我每天晚上都是待在楼里,没有住过一天抗震棚。这当然不足以效法,但可说明从事基础研究需要这种专注的精神。[ 2019-08-16 09:47 ]


08-16
09:49:08

杨乐

我们后来做的这些研究工作获得了国际上同行的高度赞誉,如美国、西欧、苏联的一些权威学者,比如R. Nevanlinna, L. Ahlfors, W. K. Hayman, W. H. J. Fuchs, A. A. Goldberg等学者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1976年,当时美国委派了一个纯粹与应用数学代表团到我国进行深入交流,也对我们的研究工作高度赞扬。苏联大百科全书复分析卷里引用了我们9篇论文,对几项成果都详细加以论述。这说明中国学者完全具有创新精神,可以在研究工作上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9-08-16 09:49 ]


08-16
09:50:01

杨乐

1978年举行了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快到年底时又举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成了我们的基本国策,围绕经济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成为重心,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我们被邀请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地访问,作学术演讲,互相交流,而且对国外科研和培养人才体制中的长处,比如,国外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学术交流,和不同领域的人进行切磋,人才流动和防止近亲繁殖,有了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王元和我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将数学所办成开放所的建议,这个建议获得当时周光召副院长的大力支持。我们邀请了全国许多大学的数学骨干到数学所访问,对提升我国数学水平起了有益作用。[ 2019-08-16 09:50 ]


08-16
09:51:07

杨乐

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国家选派了大批访问学者到美国、西欧、日本等国进修,他们刻苦努力,回国后成为科研战线上的骨干。七七年开始恢复高考的学生,认真学习,许多毕业后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逐渐成为杰出的专家、学者。[ 2019-08-16 09:51 ]


08-16
09:51:33

杨乐

然而在七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我国经济还较薄弱,对教育与科研的投入十分有限,薪酬、待遇、研究经费处于很低水平,广大科研人员常常以相当于美国同行百分之一、二、三的报酬在和他们比赛和拼搏。我们的年轻学者要以前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自己的榜样。[ 2019-08-16 09:51 ]


08-16
09:53:23

杨乐

九十年代中期,在中科院时任常务副院长路甬祥和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共同倡议下,中国科学院设立了晨兴数学中心,实行开放、流动、面向国内外的新研究体例,要求中心体量要小,但是水平要很突出。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晨兴数学中心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国内外数学交流和培育青年拔尖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2019-08-16 09:53 ]


08-16
09:54:29

杨乐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率先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大大加强了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新世纪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大力支持科研和教育,经费支持逐年迅速增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深化科研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和对外开放。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科研环境和生活待遇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改善。[ 2019-08-16 09:54 ]


08-16
09:55:46

杨乐

一些宽敞的楼宇大厦、设施齐全、十分先进的研究和实验室,不仅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里已经司空见惯,就是在中、小城市一些不大知名的大学里,在新世纪以来也都陆续建设了非常漂亮的新校园,大部分可以和欧美的一流大学的校园建筑相比美。科研、创新、人才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它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前进与人类文明。我们已经拥有一批十分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在国内外的一流大学受到了很好的培育与训练,在研究工作上已经初露锋芒,有卓越的表现。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气氛,使他们有更加宏大的目标,长期专注和钻研,不断克服困难,取得重大创新与成果。[ 2019-08-16 09:55 ]


08-16
09:56:11

杨乐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以后走过的征途,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进的信念和步伐,我们将迎来科技创新的崭新局面,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2019-08-16 09:56 ]


08-16
09:57:16

主持人

感谢杨乐院士的精彩演讲。是啊,科研、创新、人才,不仅关系到科学成果的产生,也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前进与人类文明。不论是“天眼”探空、神舟飞天,还是墨子“传信”、高铁奔驰,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其中,也包括空间物理领域。在我国空间物理领域,这些年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这其中,就包括长期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他有哪些科研感悟,又是如何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量子激光雷达的,让我们一起倾听。有请窦院士。[ 2019-08-16 09:57 ]


08-16
10:01:42

窦贤康

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见面交流。我是搞空间物理学研究的,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空间物理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艰难的历程。响应欧阳院士的号召,他讲科普和创新同等重要,我先做一点科普。大家往往把空间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混淆,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比较大,他研究天体的状态、形态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空间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就相对比较小,它研究从地球的表面开始十公里到太阳表面这样一个区域。这个学科伴随着人类航天事业的开展而逐渐开展起来的,航天事业会为空间物理学提供探测的基础,基于这些探测基础之上进行空间物理学的研究,研究这样一个区间里面的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反过来又能保证人类航天事业的安全。[ 2019-08-16 10:01 ]


08-16
10:02:50

窦贤康

谈到空间物理学首先要谈到的是赵九章先生,他是搞高空大气物理的,是两弹元勋,是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也是我们国家人造卫星事业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我们国家空间物理学的发展,空间物理学是基于观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中国最初的一批搞空间物理学的人从地基观测开始,奠定了我们国家最初空间物理学的基础。[ 2019-08-16 10:02 ]


08-16
10:03:43

窦贤康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中央对科技的重视以及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空间物理学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几十年。这里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队伍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后,在空间物理学我们产生了七名院士和3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现在有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这就是中国未来空间物理学能够得以继续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 2019-08-16 10:03 ]


08-16
10:05:20

窦贤康

另外大家知道空间物理学实验学科过去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国家在空间探测有双星计划,这是和欧空局合作的,进行前沿研究的一个非常好的计划,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是子午工程,沿着120度经度布置大量无线电和光学设备,随着地球自转会对近地环境进行非常完整有效的探测。[ 2019-08-16 10:05 ]


08-16
10:06:50

窦贤康

我本人是1983年以当时宿州市第一名身份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95年在法国完成了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我刚回国时和我的导师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在他的研究方向上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捷径,但是我的导师鼓励我,把在法国在雷达方面学习到的东西能够独立开展起来,我是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当选院士的材料里面的全部工作都是回国后做的。我工作的是临近空间这部分,大家习惯的是我们高空的几百公里,这里面是卫星的轨道,卫星可以探测,低流层以下大量的云、雨等物质,通过雷达可以探测,但是在20-120公里这个区间离我们远又不远,这个区域往往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认识最薄弱的环节,道理在哪里呢?大气非常干净,里面没有示踪物,卫星不下来、气球上不去。[ 2019-08-16 10:06 ]


