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日电 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小虎:匠心传承背后的“钻”劲
新华网 谷雨
何小虎说,“钻”代表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是“钻削”的技术,多用于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和推力室相关零部组件精确加工领域;另一方面是“钻研”的态度,他希望能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探索,把发动机制造得更加稳定和可靠。
1986年出生的何小虎,被誉为火箭心脏“钻刻师”。作为航天科技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发公司”)最年轻的技能专家,目前从事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间站等为代表的各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相关产品的精密加工。
这意味着,何小虎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产品的精度直接影响着火箭发动机及飞行器能否精准入轨,丝毫差池都会导致火箭发射的延误甚至失败。信奉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何小虎,靠着勤勉踏实和灵活创新,在不断精进自身技术、掌握更多设备操作方法的同时,挖掘机床设备潜能,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精密制造奉献自己的能量。
天问一号、北斗导航、嫦娥登月......从古至今的“飞天”梦想,正在逐渐照进现实,中国航天人用一个又一个成就照耀星空,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实干付出。从“小徒弟”到“老师傅”,何小虎瞄准液体火箭心脏“钻刻师”的目标,苦干实干加油干,在实现航天报国的人生理想路上披荆斩棘。
萌芽:电视机里的航天梦想
2009年,何小虎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以实操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300多人中脱颖而出,进入西发公司,成为一名数控车工,步入事业新阶段。
彼时的他,被油然而生的荣耀感充盈着。回想起17岁时电视机前历历在目的画面——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的新闻报道,关于航天梦想的种子就此发芽,至今想起仍然心绪沸腾着、激动着,那是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在得到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之前,何小虎向往着、奋斗着,为成为航天人这遥不可及的梦想努力着。这个来自陕北延安的农村娃,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全身心在家里学习、看书,是苦中作乐的幸福。高中毕业之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微笑和泪水交织着,他知道离梦想进了一步。
刚进大学,何小虎听说航天院所每年都会来学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发动机”“火箭”这样的词语,让梦想变得具象化了。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泡在实训基地,刻苦练习,培养技能,增进技术,整整大学三年何小虎把时间发挥到极致。何小虎大学时期成绩名列前茅,并且频频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临近毕业,航天六院到学校招聘毕业生,何小虎也即刻报了名。虽然面试过程中,何小虎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能否入选,但这一千多个日夜有目共睹的努力,助力了他的梦想。最终,何小虎以优异成绩进入西发公司,为大学三年毫不松懈的耕耘的学习生涯,画上了完美句号。
何小虎把好消息告诉了家人,他的父母总会在其他人问起的时候,说上一句“我儿子是干航天工作的!”何小虎认为这份工作很有意义,能看到将来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高度,他的航天梦想之路,也就此翻开全新篇章。
成长:穿上藏蓝色工装
进厂第一件事,就是发印着“中国航天”的藏蓝色工装。何小虎心里美滋滋,激动得内心飘荡着五个字——“中国航天人”。对于何小虎来说,只要穿上这身衣服,就得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产品的质量负责。
万事开头难。刚从学校毕业的何小虎,第一步是要成为合格的航天人,做好基础工作是首要任务。与上学只需要反复做零件、磨刀等基础操作不同,代码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对代码很陌生的何小虎犯了难,每天大量重复练习动作,认真对待每次打磨,但总磨不好钻头,报废率依旧很高。
迷茫中,何小虎意识到哪怕是最基础的工作,也需要脑手结合才能做好。他买了关于机床指令的书,每天早上趁热机器的时候,学习指令内容,然后按照步骤仔细加工产品验证,到晚上11点多才回去休息。
周而复始,三年时间过去了。何小虎每天重复把产品装到数控机床上,加工完后从数控机床上取下来测量,把它清洗完放到规定位置。在同事和董效文等师傅的鼓励和支持下,从200遍到300遍,没日没夜的坚持终于让他可以稳定操作,熟练掌握了机床特性和先进加工技巧。
2016年,他参加国家一类大赛荣获陕西第一、全国第四,成为陕西参加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2017年,参加中国大能手选拔赛,成为陕西省入围全国十强第一人、位列第六......今年更是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航天人,要有干事的精神”这句话已经深入何小虎骨髓。在成长道路上,何小虎秉承着实干精神,不断提醒自己,任务说明信任,干活就是锻炼,多承担一项任务、多完成一件工作,就多一份立足的资本,多一份难得的收获,多一份成熟的机会,多一份认可的机率。
