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篇
-
“治沙英雄”王有德的“二次创业”
王有德自1985年担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带领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向沙漠宣战,克服种种困难,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扩张。
-
黄河岸边兴起“羊联社”
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通过实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大力发展肉羊规模化养殖,构建起“政府+企业+协会+养殖户+保险”的多方合作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
山东冠县:黄河故道“绿生金”
多年来,冠县按照“整平沙丘、林水同治;统一标准、规范栽植;农田林网化、农林间作化”的模式,持续在沙化土地区域前沿营造防护林带,全面建立林长制,鼓励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让一个个“沙窝村”蝶变为“果园村”“明星村”“产业村”……
-
甘肃临夏:黄河奔流 花儿飞扬
在黄河上游的广袤地区,花儿作为一种多民族共有的原生态民歌,在经过岁月沉淀和传承之后历久弥新。位于青海、甘肃交界处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有“中国花儿之乡”的美誉。
-
内蒙古河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跑出“加速度”
随着秋收工作结束,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抢抓施工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统一规划、集中改造、连片开发,让零散种植的“花花田”变成规模经营的高产田。
-
黄河上游甘肃段巡河护河有了“千里眼”
今年,甘肃着力建设河湖视频监控系统。从河湖“清四乱”到水情险情监测,日趋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助力黄河上游甘肃段河长巡河护河。
-
山西中阳: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初冬寒意渐浓,记者走进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枝柯镇马家峪村的老年餐厅,看到的却是一派火热景象:20多位老人吃着热乎的晚餐:烩菜、蒸莜面、红糖馅馒头,还有热乎乎的小米粥,老人们吃得舒心可口。
-
山西寿阳:亩产创纪录背后的“丰收密码”
近日,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组对寿阳县景尚乡贾豹村玉米种植示范区进行现场测产,实收亩产量达到1270公斤。寿阳县连续两年创山西省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
青海玛多清洁供暖见闻
如今,一条条横跨天际的输电线,将300多公里外海南藏族自治州新能源基地的清洁电力送至这座高原县城,这些“绿电”为当地牧民带来了冬日的温暖。在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按照集中控制、智慧用能的理念,统一标准建造的两台蓄热式电锅炉,正在持续放热。与传统电锅炉不同,它可以做到“停电不停暖”,保障学校稳定供暖。
-
“数智化”让黄河三角洲鸟类“国际机场”更智能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正通过大屏幕观察着鸟儿们的一举一动:直径约2米的人工巢里,一只东方白鹳觅食归来,时而翻动树枝“整理起居”,时而眺望远方等待配偶返回。
-
“天鹅爸爸”高如意:用35年青春守护大天鹅
从10月下旬开始,陆续有2000多只大天鹅从遥远的北方迁徙到黄河岸边的河南三门峡天鹅湖湿地公园过冬,三门峡野生动物救护站原站长高如意几乎每天都在这里观察,看有没有带有环志的大天鹅“拖家带口”回家。
-
内蒙古河套地区:小瓜子成为大产业
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优葵花产业,形成了集研发推广、精深加工、购销出口、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让小瓜子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
从“风沙地”到“赛江南”——山东聊城位山灌区走访见闻
2016年以来,聊城制定位山灌区沉沙池区生态改善和旅游扶贫开发规划,统筹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成60.3公里的柏油道路和26座大中型桥梁等,结束了这里几十年不通公路的历史。
-
山西汾西:玉露香梨助果农走上致富路
深秋时节,走进山西省汾西县玉露香梨种植基地,层层叠叠的梯田梨园里,沉甸甸的梨子压满枝头。趁着晴好天气,当地果农们穿梭在田间地头抓紧采收,有的摘、有的装、有的运,一派繁忙景象。
-
治水、活水、亲水——山东探索发挥黄河水综合效益观察
黄河奔流,生生不息。作为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的重要“一轴”,黄河是山东主要客水资源,引黄供水量占山东总供水量的30%以上。近年来,黄河两岸涵闸改建、数字孪生项目和黄河文化园区建设加速推进,齐鲁大地展现出一幅日新月异的黄河新图景。
-
草原增绿、牧民增收——甘肃玛曲探索高原畜牧新业态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玛曲是藏语中“黄河”之意。玛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占地560多万亩的玛曲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沼泽湿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肾”。