08-16
10:08:34

窦贤康

随着技术的发展,由于激光和雷达的发展,大家知道大气里面密度探测比较容易,只要激光回光就能完成了,但是大气密度很难完成,要测激光频率还不够,要测激光频率的漂移,激光频率的漂移为什么很难测呢?因为高空大气没有示踪物,大气运动是非常宽频的谱,达到几个GHZ的谱,大气运动对应的频率漂移大概是兆赫的量级和非常宽频的相比低两到三个量级。所以从非常宽频的信号里面把非常小的频移量检测出来是国际难题,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努力,我们课题组顽强攻关建立起一套设备。[ 2019-08-16 10:08 ]


08-16
10:10:47

窦贤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强调高质量的发展,强调创新在科技里面的作用,随着过去研究水平的不断积累,我们开始尝试做一些国外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里面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是量子激光雷达,大家知道传统的激光雷达为了提高探测能力,要么增大外径的口径,要么提高激光能量,这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我们和潘建伟院士团队合作发掘不走传统道路,利用单光子上转换技术,用提高量子效率和压缩大气杂光影响消除噪声提高激光雷达的性能。所以,采取这样的技术我们做出来的国际上首台量子激光雷达,比美国同类设备探测能力提高将近三个量级,这样做出来的雷达的好处在哪儿呢?就是它体积小、重量轻、系统稳定,而且我们由于可以大幅度压缩太阳噪声,过去激光雷达只能在晚上工作,我们现在不受白天和夜晚的限制,由于我们性噪比比较高,过去激光雷达很难在有云雨的情况下工作,现在我们都可以做到,采取这种技术的雷达将来可以放到飞机和卫星上进行机载和星载的实验。[ 2019-08-16 10:10 ]


08-16
10:18:29

窦贤康

子午工程二期马上要开始,这和一期相比,主要不是投资量有十几倍的增加,我觉得子午工程二期最大的贡献是在于在这样的计划里面,我们首次开始提出国外甚至于美国人没有的设备,比如核心设备之一,就是课题组马上在做的,要探测到500-1000公里大气状态,利用里面痕量的氦原子作为示踪,将建设出国际上第一台氦探测设备,对未来人造卫星安全运行提供坚强保障。[ 2019-08-16 10:18 ]


08-16
10:18:29

窦贤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走过了光辉的70年,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中生代的科学家的代表,我要继续带领我的团队完成我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同时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我是武汉大学的校长,作为大学校长,我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甚至于说更重要的责任,就是把年轻人培养好,让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国家,通过我们中国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学家的努力,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上的科技强国。 谢谢各位观众![ 2019-08-16 10:18 ]


08-16
10:19:37

主持人

感谢窦院士的精彩分享。窦院士不仅是科研领域的杰出代表,也是高等教育的实践者。在稍后的互动环节,期待窦校长可以跟我们分享作为大学校长的更多故事。刚才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深邃的太空,接下来,让我们下五洋,跟随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一起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有请徐院士。[ 2019-08-16 10:19 ]


08-16
10:20:57

徐芑南

各位来宾、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分享我国载人深潜领域的发展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我们搞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就是实现第一步,深海进入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搭载人员和设备深潜到海底作业的运载平台,能够在陌生复杂的深海环境中执行精准的操控、精确的定位和精细的作业。[ 2019-08-16 10:20 ]


08-16
10:21:42

徐芑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们国家的载人深潜从无到有、从浅海到深海、从单项研制到系列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很幸运,我是这个全过程的见证者,也是一名实践者。[ 2019-08-16 10:21 ]


08-16
10:22:38

徐芑南

回顾建国初期,1953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建立强大海军”的号召,当时我抱着要建造先进的海军装备保家卫国的心愿,考入了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分配到现在的中船重工集团七〇二研究所,我一直在所里从事水下装备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开发。在六、七十年代时期,在全所同志共同努力下,我们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大中型水池和深海模拟试验设备群,它的规模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试验检测方法、标准和规范,这些为我国今后搞深海装备自主研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保障。[ 2019-08-16 10:22 ]


08-16
10:24:01

徐芑南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关怀下,我国先后成功研制了300米单人常压潜水装备、600米救生艇;600米以浅的系列缆控水下机器人和1000米、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形成了一支强强联合的深潜技术研发团队。这些为我们今后搞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19-08-16 10:24 ]


08-16
10:25:07

徐芑南

随着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的需求发展迅速,一些海洋强国,像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研发了6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在深海探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到2002年,在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在科技部863自动化领域的大力支持下,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正式开展工作。这就是我们国家首台自行设计、自主研制的蛟龙号。它的研制过程确实可以用“艰难”这个词来描述,在设计初期,美国同行得到这个信息以后都表示很吃惊。觉得你们中国人只搞过600米的潜水器,现在要向7000米挑战,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2019-08-16 10:25 ]


08-16
10:25:52

徐芑南

习近平总书记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蛟龙号历经十年论证与立项,又经过十年攻坚克难,于2012年完成了研制和海试,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汇聚了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中船重工集团等近百个技术优势单位,实现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7062米当时国际上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记录,这个7000米的选择,因为它的作业范围可以覆盖99.8%的全球海洋面积。蛟龙号悬停作业能力和综合水声通信技术都是处于国际领先的。[ 2019-08-16 10:25 ]


08-16
10:26:33

徐芑南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同时间,在太空,神舟九号也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蛟龙号的首席潜航员叶聪在深海送上了对天宫的祝福,天宫一号上的景海鹏也送来了对蛟龙号的祝贺。所以海天互动成了当时我们难忘的一幕,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夙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2019-08-16 10:26 ]


08-16
10:27:27

徐芑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海洋强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并提出了“实施深海发展战略”。随着蛟龙号研制成功,紧接着在2013年来,进入了一个连续五年的海上应用,下潜遍及中国南海、太平洋、印度洋,广泛用于资源圈占、矿区勘探、生态调查、深渊科考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深海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建立了一支潜水器研制、试验、应用、维护保障的国家队,凝练和发扬了“团结协作、严谨求实、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并建成了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了全民海洋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2019-08-16 10:27 ]


