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再出发 一起向未来——写在2022年国际奥林匹克日之际

新华网
2022-06-24 02:57
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再次给全世界留下“无与伦比”的记忆,这是中国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的新贡献。丰厚的北京冬奥遗产成为我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道路上的鲜明印迹和宝贵财富。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砥砺再出发 一起向未来——写在2022年国际奥林匹克日之际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林德韧、张骁、李春宇

  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再次给全世界留下“无与伦比”的记忆,这是中国为奥林匹克事业做出的新贡献。丰厚的北京冬奥遗产成为我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道路上的鲜明印迹和宝贵财富。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开幕式上的“构建一朵雪花”环节。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映照奋斗征程

  4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7年筹办备赛的不平凡历程,深刻阐明“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动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持续、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北京冬奥会用一场非凡的“冰雪盛会”书写了一份精彩的“中国答卷”。

  2022年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闭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2月19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前夕,在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以感谢中国人民为北京冬奥会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看来,体育没有国界,全世界共享奥林匹克精神。中国通过筹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创造了丰厚的冬奥遗产。中国为世界冰雪运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的新时代。

  尽管北京冬奥会已经闭幕4个多月,但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名将、现国家队教练赵宏博依然难掩激动之情。从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夺得金牌,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队获得冠军,赵宏博亲历了中国冰雪运动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12年后再夺冠,这是冠军气质的传承,是国家强大的结果,我们的努力都值了!”

  2022年2月5日,中国队选手武大靖(右一)在比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9金4银2铜的战绩高居金牌榜第三位;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也做到全项参赛,勇夺18枚金牌、61枚奖牌,名列金牌榜首位。中国代表团创造了参加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在竞技体育不断攀登高峰的同时,大众体育也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快速发展的全民健身使体育成为“你我的体育”,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生活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的路途上步履稳健。

  2022年4月10日,建设者薛皓琪的家属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体验滑冰。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北京冬奥会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向冰场,走进雪场。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周颖萱就是其中一员。她在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年开始学习滑冰,滑冰已逐渐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她作为表演团队的一员,与“冰墩墩”同台共舞。

  “北京冬奥会的顺利筹办和成功举办极大促进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启示。”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晓鸣说,在北京冬奥会上,有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是从业余练习发展到专业训练的,是从校园走进了运动队。“因热爱而投入,因兴趣而专注,这是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交汇点,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梦想总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冬奥梦’和‘中国梦’精彩交织,是‘中国之美’与‘五环之美’的交相辉映,是民族精神与奋斗豪情的同频共振,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中国发展与世界未来的命运与共。”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侯琨说,“北京冬奥精神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续写发展篇章

  6月18日,因奥运转型蝶变的北京首钢园热闹非凡。不少市民汇聚于此,打卡冬奥地标、感受奥运魅力,成为“双奥之城”北京迎接2022年国际奥林匹克日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如今,管理好、运用好这笔宝贵的遗产,利用好冰雪场地设施,成为我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考题”。

  ——场馆开放惠及大众,物质遗产多元利用。

  2022年4月16日,观众在“冰立方”内参观体验。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保留赛时景观,开放冬奥冰壶赛道体验,“冰立方”一经开放即成为北京城区“最热的冰”;赛时被誉为“工业迪士尼”,赛后成为公众喜爱的“打卡地”,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京西地区的新地标;依托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等场馆,北京与张家口市共同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将成为展示奥运文化、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场馆赛后利用是奥林匹克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但北京冬奥场馆提早制定可持续发展蓝图,赛后正加速成为造福于民的优质资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说。

  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北京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介绍,场馆作为国际滑联卓越中心,约1.2万平方米巨型冰面可分区域高效运行。“‘冰丝带’将打造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运营团队与国际雪车联合会等签订合作备忘录,未来5年将在这里定期举办国际顶级赛事,筹办亚洲杯赛事,开展训练营;极限小众的车橇运动将在国内得到持续发展……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传承弘扬。