-
内蒙古河套地区:清洁取暖让民心更暖天空更蓝
眼下已到我国北方地区供暖时节,记者在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走访发现,当地持续实施煤改电清洁取暖工程,让群众告别传统取暖方式,为居民营造了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守护城市碧水蓝天。
-
黄河岸边治沙忙
眼下,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紧抓植树造林的黄金期,在“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区内开展防风固沙、乔灌木造林等工作,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
宁夏隆德:一河清流 润泽两岸
宁夏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隆德县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黄河三级支流——渝河穿城而过,汩汩流淌的河水浇灌着干涸的土地,养育着依河而生的人们,渝河也被称为隆德县的“母亲河”。
-
黄河滩小芦笋“出海记”
2020年,为了更好地发展芦笋全链条产业,裴庄婕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西效和村成立。时任裴庄镇副镇长董迪介绍说,合作社建有冷藏库3个,总库容量4650立方米,主要从事反季节蔬菜加工、冷链、出口,对周边种植产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
“用好每一滴水”——黄河岸边的节水减排之路
为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等一系列举措,让每一滴水都更有价值,实现以“节流”促“开源”,破解“水困”难题。
-
黄河岸边兴起戈壁红驼产业
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依托戈壁红驼种群优势,做大牧区特色产业文章,推动骆驼产业形成集科研、良种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
黄河流域阿拉善段:金秋喜丰收 绿色农业助农增收
金秋时节,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各类作物迎来丰收季。近年来,阿拉善盟黄河流域农业积极采取多项绿色发展措施,探索推动黄河主河槽区农业生产向绿色模式转型。
-
山西:乡村e镇精准助力黄河流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围绕线下产业和电商数字化融合,不断加强乡村e镇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园区等主体的协同合作,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有力推动了县域经营主体的数量增长、覆盖面扩大与质量提升。
-
内蒙古河套地区:搭载电商“直通车” 跑出致富加速度
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找准电商需求与集体经济结合点,瞄准市场发展方向,开展“电商助力”行动,打造电商产业示范基地,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带动广大农户增收。
-
黄河岸边果飘香——山西运城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省运城市,地处北纬35度水果生产“黄金带”,从设施大棚到大田种植,当地的苹果、草莓、油桃、冬枣等水果达到13类174个品种。近年来,科技赋能让运城水果不仅赢得了国内外市场,还成为带动果农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
-
山东高青:黄河人家的新生活
临近中午饭点,山东淄博高青县黑里寨镇黄河新村小区办公室,裘延霄推门进来:“不好意思来晚了,帮他们收玉米,那台收割机离了我不成。”正值我国北方地区玉米收获的时节,曾经是黄河摆渡人、如今为农机手的裘延霄,已将业务拓展到包括济南章丘在内的山东多地。“从以前在黄河上开船,到现在开农机,收入高了,生活也更舒坦。”
-
“绿里淘金” “百花齐放”——山东农业标准化激活强农富民“新引擎”
金秋十月,齐鲁大地上黄河两岸硕果累累。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潍坊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的蔬菜大棚里,一个个草莓西红柿绿得像翡翠、红得如玛瑙,果实悬挂在枝叶间,让人垂涎欲滴。
-
山西灵石:黄河流域一个工业县的节水文章
位于黄河流域的灵石县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县年取水量缺口达2000万立方米以上,水资源成为这里工业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水资源困局,灵石县将目光放到了中水上。
-
青海贵德:用法治守护黄河安澜
自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以来,贵德县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投入力度,健全完善长效管控机制,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汾河岸畔稻花香
在山西省平遥县梁村,成片的水稻泛着金黄色的光泽在风中摇曳,淡淡的稻香飘满整个村子,一派丰收景象。
-
黄河岸边兴起“羊联社”