08-16
10:28:13

徐芑南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所以,2017年我们又完成了“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它的设计和制造都是立足国内,国产化率达95%以上。应用一年来,已完成了深海科考、沉物打捞等170余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深潜装备谱系化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由集成创新向全面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2019-08-16 10:28 ]


08-16
10:29:14

徐芑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部署。所以我国载人深潜发展应加速,向海洋最深处挺进,同时还需加快发展无人深潜技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创新引领,构建载人、无人优势互补、协同作业的潜水器共融体系,来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目前,科技部已下达了全海深,也就是11000米载人、无人潜水器的研制任务,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国家全面实现全海深科学研究与资源勘查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谢谢大家![ 2019-08-16 10:29 ]


08-16
10:30:24

主持人

感谢徐院士的动情演讲。从南海50米海试起步,到马里亚纳海沟7000多米深渊的跨越,“蛟龙”号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如今,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从梦想变成现实! 刚刚,五位院士带着各自领域的成果和故事,给我们呈现了一次精彩难忘的科技之旅。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互动环节,让各位网友与五位院士进行一次直接对话。让我们再次欢迎五位院士。[ 2019-08-16 10:30 ]


08-16
10:31:23

主持人

为了让网民能更充分地与我们的院士互动,在论坛开始前五天,我们在各大网络平台开设了互动话题,网友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给我们院士。经过广泛征集,在现场,我们将从网友们上万条提问中挑选出十个精彩问题,让我们院士进行现场解答。是不是很期待?那现在我们就来看第一个问题。刚才我在看网友问题的时候,网友已经评价了,因为欧阳院士刚才有一句话是:科普和创新同样重要。大家都在点赞,说:科学家要是做起科普来那就是最好的科普家。那第一个问题就想提给您。 网名为“星空我的梦”的网友有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探测月亮?[ 2019-08-16 10:31 ]


08-16
10:32:58

欧阳自远

大家都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我们人类终将冲出地球,去探测浩瀚的太阳系,而冲出地球的门槛是月亮。所以你必须经过月亮,当然你以后可以不经过,也就是说要跨前一步,月亮是最好的试验场,月亮离地球最近。另外月球是我们达到各个遥远天体的一个“转运站”,现在已经有计划要在月球上直接去火星,直接去更遥远的太阳系的一些其他天体。[ 2019-08-16 10:32 ]


08-16
10:33:26

主持人

像太空旅行的驿站一样?[ 2019-08-16 10:33 ]


08-16
10:36:32

欧阳自远

对,它是头一站,这是我们转运到别的天体的转运站,这是必须经过的。通过月球的探测使人类科学技术和能力逐步提升,逐步拓展,逐步到别的天体去,这样的话我们就比较扎实、可靠、稳妥。我认为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月球现在探测已经进行了140多次了,对月球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这么说,未来人类社会,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持续、健康、永续发展下去,月球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2019-08-16 10:36 ]


08-16
10:37:44

欧阳自远

第一,月球有巨大的能源储备,它每天照到的太阳,假如我们在赤道上系一根腰带的话,它所产生的电力可以传输到地球,假如这个能量得以利用,当然要用机器人去铺设,去研制那些太阳能帆板。宽400公里,转一圈11000公里,永远有半圈被太阳照着,这个能量计算下来,我们以后地球的子子孙孙、子孙万代什么能源都不需要了,这是最好的能源,这是人类的梦想。[ 2019-08-16 10:37 ]


08-16
10:39:03

欧阳自远

第二,月球的土壤里面,这是我们嫦娥一号做出来的,它是含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我们人类的终极能源的原料,我们现在用的各种各样的能源,包括化学能源、核电站,以后可能要建设核聚变的电站,而这种电站的原料我们地球上有一样特少,而在月亮上特多,这是嫦娥一号探明的,大概接近有113加减17万吨,可以解决人类未来能源多久的需求呢?至少确保1万年的需要。[ 2019-08-16 10:39 ]


08-16
10:40:21

欧阳自远

月球可以让我们了解整个太阳系的天体,如果我认真解剖它就可以推演到其他天体,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所以各个国家第一步要离开地球,去的都是月球。这样,一个是训练我们、提高我们。一个是我们必须经过这一站,从而拓展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的疆域,了解它能够为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多大的作用。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是确切知道的,以后可能还有更多新的发现。所以有人建议要建月球基地,但是月球环境太严酷了,难以居住,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学延安、挖窑洞,在山里面打进去,密闭起来,制造地球生存的环境,太费劲了。所以现在科学家的目标集中在要改造火星,至少我们人类要有两个栖息地,但是要在月球上取得经验,最后到火星去才有更好的办法,技术的实现能力也提高。[ 2019-08-16 10:40 ]


08-16
10:41:03

欧阳自远

所以这位网友提出来,为什么要去探测月球,这是人类拓展自己空间的第一步,这是必须要做的,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规律。我们中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在月球上到、落,今年马上就要把样品采回,既可以到又可以落、又可以回来,我们也有把握把我们的航天员送上月球,并且请他们安全回来。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所以第一步,我们一定会走好,走得扎实,以后会走得更快。谢谢这位网友。[ 2019-08-16 10:41 ]


08-16
10:42:38

主持人

谢谢您。您说探月我们会走得更扎实、走得更快。我记得在嫦娥三号着陆区域被命名为广寒宫的时候,大家都欢呼雀跃,甚至有网友说以后小朋友再问我,说到底有没有广寒宫,在哪里,现在我可以指给他看了。[ 2019-08-16 10:42 ]


08-16
10:48:04

欧阳自远

以后全世界做的图必须在嫦娥三号落下去的地方标注出来广寒宫,广寒宫周围还有几个大坑,我们用28星宿命名,紫微、太微啊这些,我们希望我们的月亮能够体现中国悠久文明的一些特色。特别是嫦娥四号着陆的地方,在月球背面,现在也批准了我们中国申报的五个地方,因为我们有一个鹊桥号的联络员,鹊桥是王母娘娘在天空中划了一下,划出一条天河,把牛郎织女隔开了。每年七月初七架一个鹊桥,这些喜鹊们要完成年轻人的爱情梦想,这是我们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我们现在嫦娥四号着陆的地方称为“天河基地”,古代把银河称“天河”,就是王母娘娘画出来的那一条河,这个河边有三个大坑,这边的坑,最大的,也就是天上最亮的星,一个是织女(星),一个是牛郎(星)。牛郎叫做河鼓,织女就叫做织女,还有一个叫做天津,这样围绕着天河基地。在那儿还有一座大山,我们就以中国的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命名),所以现在月亮上有一座泰山,高差有一万多米,所以这些都标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美丽的民间传说,现在都可以做,以后还会有。[ 2019-08-16 10:48 ]