  临近暑期,冰雪文化热依然在全国多地延续。广州举办盛夏冰雪体育文化节,激发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扬州举办冰壶挑战赛,让参赛者和观众沉浸式体验冰壶运动的魅力;张家口策划推出包括冬奥文化体验之旅、激情冰雪运动之旅、畅享冰雪欢乐之旅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延续冬奥荣耀……

  活泼憨厚的“冰墩墩”、喜庆祥和的“雪容融”依然备受追捧,冬奥运动场馆、冬奥体育设施持续受到关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冯建中表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传递出的体育文化特色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群众的生活。

  一批冬奥示范社区让奥林匹克的种子在社区、家庭、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在位于北京东城的东四街道,有世界首个“双奥社区”。漫步其中,“奥林匹克人物组雕”相映生辉,丰富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时常可见。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东城区回民小学教师郝涛说,每一个“东四人”都自觉成为奥运社区建设者、奥运精神传递者、奥运文化守护者。

  ——奥运经历融入生命,人才遗产成风化雨。

  2022年2月20日,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表演滑后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随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落幕,北京冬奥人带着“七年磨一剑,砥砺再出发”的誓言,陆续转向新岗位,开启新旅程。

  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场馆运行中心经理刘源洁带着冬奥闭环保障服务经验投入到场馆开业筹备中。“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能留下最充实、温暖、无悔的青春记忆。这是冬奥会教会我的。”刘源洁说。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速度滑冰世锦赛冠军、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季奥林匹克学院教师于静工作劲头更足了。“冬奥会后,冰雪运动必将获得极大发展。”她说,在今后的教学中会着重加强速滑技能传授以及速滑普及教育,为中国冰雪事业发展再贡献一份力量。

  助推体育产业

  从申办到筹办,再到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激情,吹响了体育产业腾飞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为现实成为体育产业腾飞的现实基础。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曾是中国在申办冬奥会时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数据——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到3.46亿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成为现实。

  2022年1月11日,青岛市宁夏路小学的同学们在体育课上练习滑冰。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的魅力深深影响着更多人参与其中。尤其是在许多视苏翊鸣、谷爱凌们为偶像的青少年心中,2022年冬春播撒下的冰雪运动的种子,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李晓鸣说,冰雪运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夯实了体育产业腾飞的现实基础。

  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日趋成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约有3000所学校把冰雪运动项目加入了课程表。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雪运动特色校将达到5000所。

  ——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的系列举措形成体育产业腾飞的制度保障。

  从《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从《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到《“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一系列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的规划、纲要陆续发布,描绘了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蓝图,更确立了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

  中华大地次第绽放“冰雪之花”,大江南北不断掀起冰雪运动热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41%;2020-2021雪季冰雪休闲旅游人次达到2.3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3900亿元,预计2021-2022冰雪季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为体育产业腾飞开拓空间。

  今年1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正式对外发布。2.48万平方公里的规划总面积,辐射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全域范围。建设规划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奥运场馆综合利用和低碳运行,推动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22年1月21日,京张高铁列车经过居庸关隧道,从北京驶向太子城。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瞄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体育产业从业者也加速在这一区域布局。必胜体育产业(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高峰早在2018年就看到了北京冬奥会对京张沿线的带动作用,把公司迁到北京延庆。“公司依托中关村延庆园,专注体育装备制造、赛事运营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比赛设备和软件服务。”高峰说,北京冬奥会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显示,我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冰雪装备制造、冰雪健身休闲、冰雪旅游、冰雪会展、冰雪文化等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截至2019年底,我国冰雪产业规模约为4235亿元,较2015年增长56.85%。

  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带动各方面建设,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当北京冬奥会画上圆满句号时,承担了冬奥会比赛任务的北京延庆成为“两份优异答卷”的生动注脚。

  聚焦冬奥会和重点产业发展,北京延庆正打造国际滑雪旅游度假胜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冰雪运动场地,促进冰雪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越来越多延庆人因为北京冬奥会吃上了‘冰雪饭’。”北京市延庆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叶大华说,“冰雪产业的发展让不少延庆百姓在家门口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就业,冰天雪地正在成为金山银山。”(参与采写:姬烨、夏子麟)

责任编辑:艾莲
010030101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7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