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靠“种树”获得了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

新华网新闻中心

点击进入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属于塞罕坝三代人的荣誉 他们为什么行?

发布时间:2017-12-06
55载寒来暑往,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设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种好树,管好树,用好树” 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17-12-06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

塞罕坝的蓝色梦想

从造青山到保育生态,从塞罕坝到美丽中国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她,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她叫塞罕坝。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11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只要人不倒 塞罕坝就不会倒

只要人不倒 塞罕坝就不会倒

“树倒了,还能扶起来;林子毁了,还能种出来;只要人不倒,塞罕坝就不会倒!”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于士涛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引用的一句话。
塞罕坝精神: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

塞罕坝精神: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

从“一棵松”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都用年轮记载着这些务林人的故事,我们一起听听他们讲述的造林传奇。

京城绿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塞罕坝人一生的履历,就是“塞—罕—坝”三个字

前世:皇家的后花园

前世:皇家的后花园

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皇家的后花园。辽金时期,塞罕坝是绿洲一片,号称“千里松林”。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水草肥美,花香怡人,呈一片祥和之气。
寓言:从一棵树看见了一片森林

寓言:从一棵树看见了一片森林

从一棵树看见一片森林,这不是寓言,而是塞罕坝人书写的传奇。在塞罕坝,我有幸看见了这棵树。它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承载着无限希冀的树,由于它的出现,昔日的荒漠塞罕坝,已演变成了今日的百万亩林海。它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传奇呢?
坚韧:他们把自己种进了荒漠

坚韧:他们把自己种进了荒漠

1962年9月,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369名青年,怀着远大理想,一路北上,奔赴令这些年青人向往的塞罕坝。这此创业者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40人。
丰碑:“马蹄坑”里的生死情缘

丰碑:“马蹄坑”里的生死情缘

在塞罕坝,有这样一片林子,以人名命名,叫“尚海纪念林”。林子里有一座墓碑,那是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的墓。墓碑不远处,竖着他一米多高的雕像,宁静、安祥,仿佛在深情地注视着林子里的一草一木。
守望:望海楼里三代望海者

守望:望海楼里三代望海者

在塞罕坝阴河林场,有一座小楼房,是用来望火情的,名叫夫妻“望海楼”,只有夫妻二人看守。其实,它最初名为“望火楼”,一是因森林忌火;二是远远望去,仿若一片林海。鉴于此,遂改名“望海楼”。
传奇:六女上坝的精神坐标

传奇:六女上坝的精神坐标

在塞罕坝,流传着六女上坝的感人故事。陈彦娴,便是其中之一。那时,全国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隽。一腔热血的陈彦娴,当年19岁,正在读高二,在那股奋进的力量感召下,总觉得自己是否也应该向她们一样,做出一番成就来。
今生:佩戴在华北的一枚绿宝石

今生:佩戴在华北的一枚绿宝石

塞罕坝漫山遍野的樟子松、云杉等,给原本光秃秃的荒坡,披了一层绿色屏障,有了这件“绿衣”,山变得更美了,沙尘被树根牢牢抓住,空气也变得清新了。如今的塞罕坝,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

制作:张樵苏

Copyright 2000 - 2022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华网

分享给好友

关闭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