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以青春之名,跨越海峡-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8/29 20:05:54
来源:新华网

记者手记:以青春之名,跨越海峡

字体:

  8月29日,在浙江乌镇举办的“青春同行”两岸新媒体创享嘉年华上,台湾青年赖淑珍(左)与吴炳璋(右)演唱原创歌曲《两岸青年》。新华社记者 于艾岑 摄

  新华社杭州8月29日电 记者手记:以青春之名,跨越海峡

  新华社记者谈昦玄、段菁菁、于艾岑

  “一湾海峡带着梦想回到了这里”“阿妈说这里就是我们的故乡,要记得家在哪里就要回到这里”……

  当台湾青年赖淑珍演唱的原创歌曲《两岸青年》,回荡在浙江嘉兴乌镇,古老的江南水乡,变得年轻而热烈。

  29日,“青春同行”两岸新媒体创享嘉年华在乌镇西栅景区举办,两岸互联网商业平台和青年网红博主、自媒体年轻人受邀前来。在这里,他们是策划者也是参与者,是演员也是观众,是主持人也是嘉宾,在捏面人、秀汉服、做漆扇、制香囊等文化活动中玩得尽兴。

  对于这场嘉年华,在大陆生活10年的台湾建筑师黄洁如最期待的是汉服体验。“我周围有很多台湾朋友,都很向往大陆年轻人在日常自然穿着汉服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文化自豪感。”

  如今,黄洁如已在西安创立空间设计品牌,曾参与城市规划、乡村改建等不同类型设计项目,她同时还是一位嫁到陕西的台湾媳妇,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把10年青春留在大陆,是因为大陆“建设快、舞台大、机会多”,让她找到了“和城市一起成长、同频共振的感觉”。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台湾姑娘林家萱,如今在浙江横店担任礼仪指导,已参与多部影视剧礼仪指导、场记、舞蹈编导的工作。大到祭祀仪仗的布置,小到桌上的菜品及书信的规制,都需要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细节。在这次活动中,她作为讲师,在“锦绣中华”研学讲座上分享和推广汉服及传统文化。

  “每当我穿上汉服,就像将古韵飞扬的中国历史‘穿’在了身上,感受着先祖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她说,文化的传承就在身边,两岸青年应携手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8月29日,在浙江乌镇举办的“青春同行”两岸新媒体创享嘉年华上,两岸青年共同体验漆扇、制伞等非遗技艺。新华社发

  两岸同胞有着共有的文化基因,两岸青年更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兴趣、共同话题。对台青们而言,嘉年华上的传统文化活动,是新鲜的、也是熟悉的,在互动中激荡出的文化共鸣使彼此的心更亲了、更近了。

  在大陆青年导演王青阳看来,这同样是一段难忘的回忆。他曾拍摄《台青“横”有戏》系列短剧,和台湾朋友一起在横店拍摄古装戏。这次来到乌镇,他有了更多机会与台青朋友畅谈影视领域的发展。

  说起近年来两岸青年的交流交往,黄洁如的感受颇具代表性:“网络无界限。近年来因为自媒体的崛起,更多年轻人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各种社交平台了解大陆人的日常生活,让两岸年轻人有了更深层的讨论和创意上的碰撞,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彼此。”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近年来,大陆接连出台并落实落细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助力台胞台企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享受同等待遇,为台湾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

  曾经,台湾青年创业大学生阙郁璇创办的“台湾学生不迷陆”自媒体账号,帮助许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升学、求职、创业等信息;如今,她和台湾团队在浙江温州创办的“心遇茶香”饮品品牌,正忙着推出“秋天第一杯台湾味道的奶茶”;未来,她希望以“繁星计划”招引更多台湾青年担任分店店长,在大陆形成台青就业体系。

  而2024年的暑假,有更多“以青春之名”的民间活动为两岸青年架起桥梁。

  正如这一天的乌镇,在风声、桨声与水声中,混入电音和说唱;在灯影、倒影与人影间,融入炫光和流彩。年轻人们讲故事、交朋友、唱歌、跳舞、品尝美食、拍摄合影,青春恰自来。

  “小时候经常看大陆电视剧,对于乘坐乌篷船、品丰盛早茶,感受江南水乡、感受烟雨朦胧,有着格外的向往!”台湾旅行博主“刘宝宝”感叹;“台湾年轻人第一次来乌镇会觉得蛮酷的,因为在台湾几乎看不到这样既古老又年轻的水乡。”阙郁璇说。

  “来过,未曾离开。”这是互联网上关于乌镇的经典评语。

  “希望还能再来。”这是台湾青年畅游乌镇后留下的感言。

  山河锦绣,灿若银汉。不止乌镇,还有塞北的大漠、北国的冰雪、岭南的早茶,众多古镇新城、青山绿水、风土人情亦值得奔赴。

  以青春之名,跨越海峡,未来可期,故事待续。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