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研究》学术沙龙第3期成功举办-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7/07 14:05:28
来源:新华网

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研究》学术沙龙第3期成功举办

字体:

      近日,“科普短视频的创作、传播与评价”沙龙在北京联合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是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研究》学术沙龙2023年的第3期活动,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科普研究》编辑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通过学术报告、圆桌会议等方式,聚焦主题展开研讨。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张利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鹤分别致辞,他们表示,应高度重视科普短视频的发展,加强对科普短视频创作、传播和评价,以及科普短视频与科技创新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取得更多有影响力的系列成果,双方将加强科学与艺术交叉学科的建设,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为科普事业和国家科技创新服务。

      科普短视频作为不同于文字、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科普形式,在创作的各方面都拥有诸多可供探索的领域。元宇宙与AIGC是当前信息传播领域内的热点科技赛道,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专职副学部长、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曹三省聚焦元宇宙虚实共生沉浸式数字媒体和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的AIGC,介绍了这些技术对于信息传播以及科普短视频发展的影响。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忠波结合科普短视频的创作生态,指出知识生产强调科学知识传递的有效路径,而科普短视频倡导求真求实的精神,他总结了科普短视频的审美特征,并探讨了科普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科普短视频榜单作为一种常见的作品遴选和评价手段,反映了科普短视频的现状,对科普短视频的创作者具有激励和引领作用,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邹贞以“象舞指数”科普短视频榜单为例展开研究,认为科普短视频呈现三“多”态势、三“不”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进行三个转向。科普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呼唤着完善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立,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荣丽围绕内容、形式和影响力三个维度论述了如何构建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融媒体集合各类传统媒体的优势,在融媒体视域下,短视频成为科普的主流形态之一,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崔亚娟围绕多屏环境下如何构建科普长短视频的跨媒介传播体系展开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雍文昴对各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冷凇表示当前科技类的影视内容较为稀缺,希望能有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科普短视频创作。雍文昴认为学术报告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认为科普短视频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话题,未来还有很长的发展路程要走。两位点评人也针对各位报告人进一步完善研究,形成研究论文,提出了诸多建议。

      圆桌论坛环节中,中国科教影视协会常务理事、Bilibili纪录片顾问张力导演,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副教授王彬,中央电视台科学纪录片导演柯敏,B站科普账号妈咪说UP主周哲就“科普短视频精品创作”等话题展开了研讨,分享了科普视频的创作经验以及如何提升科普短视频质量的思考。

      王彬认为现阶段科普短视频产量庞大,想要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考虑科普短视频的艺术创作,还要全面考虑传播和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柯敏从内容角度分析了《十万个为什么》成功的原因,认为要立足于科学本身,拥有优秀的理念和正确的科学观念,让大众觉得科学有趣,同时要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周哲强调要注重观众反馈的指标,例如科普短视频平台的数据、完播率等。同时短视频的标题、封面等的设置也非常重要,并且要考虑不同平台受众的不同需求。张力回顾了媒介的变迁发展史,认为抓住青少年群体就等于抓住了当下的媒介传播方式,这是短视频获得成功的关键。

      据悉,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研究》学术沙龙是中国科普研究所依托《科普研究》学术期刊平台,面向科普研究相关领域高校、研究院所及机构,共同协作重点组稿的创新性系列专题活动。

【纠错】 【责任编辑: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