08-16
10:48:31

主持人

我们把目光再锁定到深海。阳台上的猫:请问徐院士,有了蛟龙号,为什么还要4500米的深海勇士号的载人潜水器呢?[ 2019-08-16 10:48 ]


08-16
10:50:19

徐芑南

大家知道蛟龙号的工作深度是7000米,勇士号的工作深度是4500米,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发展呢?主要是两点:第一,由于任务使命的需要。不同深度的海底有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矿物浮沉的状态也不一样。比如说深度在6000米左右的海底盆地上,散落着像土豆大小一块块的锰。在4000米左右的海山上覆盖了一层厚度20公分左右的钴结壳。现在用蓄电池,钴的用量很大,现在价格上涨很快。在3000米左右有热液硫化物,温度高达380度到400度。而且在不同的海域里,海洋的生物种类也不一样,海底肯定很荒芜,但是海底很多地方是五彩缤纷的。像在7000米左右有狮子鱼,在5000米到6000米有鼠尾鱼,说明不同深度的海域也有不同种类的生物。所以有了7000米的蛟龙号,我们还需要有专门适应不同深度、执行不同考察任务和探察任务的潜水器,所以我们还要搞4500米,以后还会搞各种类型的,我们叫谱系化的发展。[ 2019-08-16 10:50 ]


08-16
10:52:03

徐芑南

第二,这是适应我们国家的特色,我们还需要完成实现从集成创新到全面自主创新的过程。蛟龙号做了第一步,勇士号做了第二步。勇士号上面所有的设计制造都是立足国内,国产化率达到95%。特别是它攻克了锂电池在深海领域里应用的一些技术,带动了一大批深海的共性技术和产业发展。这使我们国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提高,也为实现下一个目标,我们要建设11000米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这为中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08-16 10:52 ]


08-16
10:52:33

主持人

4500米展示了自主研发能力的水平。我们再看下一个问题,小雨99:请问院士,空间物理学研究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我们科技领域怎么能够突破卡脖子的难题?[ 2019-08-16 10:52 ]


08-16
10:54:49

窦贤康

这个问题这两年国内谈了很多了,我相信我也很难有水平把它说得更好。但是我也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第一,我们在谈到卡脖子问题的时候,有一个观点肯定要明确一下。大家回想起来的话,卡脖子或者我们说是技术上的瓶颈,这不是现在才存在的,大家想一想,我们没有记忆,因为我是60年代出生的,而40年代或者50年代出生的应该都知道,洋火洋钉,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一点技术都没有的,那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领域成果其实很多很明显,我们过去卡脖子的东西更多。[ 2019-08-16 10:54 ]


08-16
10:55:58

窦贤康

那么卡脖子怎么解决它?从我的观念我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对我而言,要解决卡脖子问题,首要因素是要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要以更大的胸怀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只有青年人有水平、有干劲、有情怀的时候,靠他们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 2019-08-16 10:55 ]


08-16
10:58:25

窦贤康

第二,我们国家已经罗列了若干个卡脖子的东西,比如芯片、发动机、材料并去解决它,这是对的。但是大家知道,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干嘛呢?要加强我们国家基础研究的投入,对基础研究投入,一个是人,一个是政策,还有一个是氛围。我们照葫芦画瓢是可以把目前卡脖子的问题部分解决掉,但是基础研究跟不上去、搞不清楚,将来还会被新的技术卡脖子。[ 2019-08-16 10:58 ]


08-16
10:59:58

窦贤康

所以我的观点就两个,要解决中国的卡脖子问题:一要有定力,二要用时间。我们毕竟是大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只要我们有定力把人才队伍建设好,把基础研究做好,将来卡我们脖子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2019-08-16 10:59 ]


08-16
11:00:24

主持人

非常感谢。刚才周院士在演讲当中提到了后发优势中国的空间站,现在网友问题非常多。比如香草咖啡问到:未来中国空间站长什么样子?[ 2019-08-16 11:00 ]


08-16
11:01:20

周建平

没有图片,希望我能讲清楚。中国的空间站,我首先说基本构型,我们在2022年前后要建造的空间站是什么样子。我们有三个舱,一个叫做核心舱,它是第一个发射的。然后有两个实验舱。在轨道上面,实验舱和核心舱对接,然后用机械臂或转位机构把它们转到合适的位置,构成英文T字型。一竖就是核心舱,左右两边半横是两个实验舱。当然它的姿态对地是平的,就是T的平面基本上是对地的。[ 2019-08-16 11:01 ]


08-16
11:03:17

周建平

但仅仅是这三个舱是不够的,我们在T字型的后面,一竖下面有一个对接口,主要是对接货运飞船,货运飞船对接以后会停泊在那儿,它要给空间站送去航天员的用品,包括吃、喝、穿,以及送去科学实验的样品,也要送去空间站维护升级用的器材,当然还包括空间站轨道维持用的推进剂,因为我们飞行在400公里左右的高度,那个地方虽然大气非常稀薄,但它还有一些大气的,时间长了,轨道会衰减,所以还要有推进剂。在T字型的横的这个平面上我们要对接一艘载人飞船,这个载人飞船是运送航天员到空间站工作的。也是在这个位置上,但是垂直T字型的平面,那个方向还可以对接一艘载人飞船。我们的航天员大概是半年,在长期运行期间,一般是半年时间更换一次乘组,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乘组就可以轮换。这是基本构型。[ 2019-08-16 11:03 ]


08-16
11:04:16

周建平

基本构型是根据现在的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研究需求来建造的。科学是发展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所以我们这个空间站还有扩展构型,扩展构型就是在这个空间的基础上,T字型平面往前延伸,就是把它变成一个十字型的时候,还可以再构建一个空间站的舱段,扩展空间站。在它的边上还可以增加新的舱段,实现空间站的扩展。当然,扩展构型要在以后看我们科学研究的需要再来决定什么时候做,做成什么功能。[ 2019-08-16 11:04 ]