创新:“设备稳定性”加工概念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是一项既需要精深技术,但同时也更需较强的综合能力。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2012年开始,全自动化的设备在逐渐替代传统设备的加工技术,如何实现航天发动机高质量生产,创新是关键。而创新的来源是对加工基础技术的深入研究,包括何小虎在内的青年一代开始崭露头角。
在长三乙火箭发动机喷注器架的生产过程中,其中有一项基本尺寸直径为3.5mm、公差为0.008mm的深小轴,精度仅相当于头发丝的1/10,且在机床上无法测量,初期试加工合格率仅为20%,严重制约产品交付周期。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何小虎主动请缨,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摸索、查阅资料,提出“设备稳定性”加工概念,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开创工厂超精密加工新方法,实现产品效率和质量双提高,第一批次试加工时合格率就达100%,生产效率提高4倍之多。
传动轴是调节发动机方向的关键零部件,其中72齿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变轨精度,提升精度是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半年时间,何小虎通过查找资料和技术方案论证,利用高精度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创新“以车代铣”、“以车代磨”的加工技术,将八道加工工序缩减为两道,而加工合格率和准确率提升至100%。
发动机轴承座的加工装备,强度、刚性、重量都需要考虑得特别清楚,何小虎通过自行设计工装、刀具,不断总结试验相关加工参数,在“使用—问题—试验”不断循环一年时间后,颠覆沿用近30年的旧方法,实现由普通手工设备加工,向数控自动化设备加工的技术革新。
如今,智能化时代来临,何小虎想要把多年来的实操经验都编进机器程序里,追求更为完善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规程,不断提升精细部件加工的产品合格率。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加工生产的效率,将成为何小虎穷尽一生的梦想。
初心:与航天事业一起成长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
据了解,何小虎解决了火箭发动机加工难题65项,可以操作十多种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数控机床,目前操作的也是西发公司精度最高的多轴车削中心,可以利用最先进的数控加工手段完成微米级的产品加工,在长征五号、天问一号、北斗组网、探月工程等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
过硬的技能、创新的思维、坚定的信念,何小虎把青春梦融入航天梦,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恪尽职守,成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动力之源名副其实的“守卫者”。
何小虎说自己是幸运的。这个幸运源自于西发公司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刚入职时,全国劳模曹化桥开了场讲座,告诉大家,航天产品,质量至上,一个小失误就有可能导致重大影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何小虎时刻敲响警钟,把不能丝毫马虎和懈怠的工作态度,践行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曹化桥等“技术大牛”对何小虎的影响,不仅于此。何小虎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将自己总结和分享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他还自发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及赛前训练工作,从技能培训到经验传授,带领年轻人苦练本领。
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何小虎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网络授课进行技术培训,数千名余名职工收听收看。如今,何小虎培养的徒弟已经逐渐成长成了技术骨干。现在,他正带领95后、00后的年轻团队,潜心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青春与梦想同行,初心与祖国同在。何小虎给自己孩子起名为“天宇”,天空的天,宇宙的宇,他希望把航天人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天宇喜欢电影《流浪地球》,对太空知识很感兴趣,经常会问“太空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去太空?”,何小虎期待天宇以后也能成为优秀的航天人。
宇宙无垠,浩瀚无边,步履不停,无畏向前。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何小虎心潮澎湃。何小虎说,推动航天事业,不仅需要自身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需要将航天精神传承给每一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年轻人。他希望未来能与更多年轻人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共同助力中国航天事业伟大征程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