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依托中国科普研究所团结汇聚了一批热心科普事业的各领域高水平专家,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不断深化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推出对科普中国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周程教授的采访,介绍如何通过科普更好地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
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如何营造这种社会氛围?
周程:我们首先要理解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群体共同构成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科学文化,其中科学家们求真、创新、敢于质疑等精神品质形成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从科学共同体内部扩散至整个社会,在社会范围传播科学、弘扬理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我认为加快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当下应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发挥科学普及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引领作用。
问: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有哪些重要抓手?
周程: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一个重要抓手在于学校科学教育,另一方面在于校外的科学传播,即科学普及。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与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科学内容,为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应该看到当下的分科模式可能造成青少年科学知识匮乏,科学精神弘扬缺乏深厚土壤,以及科学思维不能得到全方位锻炼。
在社会层面,科学普及是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受众能够自主获取需要的科学知识与信息。但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对信息真实和科学与否的甄别。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庞杂无序且掺杂一些虚假内容和不良引导,科普还应用于匡正谬误,给予大众正确引导。
问:在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的过程中,应重点发挥哪些人群的引领作用?
周程:应重点提升公务员人群的科学决策水平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对公务员人群要加强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其科学素质,从而帮助其更好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
媒体要发挥科普主力军的作用。应大力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及专业化水平,创新科普作品传播形式,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在保证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通俗易懂地讲好科普这篇“大文章”。还应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扩大人群覆盖率与传播效果。
问:您认为从高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如何进一步提升科学教育水平,服务于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
周程:高校在开展科学教育过程中,应努力填补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开展的不足;在社会层面应加强科普活动的开展和科学信息的传播,并注重科学信息的正确引导,从而为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创造创作更多客观条件。
高校应通过开设一些文理交叉的通识类课程去弥补科学知识鸿沟,在文理学科间架起桥梁,这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素养都有很大帮助。
社会面的科普活动应注重信源的可靠性,避免商业利益的过度掺杂;同时应保证信息的权威性、有序性以及科学性,基于受众的认知水平进行通俗易懂的创作加工,并积极发动热心科普、专业化水平高的专家参与到科普活动中,进一步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问:科普中国智库如何服务于提升科普能力?
周程:提升科普能力离不开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需要科普智库发挥辅助和支撑作用。科普中国智库汇集了一批科学家来关注和研究我国科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专家和平台优势,进一步强化自身对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言献策作用。这需要团结更多高水平的专家和更具经验的科普工作者,如此才能做出更高质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与此同时,科普中国智库应给予科普专家更多支持,助力其从事和深化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我认为需要树立“小核心大外围”的理念,“小核心”即把各领域的专家凝聚起来,成为智库的“智慧核心”,集众智为科普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建言献策;“大外围”即博采众长,充分发挥每个专家资源的专业领域特长,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各领域发展需求不断丰富科普工作的内涵,并通过发挥科普效能进一步助力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