08-16
11:04:41

主持人

那我再替网友问一下,它有多大?网友看到的空间站或者对空间站的想象是来自于科幻小说或者一些影视作品,您能不能给我们再科普一下,跟小说里和影视作品里说的有什么不一样?[ 2019-08-16 11:04 ]


08-16
11:05:28

周建平

多大呢?三个舱段,每个舱段大概是22吨左右,这是发射重量。当然随着空间站的运行,货运飞船会不断地往上补,会运送科学设备、科学仪器,它的重量以后还会有变化,功能还会进一步提升。尺寸,每个舱段的尺寸是十六七米,飞船尺寸大概是八九米。所以基本构型加上飞船对接以后,长度方向在20几米。T的这一横比一竖要长,因为它是两个实验舱,加起来大概是30多米。两个T字型的头上还有一对太阳帆板,发电用的,这对帆板也有30几米的尺寸。[ 2019-08-16 11:05 ]


08-16
11:06:21

主持人

在看我们直播的一定有很多小朋友,因为现在放暑假,也有他们的家长在看直播。他们非常关心,小孩子对于数学的理解和认知。网友薛定谔的熊猫问到杨乐院士,数学的核心是逻辑、抽象、推演和迭代,作为家长我应该如何建立好孩子的数学思维体系?[ 2019-08-16 11:06 ]


08-16
11:08:00

杨乐

我个人认为,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而且现在每个家庭差不多,物质生活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比较安定。因此,关心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也知道数学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希望孩子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我觉得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家长不宜代替孩子做过多的筹划和安排,因为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和他的愿望,我们可以适当地启发这个孩子这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的自觉性,把他当前的学习跟今后国家的需求,看如何能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但是如果我们代替他来做安排和筹划的话,我认为效果不见得好,甚至于会让孩子觉得怎么给我加这么多的要求,有一种逆反心理,甚至于对学数学有点厌倦。 另外,我觉得有些家长总觉得是不是学数学有什么诀窍,有什么捷径?[ 2019-08-16 11:08 ]


08-16
11:08:17

主持人

或者怎么看出来这个孩子就特别适合学数学呢?[ 2019-08-16 11:08 ]


08-16
11:09:00

杨乐

我自己觉得学数学没有什么诀窍,或者说没有什么捷径。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宣传陈景润,陈景润跟我是一个研究所的,我们有比较多的接触,陈景润就是长期非常专注于哥德巴赫猜想,他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天分,或者有什么过人的天赋,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长期专注和下工夫。如果说在学习阶段要学数学要注意点什么,我觉得可以提出这个,就是你要多动脑、多动手。[ 2019-08-16 11:09 ]


08-16
11:09:55

杨乐

刚才好几位院士介绍他们在各自的专业范围中间有非常高的建树和造诣,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他们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个困难就是他们要有很多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是他们能够实现,能够克服遇到的困难,你要有想法,学习上就是你要多动脑,自己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同时不仅要有想法,你有想法后怎么能实现你的这个好的想法,那也就是说你平时要多动手,要做些训练。所以我觉得做数学关键的就是要多动脑,要思考、钻研,以后就会有一些创新的思维。但是你还要多动手,就是说你有了好的想法以后可以实现它。[ 2019-08-16 11:09 ]


08-16
11:10:30

杨乐

虽然我这样说,但是我觉得对所有的同学,我们应该提出一个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就是你完成学校里的正课,学校里的教学大纲是教育部按照多年的经验,找了很多有经验的专家制定的教学大纲。所以对大多数同学,你只要能够完成正课,老师讲的你都能很好地领会了,课后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好地完成了,我觉得这就达到目标了。对绝大多数同学,不需要再上什么补习班、训练班,或者其他额外的东西,我觉得不需要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019-08-16 11:10 ]


08-16
11:11:40

杨乐

如果说提高一点要求,有少数同学,这部分很有能力的、对数学很有兴趣的同学,他自己可以有一些空余的时间,他可以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找一些他感兴趣的数学题,再做一些课外题。简单地说,就是初等数学是研究常量,是处理常量的数学,比较容易,概念性的、理论性的东西很少;而高等数学是处理变量的的数学科学,所以它的理论性和概念性的东西很多。我觉得,如果在一些条件比较适合的中学里,老师、同学的条件都还比较合适,可以考虑在中学里就教一些微积分,也就是高等数学初步的东西,可以使这些同学较早地对一些概念性和理论性的东西开始接触和掌握得比较多一点。当然这是我所说的具备一定条件的,不是说让全国所有地方。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2019-08-16 11:11 ]


08-16
11:12:15

主持人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多动脑、多动手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数学上走得更远。欧阳院士说到火星,关于火星的问题就来了。比如来自月亮上的我问您,火星上有火星人吗?[ 2019-08-16 11:12 ]


08-16
11:13:53

欧阳自远

这是网上非常红的,大家问得问题很多。这件事情的起因是19世纪20世纪,那个时候望远镜的技术进步了,结果很多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看火星了,就把图上画了下来,结果画了以后发现火星上有很多曲线,他们就说怎么有那么多曲线,纵横交错。那个不是运河吗?既然那些线里是河流是运河,既然有水,那一定是起灌溉作用的,人工挖出来的才那么直,天然的都是弯弯曲曲的河流。肯定上说火星上有运河,有运河需要灌溉,有灌溉需要农业,有农业必然有火星人。结果很多科普书爆炸式的出版了,比如说中国就出版了地球人大战火星人,还有马丁叔叔,马丁叔叔就是外星人的样子,好莱坞大片也拍了很多火星人,这个事越炒越热。[ 2019-08-16 11:13 ]


08-16
11:15:31

欧阳自远

但是现在要有证据,到底是不是运河?到底是不是灌溉作用的?1960年,美国和苏联开始探测火星,发射火星卫星、火星轨道器探测火星,也拍了很多图片,一条运河都没有找到,后来发现天文学家们用的望远镜,大概在光学上有一个盲点,就是把这些都连起来,这个不是真实的记录,没有发现。但是人类还是不死心,因为比较起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最有可能的是火星有生命,因为火星上有很多干枯的河床、干枯的湖泊,北半坡还有巨大的海洋,但是火星现在一滴水都没有。根据很多科学家的研究,火星曾经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星球。在太阳系的早期,它的条件和地球差不多,而且水面覆盖了大概火星一百米深的水,很多科学家都赞成这个观点。[ 2019-08-16 11:15 ]


