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暖心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6/27 16:36:07
来源: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暖心故事

字体: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题: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暖心故事

  新华社记者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工作。近期,记者深入多地城市老旧小区发现,各地因地制宜改环境、兴产业、强治理,让一个个老旧小区活力焕发,百姓住得安稳、过得舒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民生为大 宜居“升级”

  新铺设的柏油路、彩色塑胶篮球场、电线规整又干净的楼道……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在仪材小区住了近40年的魏洪德满意地说:“以前小区房屋破旧、楼道杂乱,路面坑坑洼洼、车辆随意停放,老人、孩子没有休闲场地。现在环境好了,物业管理也跟上了,住着舒心多了!”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仪材小区是重庆市北碚区龙凤桥街道一家老国企职工家属区,有17栋楼、600余户居民。此前由于房屋设施年久失修、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突出,部分居民无奈搬走了。

  龙凤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元凯介绍,去年3月该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当地重点针对小区老年居民多的特点,在着力解决房屋修缮、管网完善、停车规范等共性问题的同时,增设了休闲健身场地,对道路等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图为改造后的重庆市北碚区龙凤桥街道仪材小区,公共设施得到完善,居民正在健身。新华社记者 周凯 摄

  改造效果好不好,居民用“脚”来投票——改造前仪材小区空置房屋有100多套,今年1月改造完成后,不少居民又搬了回来,目前空置房屋只剩下20多套。

  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

  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进——湖南长沙着力盘活老旧小区闲置房屋,改造成养老、托育、助餐等公共服务设施;山东淄博同步推进节能门窗更换、水电暖等设施改造;广东引导水电气信等公共服务单位出资支持老旧小区改造……

  图为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历山街道和源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外墙施工已经完成。新华社 发

  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3800多万户、约1亿人,更新改造管线近30万公里,加装电梯10.8万部,增加休闲健身场地2600多万平方米,增设养老、托育、便民市场等社区服务设施6.8万个。

 老街新韵 宜业多姿

  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长狗咖啡,最近成了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的“网红店”。“90后”女孩封莎是长狗咖啡主理人,一年前她辞去外地的工作,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创业。

  “民主村和我记忆里完全不一样了!”封莎说。这里曾是当地大型国企的家属区,有100多栋老居民楼,房龄最长的超过70年;由于年久失修、环境脏乱,民主村与周边仅百米之遥的繁华商圈形成强烈对比。

 拼版照片:上图为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改造更新前的一幢老建筑(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下图为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改造更新后的社区广场。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主村社区察看小区改造和便民服务情况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

  “居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有两个:宜居、宜业。”九龙坡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万民说,通过“留、改、拆、增”微改造、巧利用,民主村既保留了历史印记,又完善了居住功能,还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特色风貌积极发展新兴业态。目前社区居民创办和招商引入的咖啡店、餐酒吧、文创店等超过100家,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4月21日,几名小孩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广场游玩,背后是琳琅满目的餐饮店。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着眼保留历史记忆与特色风貌、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不少城市在推动老旧小区房屋改造的同时,还通过发掘历史人文资源等举措,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涌现出重庆戴家巷、成都玉林南路7号院、长沙西园北里等文旅消费新地标。

  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曾是上海在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社区之一。去年初,当地政府集纳各方意见,按照“征而不拆、保留记忆、留住乡愁”原则,对228街坊12幢老建筑进行“修旧如旧、整旧出新”改造,既保留了裁缝店、修鞋店、修表店等便民业态,又引入各类新潮店铺,还新建了市民健身中心、人才公寓,推出了“工人文化”沉浸式展陈……

  通过物理空间改造和公共服务植入的有机结合,228街坊实现了风貌重现和功能重塑,成为一个既留存工业印记和劳模荣光,又引领现代生活的新社区。在这里生活了30余年的老居民王莉敏不由感叹:“不仅没想到自己的家能完整保留下来,街坊还一跃成为宜居宜业之地。”

 凝心聚力 精准服务

  “道路干净整洁了,房屋内外也焕然一新;加装了电梯,上楼再也不嫌累了……”谈及社区旧房改造后的新生活,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居民陈重辉笑逐颜开。

  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邢家桥社区是重庆最早的“农转非”安置房小区之一。随着时光流逝,墙皮脱落、房屋漏水、设施老化、物管缺失等问题十分突出。但在社区获批综合整治立项时,不少社区居民又心存疑虑:是不是搞“面子工程”?当时,居民对改造工程的支持率只有23%。

  千难万难,问计于民就不难。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带领社区干部和党员对488户居民逐一走访,先后组织召开党员会、居民会、院坝会70余场,听取意见5000多人次,形成了“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2019年春节前,4套样板房亮相,让居民亲眼看到了“新家”的模样,居民们的态度发生大转折,支持率迅速上升到73%。到2020年初,社区一期改造工程全部完工,488套旧房焕然一新。

  拼版照片:上图为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改造更新前景象(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下图为居民在改造更新后的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小院休闲。新华社 发(王加喜 摄)

  “改造过程中,社区干部、党员反复沟通,以真心换民心,探索形成了社区治理新方法,实现了物理‘硬件’和治理‘软件’同步升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群众向心力、凝聚力同步提升。”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建彬说。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各地务实推进,以群众切实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为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物业服务工作,嘉陵区探索社区领办红色物业、兜底物业服务模式,由各社区党组织领办红色物业公司管理服务居民,有效解决老旧小区物业缺失问题。

  浙江省在杭州拱墅区“浙工新村”、衢州江山市“永安里片区”试点项目基础上,积极扩大推广以业主自主更新方式推进拆改结合型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探索老旧小区危旧房解危改造新路。

  6月11日,在天津市和平区南市街道庆有西里社区,社区食堂在进行调试,准备近期营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天津市和平区南市街道庆有西里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中,通过将基层党组织“红色堡垒”与社区“红色网格”相结合、线上意见征集和线下入户走访相结合,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意见建议征集工作,明确了针对“一老一小”进行“宜老宜小”改造的重点发力方向,在旧房改造的同时配建社区食堂、养老服务机构、托育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工程近期即将完工……(记者陈国军、何宗渝、周凯、尹思源、郑钧天、吴燕霞)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