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技术书写防沙治沙新答卷-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8 17:19:00
来源:新华网

用科学技术书写防沙治沙新答卷

字体:

      曾几何时,这里是著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河湖与沙泉,西拉沐沦河的源头一直延伸至此。曾几何时,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的扩大,这里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湖泊萎缩,沙漠化加剧,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这里便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内蒙古四大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科学部署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号角”已吹响,如今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否仍如往昔?如何治理阻止荒漠化蔓延?沙地生态治理如何高效推进?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中国草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张家口市科协等单位组织的草原保护调研行,探访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沙地腹地,了解其防沙治沙质量和效果。

      治沙先固沙

      我国的北方防沙生态屏障带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两屏三带”的北方生态脆弱区域,是我国防风固沙及北方草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地带。该区域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9 个省区市,是我国脆弱生态区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及难点区域。

      浑善达克沙地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其90%以上的面积在内蒙古。资料显示,2000年以前,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急剧退化恶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直接威胁到首都乃至华北地区,2000年春,仅短短一个月时间,北京受到来自浑善达克沙地的沙尘暴侵袭达十余次。2000年,国家在浑善达克沙地率先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如今,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逐渐好转。

      进入浑善达克沙地额尔登达来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眼前是起伏大且高的流动沙丘。据介绍当地群众先挖槽、铺草,再用沙压住稻草,在沙丘上形成两米见方的草方格,这样可有效阻止沙丘流动。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术中的典型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的草方格沙障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在沙漠治理、交通线建设和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蓝旗那日图苏木胡鲁斯台嘎查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区,经过5年的治理和保护,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50%以上,草场退化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草层高度由原来的不足5cm提高到15cm以上,有效提高了草地生产力,对该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减轻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危害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过坚持不懈地治理和保护,如今的浑善达克,已由昔日京津“风沙源”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都“后花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度受损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流动、半固定沙地基本固定,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20.5%。正蓝旗草原工作站站长温都日根表示,下一步,正蓝旗将持续因地制宜探索科学防沙治沙模式,加大精准治理力度,广泛动员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养鸡能治沙?

      在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站长李永庚站在鸡舍前,讲述着生态养鸡治沙的故事。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通过系列科研,实现“荒漠引入施肥鸡,牧鸡肥草治沙化”。他笑着说:“养过鸡的地方,草果然就长得很好”。 

      李永庚的“养鸡治沙”方法在学术上被称为畜禽草耦合模式,被认为“提出了一种新型土地利用方式”。据介绍,该模式的关键是规模化小群生态散养鸡生态经济技术,通过牧鸡、牧羊和围封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对比实验发现,适度牧鸡能够显著促进植被生长、提高土壤质量,其效果优于牧羊;而通过调控牧鸡密度,其效果亦可优于围封,牧民家庭不仅可以通过畜、禽、草耦合的方式开展生产可大幅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收入,对于草原保护还形成一种全新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草地恢复,实现植被覆盖度从不足30%提升到60%以上,产草量从不足30 kg/亩提升到400 kg/亩以上。

      李永庚展示了他为推广生态养鸡模式研发的第七代鸡舍。鸡舍共三层,每层包含四只专用鸡笼,每只鸡笼可容纳几十只鸡在夜晚栖息。白天鸡笼又成了下蛋窝,解决了草原上散养鸡随处下蛋的难题。鸡舍还配置了料仓,安装了自动化的饮水系统,方便鸡随时随地喝到干净的饮用水。通过该技术的推广,改变了当地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模式,实现了牧鸡肥草治沙化。草原上养鸡,草籽和虫子成为鸡最好的饲料,鸡粪又成为草地最好的养料,“养鸡治沙”的循环发展,既节省成本,又有利于恢复生态环境。

      治沙科研人

      2023年4月20日,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锡林郭勒盟首家博士服务站,在锡林浩特市草原工作站挂牌落户,这标志着锡林浩特市在引进高端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服务站目前集聚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等多家单位的10余位青年科技人员。

      博士服务站致力于服务锡林郭勒及全盟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发展,主要目标是围绕牧区生态保护、生活提质,开展科普与专业相结合的牧民知识技能教育,挖掘和培养乡村有潜质的各方面发展带头人,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为草原生态保护、草牧场可持续利用、牧区人才振兴和推进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努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推动草原上建立起牧民大学,培养生活在草原、热爱这片土地的有志牧民成为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本土人才”驻站人员说。

      无论是常驻草原20多年治沙人的李永庚,还是致力于草原生态保护与科学普及的博士服务站团队,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一大批扎根荒漠的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便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最好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时指出,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滚石上山,攻坚克难,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相信科研人员会持续通过科学技术为科学治沙打造更多利器。

【纠错】 【责任编辑: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