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大牌 | 北京冬奥组委部门负责人系列访谈之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

新华网
2022-01-07 12:15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已经进入决战决胜、压线冲刺阶段。经过六年多时间的辛勤付出,“冬奥之花”即将迎来绽放的璀璨时刻。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题:让每一名冬奥人发挥自己最大作用

  ——专访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

  新华社记者姬烨、王集旻、倪宏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已经进入决战决胜、压线冲刺阶段。经过六年多时间的辛勤付出,“冬奥之花”即将迎来绽放的璀璨时刻。

  2019年1月,滑雪战队队员展示持重物滑行技术。

  六年多来,冬奥筹办工作千头万绪,每个领域都凝结着冬奥人的智慧与心血。作为北京冬奥组委成立最早的部门之一,人力资源部肩负着“遴选优秀人才参与筹办工作、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这一重要职责,它见证了冬奥组委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再到最后冲刺的全过程。

  “(现在)我们的正式工作人员和短期补充人员有7965人,志愿者约1.9万人,还有3.1万余名合同商人员。”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说,“这支队伍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踔厉奋发、全面迎战。”

  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闫成曾在鸟巢担任开闭幕式运行副主任。如今,作为“双奥人”,看到冬奥筹办队伍日益壮大,他不无感慨地说:“成就感确实有一点儿,我们部门成立最早,相信也是结束工作最晚的。在组委会全生命周期中,我们将关心、守望每一名工作人员,使他们能够愉快、顺利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向世界呈现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也在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留下最浓重、最出彩的一笔。我想,冬奥之花绽放时,是我们最值得骄傲和最光荣的时刻。”

  谈人力资源工作:更多是服务保障

  事儿是靠人来干的,人是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部,顾名思义是管“人”的部门。但闫成表示,冬奥人力资源工作的服务保障性特点要比管理特点明显得多。

  2021年10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发布会。

  “其实,我们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支撑其他部门、保障场馆运行的。我们要为用人部门选好人、配好人、培养人,还要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比如,我们部门还肩负着研发设计、生产发放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的制服装备的任务,要统筹考虑制服装备的功能性、民族性、实用性特点,推出令人满意的制服装备,一一发放到所有筹办人员手中,为大家提供一份暖心且可靠的贴身保障。”

  在闫成看来,冬奥人力资源工作有四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前瞻性。在筹办工作不同阶段,从一张张白纸画起,架设了组委会组织机构、场馆运行团队组织体系、赛时运行指挥体系,每一步都要走在实践工作的前头。

  其次是创新性。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也要契合组委会独特的国际化运行特点。闫成举例说,在人才管理方面,组委会是全国第一家“人员控制数”管理单位,没有固定的编制,而是以人员控制数为基准,推进组织机构演变和人力资源配置。在人才引进方面,涉冬奥外籍人才引进工作均按国家外专高端人才类别执行审批程序。在人才使用方面,创新政策,择优聘用社会招聘人员到处级岗位任职。

  第三是专业化。闫成介绍说:“我们要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而要选择出对的人,就要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一大批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

  第四是国际化。奥运会筹办和举办都要遵循国际惯例,依据国际通行的竞赛、办赛和保障规则执行,因此,筹办工作和赛时运行都必须拥有一支国际化队伍。

  谈冬奥人:敬业、担当、勇气与信心

  2018年11月,外籍特聘专家诺蒙兹·科坦斯培训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候选人。

  全球视野引才用才,是冬奥组委人力资源工作的亮点之一。闫成介绍说,冬奥组委至今已经分14批选聘了来自18个国家的61名特聘专家,他们在场馆建设、赛道设计、竞赛组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赛时将有20名外国专家直接参与办赛。同时,组委会拿出近400个专业技术岗位,面向全球延揽人才。目前,这些外籍专业人才正在分批入境到岗工作。

  这其中,拉脱维亚雪车国家队前队员诺蒙兹·科坦斯让闫成印象深刻。这位曾先后服务过索契、平昌冬奥会的外国特聘专家,在过去三年里,除参与建设我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外,还帮助我国培养了81名车橇项目的国际裁判员,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空白。

  自力更生培养人才,才是工作根基。闫成举例说,冬奥组委面向全国遴选和培养国内技术官员,先后举办40余个培训班,累计培养了4900余名赛道执裁人员。组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滑雪战队,是一支来源于群众、根植于群众的队伍,有574人直接参与办赛,占队员总数的92%。

  他还提到了冬奥组委体育部工作人员刘金。作为社招入职的冬奥人,刘金多次参加了高山滑雪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培训,以及境外高山滑雪项目国际赛事的影随计划、实习计划等实战培训,最终通过了国际雪联考核,成为中国第一位高山滑雪的国际技术代表,也是该项目在亚洲的唯一一个女性国际技术代表。

  这些平凡的人,都在冬奥筹办的实践中成长为优秀人才。冬梦照亮了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活得更加出彩。

  闫成说,如果用关键词来形容冬奥人,他认为是敬业、担当、信心。“敬业,是因为从他们身上,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对事业的热爱,对冬奥这件国家大事的执着和追求。担当,是因为在这个战斗集体,每个人都协同合作,保证庞大系统顺畅运转。勇气和信心,是因为哪怕是在新冠疫情不断变化的恶劣条件下,我们也有勇气、有信心向世界呈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谈疫情防控工作:让大家成为防疫示范员、宣传员、监督员

  2021年12月,场馆运行团队主任层培训《防疫手册》专题讲座。

  2021年12月13日,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共同发布第二版《防疫手册》。如何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防疫手册》,人力资源部责无旁贷。闫成介绍说,目前,所有场馆《防疫手册》培训工作已经结束,共实施57个培训项目,覆盖所有正式工作人员、短期补充人员近8000人次。“我们要让《防疫手册》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记忆和骨髓当中,让大家都成为防疫工作的示范员、宣传员和监督员。”

  在人力资源部指导下,各场馆也行动起来。比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结合场馆团队人员构成复杂、外籍工作人员较多的现实情况,开展了远端防控桌面演练,并对防疫工作应急预案进行了再梳理、再整合、再提炼。再比如,主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认真研究防疫分区、乘车流线、物资交换区防疫管理、闭环内外人员防疫机制及差异化管理措施等具体问题,并就不同业务领域特殊防疫事项及关联业务领域协同防疫措施等进行了比对和分析。

  闫成表示:“在赛前一个月,结合志愿者、国内技术官员、合同商人员等全面到位(的情况),北京冬奥组委将压茬启动第二轮《防疫手册》全员全覆盖培训,确保所有筹办人员掌握应知应会的防疫知识与技能。”

  防疫培训是人力资源部在过去几年培训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组委会已经统筹实施700多个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项目,覆盖六万多人次。国际奥委会连续五年在其官方刊物上推广冬奥组委人才培养经验,认为“人才培养是北京2022的奠基石”。闫成希望,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可以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留下人力资源工作的“北京案例,甚至是北京标准”。

  出品人:许基仁、刘健、钱彤

  制片人:周杰、周红军、刘加文、薛剑英

  监制:肖阳、彭东、马轶群

  统筹:倪宏、展鹏、吴俊宽、姬烨、侯大伟

  记者:姬烨、王集旻、倪宏

  摄影:张斌、高民辉

  剪辑:王雪

  编辑:刘阳、吴博文、吴俊宽、王沁鸥、刘愉麒(实习)

  新华社体育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推荐阅读:

约大牌|展现“双奥之城”的文化传承——专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部长陈宁

约大牌|践行“中国方案” 着眼可持续发展——专访北京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部长郭怀刚

责任编辑:艾莲
010030101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4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