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通过实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大力发展肉羊规模化养殖,构建起“政府+企业+协会+养殖户+保险”的多方合作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
黄河之畔涌动新动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走笔
目前济南已建成跨黄河通道16处,规划建设34处;起步区范围内,共规划19处,平均每2.2公里一处,将助推济南从“大明湖时代”向“黄河时代”阔步迈进。
-
宁夏惠农银河村:生态建设让河滩古村擦亮“新颜值”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的银河村,是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经的最后一个村落。在这里,舒缓的河水冲积形成万亩湿地,与千亩天然红柳林以及湖泊、沙漠等自然景观交相呼应,吸引着白鹭、灰鹤等大批候鸟来此越冬。
-
黄河边的“速度与激情”
位于黄河岸畔的山西省大宁县、吉县近日举办了一场沿黄汽车越野挑战赛,来自全国各地119个车队的400多位专业赛车手在黄河岸边上演了“速度与激情”,也为沿黄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
-
山东滨州张王村:一个沿黄村的“多彩”蝶变
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大棚里采摘水果、孩子们在游乐园内传来阵阵笑声、骑行爱好者在村旁的林荫道上疾驰而过……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张王村,处处可见蓬勃生机。
-
黄河岸边“地下四合院”迎来新生
平陆县文化馆副馆长景康说,地窨院这种民居形式有4000多年的建造史。目前,平陆县保存下来的地窨院有数百座。为了做好地窨院及其相关民俗和技艺的保护、传承,平陆地窨院营造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展现黄河风情 绽放时代芳华——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发展新观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记忆,呈现着黄河两岸独特的民俗风情。沿黄各省区正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探索融合发展的传承模式,让古老非遗传递黄河文化的新声,在新时代焕发璀璨的光彩。
-
内蒙古乌海:黄河边的葡萄产业农文旅融合探索
乌海地处黄河上游,因沙质土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所产葡萄品质优异。自上世纪50年代起,乌海葡萄经历从庭院种植到规模化经营,从鲜食葡萄到酿酒葡萄,从种植、销售到深加工的发展变迁。如今,乌海葡萄种植面积达2.25万亩,年均产量超830万公斤,葡萄产业年产值近6亿元,为当地兴业富民、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
内蒙古河套地区:强化考核促节水
记者走访发现,地处黄河“几字弯”的河套地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对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开展专项考核,把考核工作作为助推农业节水增效的有效手段,助力打好农业节水增效攻坚战。
-
黄河岸边话丰收
眼下正值青贮玉米收获的季节。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青贮玉米收割的热闹场景随处可见,一派喜获丰收的景象。
-
鹳雀楼下谱新篇
近年来,永济市围绕全域旅游提升,围绕诗词、黄河文化主题,在鹳雀楼内部进行文化布展,外部实施湿地花海景观工程。永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薛翠凤介绍说,在鹳雀楼周边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中,已建和在建的便民服务中心、诗词小屋、沿黄河生态工程,将为游客展现出一个全年有绿、步步皆景、深度体验的鹳雀楼新诗篇。
-
“复活”的黄河文化记忆
在今年九月于宁夏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黄河古瓷受到国内外顾客欢迎,有来自伊朗的客人热情选购,还有西安、河北等地的商家与当地签单合作。“这是来自黄河母亲的礼物,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等非遗结合,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宁夏中卫市品卫文创园负责人姚思杰说。
-
黄河岸边的火红“椒”响曲
循化县地处黄河谷地,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曾一度面临产业发展选择难题。近年来,循化县依托高原冷凉气候和临近黄河的地理禀赋,大力发展线辣椒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循化县线辣椒种植面积达2.5万亩,总产量约3.25万吨;已打造百亩以上线辣椒基地12个、千亩线辣椒示范基地4个;以线辣椒种植、加工、研发为主的龙头企业有5家、合作社35家。如今,原本不起眼的“小辣椒”,已成为助力循化县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
安澜黄河护佑甘肃
登上海拔2000余米的兰州九州台,蜿蜒黄河尽收眼底。从这里望去,黄河安澜,两岸繁华,人们安居。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刘家峡水库等黄河上游水利设施的建设,黄河甘肃段的汛期洪峰流量明显减小,发生超大流量洪水的可能性显著降低。防洪堤、护坡护岸等各类防洪设施提升了抗洪能力。
