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英烈精神,汇聚复兴伟力。近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的“学思想 颂英烈”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他们心中的英烈故事”栏目将从参赛选手的作品中挖掘15个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本期由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讲解员安阳杰讲述战地记者雷烨的故事。
2001年9月12日,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一座烈士墓前,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手捧鲜花泣不成声,陪同人员无不为之动容。这看似平常的祭扫却迟到了近60年,扫墓的老人叫项秀文,他寻找的哥哥叫项俊文,也就是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雷烨。
雷烨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战士,他用相机当武器,以纸笔做刀枪,为抗战时期的新闻报道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照片,《滦河晓渡》《熊熊的篝火》《塞外宿营》《冀东是我们的》,这些已经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珍贵历史文献。特别是《日寇烧杀潘家峪》这一组经典作品,留下了日军犯下滔天罪行无可辩驳的铁证。
右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雷烨。左图为雷烨拍摄的照片——子弟兵战斗在喜峰口。新华社发
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1230名无辜百姓惨遭杀戮,雷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流着泪按下快门,村庄已经成为了人间地狱。断壁残垣下是熟悉的乡亲们烧焦的尸体,他在悲愤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听不见昔日牧羊少年的歌声和老人的咳嗽,没有炊烟,也没有灯光。黄昏里在潘家峪我们向谁告辞呢?”
1943年3月雷烨来到晋察冀画报社驻地曹家庄,他携带冀东四年来拍摄的胶卷和照片,全部交给画报社。社长沙飞看到摄影作品后,如获至宝,立即决定在晋察冀画报上刊载和使用,并邀请雷烨留下选定照片和编写说明。
不料4月19日深夜,几百名日军向曹家庄袭来,当雷烨转移到南段峪村时,遭遇敌人身负重伤。生死关头他果断地选择掩护警卫员突围,警卫员执意不肯,雷烨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要管我,这是命令。”警卫员含泪突围。当敌人再一次冲上来时,雷烨将珍贵的照相机、自来水笔砸碎,用最后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多年来,雷烨静静地长眠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墓前从不曾留下亲人的脚步和泪水。而在杭州,项秀文一家60多年来一直苦苦寻找哥哥项俊文,但毫无音讯,只是曾经收到过一封署名为“雷雨”的家书。
找到哥哥是弟弟妹妹们多年的夙愿。1986年项秀文和河北代表高永祯一起开会,请他帮忙查找哥哥的下落,线索只是一个雷雨的名字,高永祯当即答应,由于名字不对,又缺乏线索,调查难度极大,这一找就是15年。
2001年8月战地记者“雷烨”终于被证实是项俊文。原来哥哥是一位革命烈士,他的英雄事迹一直传颂在华北大地。“如果你无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真相告诉全世界!” 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也是雷烨用生命践行的信仰。英雄不问出处,英雄必有出处,后人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将照耀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