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参考消息》27日刊登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寿命奥秘:基因变异次数研究揭示衰老线索》。报道摘要如下:
研究人员发现,从老虎到人类的多种哺乳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的基因变异次数大致相同。这项对16个物种进行的研究表明,寿命短的动物更迅速地用尽了其基因变异次数额度。
专家称,英国惠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上述研究发现“令人震惊”且“发人深省”。
基因变异指的是脱氧核糖核酸(关于构建和运作我们身体的指令)中发生的变化。长期以来,基因变异一直被视作癌症的根源,但数十年来围绕变异是否在衰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存在争议。
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预期寿命各异的物种的基因变异速度。他们分析了猫、黑白疣猴、狗、雪貂、长颈鹿、马、人、狮子、裸鼹鼠、兔子、老鼠、环尾狐猴和老虎等十几种动物的脱氧核糖核酸。
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的研究论文显示,在短暂的一生中,老鼠每年经历近800次基因变异。老鼠的寿命一般不足4年。
动物的寿命越长,每年基因变异的次数越少。狗每年的基因变异次数约为249次,狮子为160次,长颈鹿为99次。人类平均为47次。裸鼹鼠的寿命与长颈鹿类似,基因变异速度也差不多,尽管长颈鹿的体形是裸鼹鼠的几千倍。
研究团队成员亚历克斯·卡根博士说,这种模式非常“突出”,而且,研究中的所有物种一生中的基因变异次数“差不多都是3200次”,这一点“真的令人意外且兴奋”。
动物体内的细胞可能经过一定次数的变异就会失灵。还有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少数行为不轨的(细胞)”开始控制关键的组织,比如心脏内的组织,器官因而不能正常运转。
研究人员希望弄清这种模式是适用于所有生命,还是仅适用于哺乳动物。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