-
内蒙古河套地区农产品香飘海外
记者在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走访发现,当地依托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雨热同季等优势,发展节水、高效、优质种植业,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带动优质农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等地,促进农民增收。据了解,河套地区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海外仓,推广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改革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助力农产品出口。
-
昔日盐碱地 养出“致富虾”
金秋十月,走在黄河边的山西运城永济市开张镇西开张村,一排排虾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棚内,增氧设备加足马力,池水气泡翻滚,养殖人员徐东升正在给虾撒饲料。他用布网捞起查看说:“从放苗的1厘米左右长到将近3厘米,虾体态饱满,长势非常好。”
-
守护输电铁塔上“跳动的音符”——黄河口谱写“线鸟共生”和谐乐章
如今,在铁塔上筑巢的东方白鹳,成为黄河口的一张亮丽名片。翩跹的白鹳似音符,输电线路则如线谱,共同谱写“线鸟共生”的和谐乐章。
-
黄河上游好“风光”——青海加快清洁能源发展见闻
金秋时节,在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风力发电机叶片迎风飞转,一块块蔚蓝色的光伏板组成“光伏海洋”,来自大自然的风能和太阳能,被源源不断转化为绿色电能,通过电网送往千家万户。
-
宁夏:黄河水沁入荒原 “生命水脉”今焕然
近日,一项惠及更多群众的扬黄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穿行在大山深处的扬水管道,将黄河水输送至一个个高效节水设施温棚,汩汩清水为沉寂的土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
河南:黄河岸边装备制造业“绿色变身记”
绿色节能的盾构机、搭载自动填充系统的矿采设备、数字化工厂……记者近日深入多家企业采访发现,河南装备制造业正加速完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
“后进村”变身“打卡地”——青海省贵德县关加村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关加村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平均海拔2800米,这里位于黄河上游,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境内的黄河有着“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小山村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加之村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后进村”。2021年,关加村新一届村两委成立,村里慢慢开始有了变化。
-
绿染“几字弯”——内蒙古黄河流域治沙见闻
黄河南岸的库布其沙漠边缘,不足1米高的沙柳一丛丛、一簇簇,给漫漫黄沙增添点点绿意。
-
壮美黄河|奇峡秀水 碧落人间
黄河自青藏高原一路穿行,劈开重重山川进入甘肃,开启了黄土高原之旅。黄河在此与雄浑壮丽、钟灵毓秀的大山碰撞交融,从奔腾咆哮到静谧从容,蜿蜒流淌滋润着万物。
-
逐绿补链气象新——山西加快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
从偏关县老牛湾入境,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黄河山西段占黄河全长的近1/5,干支流涵盖11市86县(市、区),占全省面积的七成以上。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山西将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持续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发力制造业振兴,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
古村吃上“文旅饭”——山东菏泽曹县黄河故道走笔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境内的黄河蜿蜒185公里。在曹县,为了让黄河故道古村面貌一新,当地近年来结合黄河故道自然资源禀赋,深挖文化底蕴,不断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
黄河美食丨粒粒青稞面 颗颗“珍珠”香——四川珍珠面
四川若尔盖的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珍珠面,每一勺汤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温热,肉类的鲜香伴着爽口的配料,是一天幸福生活的开始。这里有壮美的黄河九曲第一湾,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习俗。“热则”又叫珍珠面,是盛行于当地的一道传统美食。
-
精打细算用好水 从严从细管好水——黄河水资源利用观察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近年来,沿黄各省区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流域内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为破解“用水之困”提供有效方案。
