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题:足球的水平高了,“体”“教”都是赢家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季嘉东、廖君
对于成都市足球协会专职副主席刘刚来说,体教融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把来自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和中国足协的有关青少年和校园足球的经费统筹起来用。
5月底记者跟刘刚联系的时候,他正忙着2021-2022赛季成都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开赛的事情。本学期的比赛原计划4月初开赛,因为疫情,开赛时间推迟到了这个星期。
据刘刚介绍,成都是全国青少年和校园足球赛事覆盖面最广的城市之一,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有嘉年华趣味活动,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校园联赛,小学阶段的参赛队伍最多、达到近400支,每年青少年足球赛事加起来大约有5000场。
最近几年,成都市教育局每年会拿出28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请成都市足协来承办校园足球赛事以及师资培训等活动。刘刚说,成都市足协举办的校园足球赛事都是免费参赛,280万元的经费是不够的。成都市足协把成都市体育局和中国足协每年下拨的经费以及自有经费也统筹使用,比赛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在教育局没有校园足球经费的时候,我们也做青少年的赛事,但是规模小得多。有了教育系统的经费之后,我们的比赛做得更大了。”
刘刚告诉记者,多年以来,成都市足协与成都市教育局的沟通与合作一直很顺畅,市里的青少年足球赛事是一个体系,不存在体、教各做一摊的问题。
“我们把位置摆正,就是提供服务,因为我们有专业的团队。教育部门觉得我们的工作对孩子和学校有意义,很支持,我们就在专业性上下功夫。”
2015年以前,成都市的校园足球联赛只持续四五周的时间。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印发之后,成都市足协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完善赛制,逐渐达到了现有的规模。从比赛类型上,分为T联赛(提高)、P联赛(普及)和X联赛(夏令营)。在T联赛中,又按照水平分为T超、T甲、T乙三个组别。在小学12岁组的T超比赛中,10支队伍每周在周中进行主客场联赛,比赛从每年的9月开学踢到第二年的6月放暑假。T甲联赛的参赛队伍是二年级至五年级每个年级的成都市10强队伍,以及六年级的第11至20名,赛制是双循环,而T乙联赛则面向所有学校的参赛队伍。
“我们的校园比赛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免费,第二是头一年的9月就可以知道整个赛季的赛程。如果孩子有兴趣班或者其他安排,家长可以把时间错开。”
成都市足协还专门开发了一款手机软件,把青少年赛事的数据库建立起来。在比赛的时候,裁判员拿着手机通过后台系统就可以方便地查验参赛队员的身份信息和照片。对那些涉及办理运动员等级证的赛事,组委会都安排了比赛直播并存储录像,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随时溯源。
“现在,成都所有的市级梯队和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材都是来自校园联赛的参赛队伍,我觉得这是体教融合实现的双赢。没有必要去区分这个赛事是教育部门的还是体育部门的,成都的足球水平高了我们就是赢家。”
湖北省武汉市校园足球比赛也是以体教合作的方式运行的。武汉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郑卫国说,武汉足球的教体融合很早就开始了。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后备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跟体育局青少处、足协还有其他部门的关系就处理得非常好。”
郑卫国告诉记者,教育行政部门人手少,比如体卫艺处只有三个在编人员,什么项目都得搞,所以把赛事组织交给足协是很自然的选择。
“足协人手充足,我们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把赛事组织都交给足协。他们每年把比赛计划、培训计划以及预算报给我们,我们同意之后再执行。”
目前,武汉市教育局每年在校园足球方面的经费投入约2400万元。一方面,武汉市教育局给全市437所中小学足球试点校每所拨付4万元,另外每年有六七百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足协,由其组织市级校园足球赛事和上级教育部门主办的赛事。每年市内的区级比赛在上半年举行,通过比赛选拔队伍参加下半年的市级联赛。
北京市足协副秘书长陈长红表示,2015年以来,特别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发布以来,北京市足球项目的体教融合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赛事还没有完全合在一起,但双方在赛程、赛历方面有着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北京市教委和市足协直接沟通,每年年底我们都会提前商量好第二年的竞赛日历,足协的比赛会和教委系列的比赛在时间上错开。这些比赛的组委会相互融通,市教委、校足办和市足协的领导都是组委会的成员,规程根据不同的比赛来定。”
在陈长红看来,体教赛事融合的核心要义是“互相商量、互相让步”。经过协商,北京市校园足球的比赛放在周中进行,而在周末时段,孩子们可以参加青训机构的培训和比赛。自2018年起,北京市形成了周中、周末都有比赛的格局,构建起了由校园足球联赛、百队杯、京少联赛、希望杯锦标赛和青少年精英赛组成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赛事体系。
“赛事举办有一些黄金时间,我们会和教委方面互相商量。你让人家,人家也会让你。”陈长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