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朱家齐)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以虚假摆拍为代表的网络不实信息问题引发广泛关注。1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召开了“网络不实信息治理研究报告发布会”,邀请了新闻传播学以及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网络不实信息多方共治展开了探讨。
会上发布了《网络不实信息治理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针对虚假摆拍为代表的网络不实信息,短视频平台与创作者对演绎虚构内容进行标识,有助于网民区分虚假摆拍,七成网民表示支持。此外,短视频平台还发布了多项内容规范,系统化治理网络不实信息。
真与假的边界模糊,不实信息形成机制复杂
“有段时间,我会去刷赶海类视频。后来,在被告知多为摆拍后,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因为摆拍消解了赶海给观众带来的新奇感与出人意料感。诸如此类的案例说明,创作意图可能会影响到内容的本质属性,譬如摆拍还是实拍,会影响人们对内容是“事实”还是“剧情”的判断。生产者在生产内容时,若为了更能调动人的情绪、更可信,而刻意遮蔽“摆拍“信息的话,会造成观众认知上的错位,不实信息因此出现。这些不实信息会干扰公众认知,消耗公众同情心与信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教授表示。
《报告》基于55个网络不实信息案例分析发现,网络不实信息的形成与传播是部分创作者故意捏造、网络灰黑产推动、媒体把关不慎、网民辨别能力不足等多重原因所导致的。与文字形式的不实信息不同的是,视频形式的不实信息,其构成因素更丰富,治理难度也更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认为,在新的网络环境与媒介形式下,不实信息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产生于生成、传播、演化等环节当中。从传播过程来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损耗,缺少部分核心要素与前后语境,带来传播偏差、理解偏差与场景偏差,从而导致不实信息。相较以往,真实与虚假的边界模糊,不实信息的内涵更加复杂,其生成、传播与演化机制更加复杂,类别更加多样,治理面临更多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教授表示,不实信息的传播特征与机制在不断变化,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不实信息的内涵与范畴难以界定,需要进一步区分不实信息、虚假信息、谣言和不良信息等概念。此外,情绪在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实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擅长通过情感渲染,用煽动性的语言和表情符号,如感叹号、尖叫等,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引发受众的共鸣和转发欲望,推动不实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传播。
七成网友认为“演绎”标识,有助于区分摆拍
《报告》指出,虚假摆拍的本质是通过剧情演绎或不当剪辑等方式,制造虚假信息。摆拍的主体是网民与自媒体创作者,摆拍者往往利用虚假人设、情节、场景、道具,以第一人称视角,编造有冲突感的故事,从而达到不当获取流量,甚至变现的目的。他们擅长利用社会新闻故事原型,隐匿虚构意图,制造恐慌和焦虑等情绪,以获得观看者的认同与转发。
“就像是在电视剧开头或结尾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如果创作者能在虚构情节与剧情演绎中,加上‘虚构演绎,谨慎识别’之类的标识,或许可以帮助观看者区分虚构情节和现实生活。”《报告》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结合《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等相关规定指出,从源头出发,要求创作者添加“演绎”或“虚构”标识,或许是现阶段治理摆拍最切实的手段。
2023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线了“虚构”“演绎”等标识功能,要求并鼓励创作者主动声明创作意图。比如,抖音曾在3月发公告,要求创作者通过剧情演绎方式创作、发布虚构内容时,需在显著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绎”,避免作品被误解。
《报告》对100位短视频用户调研发现,七成受访者认为“演绎”“虚构”等标识,有助于他们判断视频内容真实性,从而降低转发虚假信息的意愿。喻国明认为,“演绎”“虚构”等标识,也有助于引导用户与平台,共同建立真实可信的内容生态。
“给用户一些线索或提示,助其正确判断信息真伪,或许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丁汉青解释,比如在摆拍赶海的视频旁边标注“摆拍”、在AI生成内容上标注“AI生成”等字样,既体现出对观众起码的尊重,又能有效地帮助用户判断是否要相信它,以及是否要转发。
预防治理网络不实信息,“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教授表示,不实信息还存在跨平台传播的问题,很难将不实信息的发生归结于某一平台或某一主体。目前,尚缺乏专业、开放、权威的事实核查组织,且不同平台的核实资源并不互通,这使得跨平台核验信息变得困难,需要多主体多平台联合治理。
网络不实信息损害公众的知情权,还会破坏平台的氛围,降低用户对平台信任。针对网络不实信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经建立起预警、分析、验真、标记、辟谣、拦截、提示的全链条治理机制,主动承担“把关人”责任。抖音在2023年更新了《剧情演绎类作品内容创作新规》《抖音公益内容治理的最新规范》《抖音资讯类账号信息管理规范》《内容使用标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等多项新规,系统治理网络不实信息,并未局限在单一事件或风险的被动处理。此外,抖音还上线了抹除粉丝等功能,努力切断网络不实信息的变现途径和利益链条,提升违规成本。
网络不实信息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仍面临识别难、核实难、反转多、跨平台辟谣难等问题。需要政府、媒体、平台、创作者、网民等社会各方发力,“一个都不能少”,共同治理网络不实信息。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王四新教授分析,新闻媒体既可以是不实信息终结者,亦可以是不实信息的推动器。新闻媒体要做好事实核查,坚守真实的底线。
此外,创作者应对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把握内容创作的边界与尺度,不制造虚假信息。网民应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不转发、不扩散未经证实的消息,及时举报虚假信息,共同参与真实可信的网络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