-
黄河美食|山东临清:什香面
山东聊城因水而生,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勾勒出河湖纵横的美丽画卷。这里的美食文化别具一格,什香面成为独具特色的代表面食。
-
黄河风光好 乡村旅游热
依托黄河自然和文化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游客在游览完黄河风光后会前往附近农家乐吃黄河炖鱼、体验葡萄采摘。随便走进当地一处农家院,地上晾晒着黄澄澄的玉米、红灿灿的辣椒,葡萄架上还挂着一串串紫红的葡萄。一到饭点,几乎每个农家小院里都停着几辆车,都是前来用餐的游客。
-
黄河岸边的一场别样演出
聚光灯下,一位头裹白巾、身着白袄的老人站在高台上眺望着黄河,一边弹着临县三弦书,一边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在碛口十八弯……”在大型户外实景演艺《如梦碛口》的演出现场,观众们身临其境,随着这一曲临县三弦书便入戏了。
-
“千里眼”守护黄河之源
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鄂陵湖,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生态保护工作人员可对包括鄂陵湖在内的黄河源地区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足不出户、“眼观千里”的目的。
-
黄河美食|宁夏蒿子面:黄河与沙漠的馈赠
蒿子面的制作流程特别复杂,要从选材、和面、揉面、醒面、擀面、叠面、切面、还有煮面和炒臊子等,要经过十八道工序,一碗香喷喷的蒿子面方可上桌。
-
河润齐鲁气象新——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
近年来,山东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立足全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努力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黄河美食|“焖”出幸福好滋味——内蒙古焖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有着肥沃的土壤,以盛产白面而出名。居住在这里的人习惯把面加工成面条,加一些配菜和肉食,加上合适的火候,收获一锅香喷喷的焖面。
-
宁夏银川:净化修复“湿地绿肾” 守护黄河生态安全
走进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河滩村的银川黄河湿地公园,波光粼粼的广阔水面好似银镜倒映着蓝天白云,空中鸥鸟翱翔、岸边林草丰美、园中游人漫步,铺陈开一幅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生态画卷。
-
甘肃庆阳:黄土高原木成林
据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当地年平均流入黄河泥沙量减少6997万吨,降幅超过40%,伴随森林覆盖率提高,当地年平均降雨量增加100毫米左右,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
-
陕西宜川:黄河岸边苹果丰收
宜川县在陕西省延安市东南部的黄河岸边,这里的苹果栽植区域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宜川县生产的苹果以“个大、色艳、质脆、味浓、无污染、耐贮藏”六大特点著称。
-
镜头里的黄河之美
塞上十月,秋意正浓。夕阳西下时分,无人机镜头里的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庄稼连片金黄、黄河铺满晚霞、贺兰山浸染黛色……56岁的岳昌鸿按下快门,一幅诗情画意的秋景图就此定格。“秋天傍晚的黄河最美,沿岸的庄稼、树林,还有远山,各种颜色交相辉映,特别漂亮。”他说。
-
青海曲麻莱县阳光幼儿园见闻:让边远牧区的孩子们享受优质学前教育
曲麻莱县地处黄河源头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全域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地广人稀。近年来,为解决当地偏远牧区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曲麻莱县因地制宜,实施“定点送教”和“上门送教”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偏远牧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
黄河美食丨陕西“Biáng Biáng面”:碗中藏乾坤 一面通古今
这是一个电脑字库里没有的字,常被代替写为拼音。这是一种手工擀制、宽似裤带的面条,面宽而厚、口感劲道,食用前加入各色臊子或油泼辣子,香馋诱人。
-
玛尔挡的“绿色密码”——探访黄河上游在建的玛尔挡水电站
万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果洛藏族自治州则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将股股奔流的黄河水转化为照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能,清洁能源正成为推动黄河上游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
大禹治水有新篇
近年来,大禹渡灌区实施了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建设项目扩大到54.62万亩,辐射芮城县水浇地面积的70%以上,为灌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水利保障。