08-16
11:16:15

欧阳自远

但是现在火星表面的水到哪儿去了?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生命?从开始探测火星第一个目标就是火星有没有生命,不一定有人,生命也了不起,不一定是高等生命,哪怕细菌都了不起,这是生命的诞生。所以科学家们集中精力探测火星有没有生命,结果就探测这个、那个,比如海盗一号、二号,以后很多探测器、着陆器,火星大气、火星环境都搞得比较好,就是没有找到火星有任何生命活动的痕迹,大家大失所望。[ 2019-08-16 11:16 ]


08-16
11:18:38

欧阳自远

但是后来发现大气层里的甲烷,我们知道我们的稻田释放甲烷,人体排泄里也有气体是甲烷,那不是有生命的特征吗?但是甲烷有两个成因,一个是有生命排放的,还有就是自然界碳氢结合的无机的。后来一做也挺失望,也没有找到。后来火星上有石头掉到地球上来,我们都做过,火星、月亮等别的天体都有石头掉下来,美国有一颗在北极找到的,一切开,一拍照片,很多细菌。那就证明火星以前有细菌。后来各国科学家研究,说美国的研究是错的,外形像细菌,但实际上是天然形成的,也不对。有水就应该有生命,就跟踪水去找生命,找到现在没有发现任何生命活动的痕迹,更不用说有火星人了。但是后来火星表面探测又提供了很多证据,拍下来的照片,有很多过去古代遗传的人类建筑物,这个跑不掉,后来一验证,全是假冒的。还有发现了火星人脸,眼睛、鼻子、嘴巴都很好,很大很大,那是一块石头,在合适的光照下拍摄的照片是人脸,所有证据都化为乌有。究竟有没有?看来火星人是不存在的,过去这些都是猜想,你允许他猜想,但是没有证据。[ 2019-08-16 11:18 ]


08-16
11:20:16

欧阳自远

最近有一件事情,这是我们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2004年降落在非洲,有一块火星掉下来的石头,大家一定会问,火星为什么有石头掉下来?你怎么知道是火星来的?当别的小天体砸上去的时候,极高的速度,把火星、月球表面砸了一个大坑,月亮上的坑有几万个,大的砸下去就溅起石块,99%的石块都会掉回去,因为它有引力,要有逃脱它的速度才行,有些确实速度比较高,就跑出火星和月亮了,它在行星际运行,有机会碰到地球,碰到地球就掉到地球上,掉到城市的极其稀少,因为城市所占比例太小了,但有些掉到沙漠、掉到南极,我们中国在南极找到了13000多块天上掉下来的石头。同时还找到几块月亮来的,有两块火星来的,我们也做了一下火星上的石头,证明以前有过水,但是水都跑掉了。[ 2019-08-16 11:20 ]


08-16
11:24:59

欧阳自远

那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掉在非洲沙漠里的火星陨石我们买回来,我们做里面碳的颗粒,分析这个碳是有机还是无机的,我们做同位素,我们现在有这个能力。做出来的结果有一个极大的发现,所有这些碳的颗粒是来自于有机质的来源,证明它以前是生命,但是至于是什么生命我不知道。比如说拿一小块煤给我,我一定做出来这个碳来自于生命,那是来自于过去的植物。你拿一滴石油给我,我一做分析马上可以知道石油里面的碳来自生命,就是以前海洋里面或者别的微体生物,这个碳跟非生命来源的碳,同位素有一个极大的差别,但是一做火星,这个碳都在有机的那一头里,中国的科学家希望发在《自然》,最后在欧洲发表。2014年12月2号公布了,中国证明火星曾经有过生命,但是我要说清楚不是火星人,而是生命。哪怕是最低等的生命都是了不起的。[ 2019-08-16 11:24 ]


08-16
11:26:12

欧阳自远

结果2014年12月16号,NASA举行了全世界的记者招待会,宣布好奇号在火星上做的工作,证明火星曾经有过生命。两家结论一样,中国发表比他早半个月。所以现在大家的理念,火星曾经有过低等的生命发育过,但是现在没有找到任何生命活动的踪迹。这是现在大家普遍一致的看法。但还有一条,是不是藏在地底下。明年我们中国要去火星,我们有很多科学目标,我们有一个卫星绕火星飞,有一个火星车在火星上走,一路走一路探测,天地联合探测,我们还有一台仪器,我就要探测全部火星地下水在地下的分布,你是看不到的,我们希望明年我们能够做出来,到底火星地下有多少水,到底是怎么埋藏的,怎么分布的。沿着这个踪迹,科学家们始终没有丧失信心,希望在火星找到生命存在的痕迹,但是绝对没有火星人,这是现在的看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探索,我们还要从火星采样返回。明年就去火星了,再过几年我们要采样返回,我们也在探索生命。难道只有地球有吗?奇怪了,为什么别人就没有,真的太难了。[ 2019-08-16 11:26 ]


08-16
11:27:52

欧阳自远

我们地球上38亿年、40亿年以前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历经沧桑,38到40万万年,而人类的出现才200万年。假如地球算一天的话,人类就是几分钟,我们的五千年文明连一秒钟都不到。所以是很艰难的历程。但是生命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次劫难。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就是一个小天体砸到墨西哥半岛上,最后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地球上100多万个物种,70%被灭绝了,尸体到处可以找到,我们找到了全部证据,在西藏拉萨,因为那个时候是海洋,那些所有撞下来的尘埃都会落下去,当时地球变得黑暗了,70%阳光被遮盖了,地球表面的年平均温度下降了16度,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大批死亡,而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由于食物链中断而死亡。恐龙只是代表,70%的上百万物种灭绝,但是地球上的生命从来没有过一次绝对灭绝过,生命是顽强的,绝对不像有些人说的是全部死光了,又来一次,又死光了,又来一次,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后生命当中出现了高等智慧的人类,建立了高度文明的社会,这是自然的历史,千真万确的。[ 2019-08-16 11:27 ]


