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 26日,由新华网、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案例发布会在京举办。发布会以“开放创新,聚力一流”为主题,邀请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负责人、科学家、期刊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科技期刊负责人,聚焦科技期刊建设,共话高质量发展。活动上发布了“国际开放获取期刊推荐名录(OARL)”“中国开放阅读科技期刊目录”以及“2024年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入选案例”三项成果,相关成果将为科技期刊开放共享、提升办刊水平、服务学术引领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参考。活动在新华网同步直播,线上浏览量超400万人次。
新华网首席信息官姚予疆在致辞中表示,新华网持续发挥中央媒体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作好科技传播“主力军”,持续关注并助推我国科技期刊事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新华网将继续发挥主流媒体传播力与影响力做强科技期刊品牌,搭建更高层次与更大规模的期刊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产出更多具备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的案例经验成果。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毅敏表示,科技期刊建设有助于聚焦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吸引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加快拓展国际前沿学术阵地。应发挥入选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高质量、可信赖的开放出版生态,努力提高期刊服务社会的能力,共同推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表示,“2024年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案例征集活动”得到了期刊出版单位积极响应。希望更多期刊在不同维度树立样板,使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场景将更加丰富、生态将更加完善,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大局、服务学科建设、服务行业领域、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更加落在实处。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表示,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科研成果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更是展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本次活动精心谋划“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期待发布的期刊案例、目录成果能够指导办刊和自主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期刊进一步开放、融合、创新。
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是展现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营造开放获取出版生态的重点抓手。与会专家围绕科技期刊创新建设和期刊行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报告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卫指出,“国际开放获取期刊推荐名录(OARL)”采取了“刚性坚守、灵活鉴别”的机制,是评估界有价值的尝试,为学术界提供了实践指引。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以《社会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学术出版的起源、异化与纠偏》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国际开放获取期刊推荐名录(OARL)”的项目背景、机制、收录、项目特点等整体情况; 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中心主任张琳系统介绍了开放获取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和研究进展。
在“托举一流”报告单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刘筱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主任张莹,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杨保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极端制造(英文)》编辑部副主任关利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综合事务党委书记、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仇晓春分别围绕各自期刊建设经验与期刊发展的思考进行介绍分享。
同时,《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峰,四川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工程科学与技术》常务副主编费德君,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出版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王昕,《上海医学》编辑部主任魏爽,《煤炭科学技术》编辑部策划编辑朱恩光,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主任丁佐奇分享了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案例举措;来自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家代表还分别围绕期刊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出版平台运营策略等行业聚焦的重点问题介绍了各自的技术、产品、机制、理念等。
据介绍,“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广大期刊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经过专家评审,入选案例成果体现了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新做法、新机制、新突破和新成效,为推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范本和经验参考。本次活动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