-
黄河美食︱一碗山西刀削面里的乡愁
对于大同人而言,刀削面不只存在于早午餐,而是从清晨贯穿至深夜的每个时段。随处可见的刀削面馆、热腾腾的刀削面,充盈着山西人的一天,也承载着山西人的一份乡愁。
-
青海:“益心”守护大河奔流
今年5月,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和青海省水利厅联合开展“黄河青海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依托“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益心为公”志愿者也成为重要力量,共同守护大河奔流。
-
水清、景美、人富足: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如今的隆务河和美丽的同仁市相映成趣,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傍晚时分,伴随着隆务河潺潺的水声,人们或在旁边品尝醇香的咖啡,或随着音乐跳起锅庄舞,也有三五好友漫步河道,家长带着孩子愉快玩耍。
-
黄河口海底“种草”记
已从事海草床研究20余年的周毅,每隔一个月就要到黄河口探望这片“草场”。“这片海草床大约30公顷,基本都是近三四年修复出来的。”他告诉记者。黄河入海口是矮鳗草的原生地之一,全国面积最大的矮鳗草海草床曾在这里生长,退潮时像草原般一望无际、郁郁葱葱。2019年,台风“利奇马”毁坏了一万多亩海草床,他当时站在这里举目望去,满眼尽是光秃秃的裸露滩涂。
-
情满黄河|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近年来,山西实施汾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汾河水质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以水为基,汾河流域内的良田得到有效灌溉,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有了更多保障,沿岸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
守望乌梁素海的大学生们
乌梁素海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一次“上湖”就要一天,午饭也只能在湖心岛上吃自热米饭。一天的采样工作下来,同学们的手都被水泡脱了皮,但是武蓉和同学们并不觉得苦。
-
情满黄河丨黄土高原绿意浓——走近黄河中游陕西高西沟
走在陕北高西沟的山间,微风轻拂生态林,沙沙作响,鸟语虫鸣不绝于耳。登高远眺,茂密的植被与层层梯田染绿黄土地,生机盎然。高西沟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当地旧民谣曾这样直观反映高西沟环境状况:“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
-
千年河套灌区焕新彩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河套灌区现代化建设、节水改造、生态治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河套灌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使河套灌区能够较好地延续发展,成为可持续灌溉的典型努力,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黄土高原绿意浓——走近黄河中游陕西高西沟
走在陕北高西沟的山间,微风轻拂生态林,沙沙作响,鸟语虫鸣不绝于耳。登高远眺,茂密的植被与层层梯田染绿黄土地,生机盎然。
-
疣鼻天鹅在乌梁素海带娃
近日,在乌梁素海湖面上,成年疣鼻天鹅带领幼鸟练习飞翔,为过冬前的长途迁徙做准备。近年来,随着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成果不断显现。各类候鸟在这里安了家。
-
碧水清波入城来——西宁北川河美景再现
初秋时分,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鸟鸣清脆婉转,水流恬静安逸,沿岸建造的景观桥、亲水平台、绿地相互映衬,不少市民在漫步健身……谁能想到,如今河清岸绿、秀水蜿蜒的北川河曾一度浑浊不堪。
-
黄河水滋润西海固
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将黄河水抬升数百米,沁入荒原。固海扬水工程,是国家级大型电力提灌工程,也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生态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
宁夏:净化黄河“毛细血管” 守护一泓清水奔流
秋日的塞上暑热渐退,天高云淡。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记者沿着一条宽阔的排水沟一路东行,沿途可见不少垂钓者坐在小马扎上,手执长竿,尽享野趣。
-
煤城柳林的绿色“蝶变”
金秋九月,山西省柳林县黄河沿岸的吕梁山上,清新静谧,漫山遍野的枣树挂满了红玛瑙似的木枣,一派丰收图景。
-
记者手记:黄河上游美丽乡村的多彩画卷
黄河上游曾是我国脱贫攻坚重要区域,如今再次重访,农村多姿,产业多彩,生态添绿,这里的乡村宛若一幅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油画。记者深刻感受到,黄河上游这片曾经饱受贫困的土地,正在朝着村美、民富、业兴的美好愿景奋力前行。
-
绿映“幸福河” 共唱“幸福歌”——我国着力构建沿黄生态廊道
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蜿蜒过山脉与盆地,流淌过平原和丘陵,黄河孕育了中华大地古老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黄河两岸,各地为保护黄河生态做出的努力处处可见。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黄河流域协同保护、共建沿黄生态廊道成为共识。黄河成为惠及广大民众的“幸福河”。