08-16
11:28:43

欧阳自远

所以至于外星有没有生命?我们联系太远了,200万光年的天体,科学家们说我们找到了地球的表兄弟,找到了2.0版的地球,太难了,比如2000光年,我要发一封信,要2000年以后才能收到。它再发给我,我要4000年才能知道答案。他看到的不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桃园三结义。我觉得这件事情,大家的期盼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科学现在来说并不是很高级的,人类的文明是比较初级的文明,我坚信以后会越来越清楚,特别是孩子们,你们将来去揭开这些谜吧。[ 2019-08-16 11:28 ]


08-16
11:29:13

主持人

一堂生动的科学课。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说到蛟龙号还有刚才的科研成果,大家还很关心的就是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位网友雪域飞豹问徐院士,蛟龙号应用在哪些领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019-08-16 11:29 ]


08-16
11:30:43

徐芑南

蛟龙号的应用的例子,第一,开创了我们国家在深海开矿的高效工作模式,以前开矿工作,海底那么深,很多海底情况的了解往往是从水面上面做了一系列的操作和探测的工具来做的,不能面对面像陆地上的调查一样,比如刚才几位院士提到的做陆上矿藏的调查科学家也好,他们自己会去矿藏的山上面,我们也不太懂,勘探队拿着镐头敲,一块块带回来研究实验,以前是这样的手段。现在有了载人潜水器以后,特别是蛟龙号那样,可以到99.8%的海域都可以去做,所以我们讲我们载人潜水器的最大特点就是载人,也就是说把人的脑袋、眼睛、手带到你需要了解的那个地方去。[ 2019-08-16 11:30 ]


08-16
11:31:53

徐芑南

这样的话他对整个海底矿的资源可以直接进行一些工作了,我们叫它直接观察、直接取样、直接测绘,通过这样来做。所以这个新的模式产生以后,使得我们探矿的效率大大提高,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手段,所以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给我们国家专属矿区,这个矿区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没有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自己不能自己开采的,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国家在国际深海空间治理的话语权,这是我们蛟龙号在这五年里面做的第一个方面。[ 2019-08-16 11:31 ]


08-16
11:34:26

徐芑南

第二,蛟龙号通过下潜到6500米到7000米范围深度进行作业,这个试验在马里亚纳海沟海深最深的地方,大于6500米到11000米的叫它深渊,蛟龙号在这里进行了16次的考察,它在国际上第一次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活动的泥火山,我们录像录下来了,它就像火山喷发一样的,但它喷出来的不是火,这是地质现象,在旁边的雅浦海沟找到了瓷海星的新的海底物种,所有这些使我们国家拓展了深渊研究的领域,在蛟龙号以前我们国家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工作,同样也大大助推了国际上深渊科学研究的进展。[ 2019-08-16 11:34 ]


08-16
11:35:14

徐芑南

第三,我们也可以应用在深海打捞、深海考古,深海打捞的例子我不举了,深海考古我们用深海勇士号进行了考古,在南海1000多米的地方对沉船进行打捞,捞上来的有陶瓷罐这些都有的,具体的他们也在做一些鉴定,大概是什么朝代、什么样的事情,这上面都有一些微生物,这方面都在做。[ 2019-08-16 11:35 ]


08-16
11:35:55

徐芑南

最后一点可能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大大加速了深海生物基因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抗癌、抗菌,深海生物基因的新产品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这也就对人类生命健康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了,这方面的工作都在做,我们也在参与其中。 我想这些我就简单地举几个例子吧。[ 2019-08-16 11:35 ]


08-16
11:36:50

主持人

谢谢您。看到网友已经热烈讨论了,刚才欧阳院士说到火星有的网友已经在说了您一直说明年可以上火星,我期待着可以上火星转一圈,眼见为实。刚才您说到潜水器,我们网友就问到什么时候可以到深渊里面去看一看,科学真的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2019-08-16 11:36 ]


08-16
11:37:18

主持人

接着问网友的问题,网友樱花城堡,请问窦贤康院士,我是今年考入武汉大学的一名新生,很激动能全程听完您的演讲。您是1995年回国的,所以我想让您分享一下当年留学的感受?另外作为今年演讲的唯一一位大学校长,您对我们有志将来从事科学探索的大学新生有什么寄语?[ 2019-08-16 11:37 ]


08-16
11:39:35

窦贤康

我是1989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现在想起来,当时得知我要出去留学的时候,那时候的想法是很朴素的,我第一感觉就是我父母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培养大不容易,将来我可以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一点。到法国去以后感触很深,当时去北京机场我们要坐公共汽车,要转好几次,北京机场也没有几架飞机。第一天到巴黎的时候,相当于现在的四环五环,看到小轿车,和现在的北京一样,车水马龙,红红的尾灯。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中国人这么多,我们这么勤奋、这么勤劳,为什么我们会比他们过得差这么多?所以那时候博士毕业以后,客观讲要想留在法国也是可以留下来的,去其他国家也是可以的,后来想想还是回国工作吧。[ 2019-08-16 11:39 ]


08-16
11:40:47

窦贤康

走过20多年,我在大学长期负责人才招聘工作,我就讲,钱学森这一代科学家,他们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中国来搞起“两弹一星”事业,给中华民族的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也挺好,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大学读书的,我们参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二三十年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我不后悔,我没有想到当院士,也没有想到当校长,那时候就是想帮助大学干一些事情就足够了。我觉得中国要到2035年或者2050年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现在主要是靠你们。这就是给大学生的期望。[ 2019-08-16 11:40 ]


08-16
11:43:46

窦贤康

给新生这样一个寄语: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大国,少有的受到欺负的国家,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国家知识分子相比多了一份责任,就是强国的责任,这是其他国家知识分子没有的,只有中国人经历过那一份苦难,所以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强国的梦。现在年轻人生活在相对发达的社会,但是我还希望年轻人保持这样一种心态,一定要把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能够紧密结合在一块,这是第一条。[ 2019-08-16 11:43 ]


08-16
11:45:53

窦贤康

第二,我最近有机会给李克强总理当面汇报,结合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出现的一些变化,指出年轻人肯下功夫、刻苦专注的精神在减弱。我们要努力成为科技强国,在科技最核心、最难的地方,不下功夫、不专注,只是靠吹锣打鼓、快快乐乐是实现不了的。所以年轻人要有远大理想,要了解到科技的核心要素所在,专心,静下心来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为我们国家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作出年轻人应有的贡献。[ 2019-08-16 11:45 ]