-
青海6700多名河湖长守护母亲河
2021年,青海颁布实施《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将河湖长制工作常态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一批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如今,青海共有6723名河湖长,通过手机上的“智慧水利云”App,巡河路线一目了然,发现问题可拍照上传,进一步提高了巡河效率。青海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青海累计排查整改河湖“四乱”问题超过1700项,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保持优良,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
山东齐河:黄河北展区崛起一座文旅新城
从山东省会济南出发,驱车沿京台高速跨过黄河大桥,就进入德州齐河县界内。穿行在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旅游度假区,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泉城海洋极地世界、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文旅项目相继映入眼帘。
-
青山绿水入画来——山西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侧记
滔滔黄河水,在山西蜿蜒前行近千公里,穿行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既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绝美景致,也伴生着治理难题。近年来,山西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正日渐变为现实。
-
从治水到“智水”——黄河千年古渠迈向“云灌溉”
智能化灌溉迫不及待被提上日程。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生产发展部副主任王昊男说,前进农场目前已投资1亿余元,用于建设高效节水骨干蓄水工程和田间输水配套工程,即把原有的小田块、沟渠、田埂平整成大格田,采用滴灌设施灌溉、地下暗管排水,数万亩农田摇身一变成为现代高效节水智慧灌区。
-
留住乡愁 城村共生——黄河岸边古村庄的蝶变
站在绿树成荫的黄河廊道南望,整洁的街巷、红墙灰瓦的联排庭院、规整的农田、特色的民宿集群……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曾经被称为“北大荒”的落后村庄,如今成了众多市民心中“向往的生活”。
-
黄河干流首次达到Ⅱ类水质
秋风起,鲜活肥美的洛鲤、伊鲂,成为食客们争相品尝的美味。这些曾因污染一度绝迹的著名河鲜,随着黄河水质逐步向好,重新现身母亲河。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截至目前,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并实现稳中向好。
-
“几字弯”的美丽蝶变——内蒙古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奔流不息的黄河流入内蒙古自治区时,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长期以来,内蒙古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
天空之眼瞰祖国——古城古镇古村见证黄河文化传承
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加强黄河沿岸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对历史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让一度寂寥的“黄河人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新华社记者带你飞阅甘肃永泰古城、河口古镇、龙湾村。
-
好风景变好日子——山西沿黄旅游一线见闻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黄河入晋第一村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村,又迎来了忙碌的季节。村民郭文生全家一边忙着秋收,一边为游客准备可口的饭菜。
-
走近“黄河蓄水池”的守护者
在甘南境内的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的管护站点里,工作人员分批倒班驻站,全年不间断地深入湿地草原腹地开展巡护,救助受伤动物,补种退化草场,进行禁牧宣传,并通过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生存状况进行监测,坚守在高原上为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保驾护航。
-
风清柳绿胜景现——山东书写黄河下游生态保护新篇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防浪林、行道林、适生林交织绵延的生态长廊,构成黄河下游的绿色基底。“多年间,我们大力实施黄河堤防绿化美化,树株存有量达到3500万株,绿化面积超21万亩。”黄委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副处长彭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