08-16
11:46:23

主持人

我要问一下周院士,我们普通人可能成为航天员吗?[ 2019-08-16 11:46 ]


08-16
11:48:01

周建平

首先每个人都有可能。但是第二点,航天员是非常特殊的职业,应该说成为航天员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多的。我们航天员现在有几种类型,普遍分类一个是驾驶员,我们一般从飞行员当中选拔;第二类是飞行工程师,飞行工程师在飞行器上面,在太空要从事飞行器的管理,包括维修、升级;第三类是科学家,我们叫有效载荷专家,我们有大量的先进的科学设备,人在上面从事研究效率是最高的,但是需要这方面懂专业的科学家。所以说我们有三类,大家也知道,去年我们在做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我们这次选拔的范围应该说是比过去大了很多,我们从航天相关的工业产业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相关大学都可以报名。航天员有很多还是很高的条件,第一得身体好,那不是一般的身体好,因为太空飞行环境的条件很特殊,也很挑战人的极限。比如说我们正常的飞行飞行过载大概是接近5个G的水平,也就是说你身体上有五倍的重力在你身体上。当返回的时候,比如说降落伞开伞的瞬间,这个重力还要大很多。当然我们还有应对万一的救生措施,比如上升段出现可能危及人的安全的风险,我们还有一套救生措施,救生过程的过载水平也会很高,这是一种过载。[ 2019-08-16 11:48 ]


08-16
11:48:44

周建平

太空的环境是一个微重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重环境,你要较快适应太空的失重环境才能去工作,包括生活。当然你的身体我刚刚说了,我们航天员在轨道上一般来说今后是6个月的飞行时间,我们会准备一些医疗的条件,但那不是在地面,不会有医院,一般来说也不会有专业的医生,所以说身体条件好也是保证每个乘组完成全部任务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2019-08-16 11:48 ]


08-16
11:49:17

周建平

第二,你要有很好的职业技能,刚才我介绍过,驾驶员、工程师、载荷专家。虽然他们除了按他们的身份完成他们的任务以外,他要承担,大家应该能够交叉的、互相备份地、共同协同地去工作,所以你需要了解很多东西,你的知识、技能。[ 2019-08-16 11:49 ]


08-16
11:49:54

周建平

第三,我们的航天员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应急的能力,刚刚徐院士讲了,我想在深海应该也一样。当出现应急的情况的时候,应该能够临危不惧,能够妥善处理。你也要有很好的合作能力,心理相融性。这个太空实际上是很孤独的,在太空那么三个人就那么长期待着,大家应该能够想象到,还是比较枯燥的,你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相融性,你才能够尽快地适应那样的生活,并且能够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2019-08-16 11:49 ]


08-16
11:50:29

周建平

所以说对航天员我们其实有很多要求,我们的航天员训练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他也是我们载人航天里面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我说机会都有,但应该说也有很严苛的条件。 当然,航天也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我们为了实现把航天员送入太空,有各方面的科学家、工程师在工作,其实这也是在为航天发展做贡献。谢谢。[ 2019-08-16 11:50 ]


08-16
11:50:53

主持人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刚才杨院士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数学思维培养方面的一些想法。网友飞快的胖丫丫:杨院士,现在中国社会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教育,也特别强调了数学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作用。您对此怎么看?[ 2019-08-16 11:50 ]


08-16
11:51:41

杨乐

我觉得我们要使中国以后能够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防上以及各个方面,能够持续地很好地发展,我觉得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对数学在这里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回顾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科学上的发展,我觉得各门科学以及高新技术,他们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越来越多。就像刚才几位院士介绍的,他们在各自领域上作出了非常突出的成果。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实际上突破了非常多的困难,那突破非常多困难的中间,包括用数学的知识和工具,在这里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9-08-16 11:51 ]


08-16
11:52:18

杨乐

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科技的推动是非常大的。无论是计算机或者是互联网,数学可以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那今后状况是怎么样的?我觉得今后这个趋势还会越来越强。比如现在对各门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中间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它的数字化、精密化、智能化,要很好地做到这几方面,必然要借助数学的工具,往往你借助的数学工具越所谓高等,你所达到的效果就会更加好。[ 2019-08-16 11:52 ]


08-16
11:53:07

杨乐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数学对人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刚才几位院士都提到。我们现在寄希望于年轻学者很好地成长,寄希望于现在的青少年能够接过创新发展的重任。而他们要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其实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就是数学。所谓创新能力,我认为是一个很综合的能力,他要有几何直观的能力,他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也要有证明和计算的能力,好多种能力综合到一起,使得他对很多事情能够产生非常好的想法,而且最终可以实现它。[ 2019-08-16 11:53 ]


08-16
11:53:47

杨乐

这些都离不开平时对于数学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学习要达到目的,不是说单单懂得它的推理就行了,你要掌握它的本质,好象是一个当初还没有这样的理论、没有这样的工具,你看当初的人怎么建立这样的理论,怎么样创建这样的工具,你好象是重复他的研究过程,如果能从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了,你的能力就不断增强了。[ 2019-08-16 11:53 ]


08-16
11:55:08

杨乐

比如说20世纪中期,计算机刚刚出现以后,我们需要一大批计算机科学的人才,我上大学时,大学里没有计算机专业,没有专门培养这样的人才。但是现在有了计算机,我们就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从哪儿来呢?无论哪个国家都是这样,从数学家转成计算机科学的人才。比如我们现在很需要搞人工智能的人才,过去学校里也没有这个专业,那我们从哪儿找呢?数学人才队伍中可以提供这些人才,就是因为这些人才里有数学的修养。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加强对基础研究重视,我们要注意数学方面的作用,这是非常好的,因为数学确实对高新技术也好,对培养创新人才也好,能够起一个比较重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2019-08-16 11:55 ]


08-16
11:57:48

主持人

我们再次感谢杨院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在这里,我们感谢五位院士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也感谢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感谢他们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感谢他们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的重大突破。[ 2019-08-16 11:57 ]


08-16
11:58:32

主持人

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2019-08-16 11:58 ]


08-16
11:58:58

主持人

各位观众及网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首场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收看,让我们8月22日第二场再会![ 2019-08-16 1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