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行记——新时代中国乡野调查|终南山下蔡家坡-乡行记-新华网

乡行记——新时代中国乡野调查|终南山下蔡家坡

  乡村离艺术有多远?

  很多人会说,艺术在画廊里,在书本上,在音乐厅里。好像都跟乡村关系不大。

  但在有个村,旷野做舞台、田埂立雕塑、白墙做画板,村庄里忙碌的不只是农民,也还有画家、歌手、戏剧人。

  这里是陕西省蔡家坡村。这座终南山下的小小村落,如今处处有文艺气息,日日有新潮展演。全面深化改革十年来,这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本期《乡行记——新时代中国乡野调查》,我们共同走进白墙黛瓦的蔡家坡村,在田园农居中发现生活之美。

乡行记——新时代中国乡野调查|陕西鄠邑:当艺术点亮乡村

  秋日麦浪滚滚,现代壁画围起的农家小院浮在浪尖,绿树、池塘、鸡鸭点缀些朴素,雕塑、涂鸦、装置提些亮彩。这样多元素一体的画面,被秦岭揽入怀中,反差不小但毫不违和,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品味山水与时光。

  这里是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距西安市区50余公里,地处秦岭山脉北麓,环山公路东西穿村而过。从偏僻贫穷的山村到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2018年以来,蔡家坡村连续举办5届关中忙罢艺术节,文艺赋能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眼心动,在麦子地里掏出一个舞台

  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初次来到这里,就迷上了这个村。当恬静的乡村生活、纯粹的自然之美与抽象的实验艺术相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基于这样的思考,武小川和他的团队成员尝试举办了一次“接地气”的艺术节。

  之所以取名“忙罢”,与关中的古老习俗有关——在关中平原,每年麦收结束,农民会走亲串友,交流务农经验。“忙罢”一词也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忙完了,人们开始庆祝丰收。

 
  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在这里布展的场景:“我和学生们租了5亩麦田,把麦子割掉之后留了一块约20米×10米的空地,在麦子地里‘掏’出了一个舞台。”

  小村庄里,麦子与村民们有着最真切的接触,深深地扎根在他们心中。在武小川看来,麦香就是这乡村之中独有的味道。“人们就喜欢踩在割完麦子后带麦茬的地里边,闻着麦子的香味。”他说,“乡村的味道其实就是由植物、作物构成的,这个味道在哪儿都没有。”

  乡村的夜晚缺少灯光,那一年,他们在麦地里创作艺术作品,然后把LED屏放进去,受邀而来的秦腔剧团、健美操队伍、民谣组合依次登场。这里既是充满雕像、绘画的艺术空间,也是村民自制小品的田野小剧场。

  以关中大地为舞台,以巍巍秦岭当背景,以浪漫星空作映衬……第一届忙罢艺术节在这里诞生,并延续至今。

  “我们把300把椅子搬了过来,村民和邀请来的嘉宾都坐在收割好的麦秆地里,当夜幕开始降临,灯光亮起,惊呼声传来,我才发现整个麦田被挤得满满当当。”5年过去,武小川依然觉得当年做了件“疯狂的事”。

  融入生活,让艺术之美激活一方水土

  不论是艺术还是乡村建设,始终关乎“人”的发展。“村民是乡村的主体,真正扎根在土地上、能和老百姓产生关系的才能叫做艺术。”武小川说。

  5年里,艺术之于乡村的意义愈发深刻,像是唤醒乡村潜在增长点的一把“秘钥”,秦岭深处的许多角落发生了改变。

  “感受力”具象化,成就了一个个艺术作品:既有老乡熟悉的秦腔,也有先锋戏剧、交响乐在麦田里一场接一场地上演;割麦的镰刀、家常的板凳、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子……或被拍成照片,或经历一番改造之后,变成家门口的风景。

  “文化力量”在乡村扎根生长:蔡家坡的村民们也从“啥是艺术”的质朴追问,到逐渐接受、主动交流乃至共同参与创作,文艺的气息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毛孔之中。“终南剧场20天就建好了”,这个速度让武小川感到不可思议,“听说要建剧场,上百个村民自发来帮忙。”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介绍,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大力支持下,鄠邑区盘活闲置资源,与各类艺术机构、研究所拓宽合作,创作主题日趋多元,乡村新空间无限扩展,既满足了人们亲近乡土自然的旅游消费需求,又持续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就业。

  “每到周末,我们这里的书屋、茶室、农家院就特别热闹,有的还需要提前预约。”当地村民向记者描述他最直观的感受。

  截至目前,蔡家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余人,年旅游综合收入14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21.6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约80万元。

  引凤筑巢,从一两棵树到整片森林

  蔡家坡村虽小,却已是鄠邑区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面旗帜。当艺术乡建的模式逐渐铺开,用“文艺8号公路”相连接的蔡家坡及周边的栗峪口村、栗元坡村等村落,都以文化助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栗峪口村的村口,一面写着“让全村人喝上咖啡”的白墙十分引人注目,远近闻名的土锤咖啡馆到了。

  记者见到宋迺红时,她正熟练地操作着咖啡机,身前是一杯即将做好的拉花咖啡,身后是画卷般的秦岭。

  像宋迺红这样的村民,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嫂子咖啡师”,她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平均年龄40岁。原本从没喝过咖啡的“嫂子”们,如今已经可以熟练分辨哪些咖啡豆有酒香,哪些有花香。“做咖啡,心情好得很!人也越活越年轻。”宋迺红说。

  咖啡馆的主理人王绘婷是来乡村创业的博士,自2022年10月正式开业以来,她的咖啡馆迅速走红,店里中西混搭的油泼意大利面、韭菜鸡蛋披萨成了“名吃”,不少人从西安等城市过来,只为在山野之间品味悠闲一刻。“土锤,由英文TWO TREE谐音而来。看似是一种自嘲,其实代表了一种自信。”王绘婷说。

  在她的影响下,十余位年轻人陆续从城里回到村里,做起了“乡创客”。广式早茶店、新式茶饮店等网红店铺陆续开业,栗峪口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响。目前,栗峪口村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乡村旅游产业总收入超过200万元,带动全村100余人实现就业。

  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做艺术乡建是为了让群众住得更舒服,过得更幸福。“让城乡生活要素充分流动,在乡村建立更多美学空间,进而培育更多消费新空间,令城乡互为生活场景,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努力。”

  眼下的村子里,青年创客、艺术村长、乡村振兴顾问们聚集在一起,合作与碰撞还在继续。“从一棵树两棵树开始扎根在这里,最后变成了一整片树林。”来到这里的人们相信,艺术乡建的故事将继续,人们还将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出品人:储学军 沈虹冰
监 制:周红军 
策 划:钱彤 
制片人:马轶群 万方 段博 孙佳悦 王子晖 丁秀玲
执行策划:张桢 陈凯茵
记 者:李坤 闫雨昕
编 导:马嫣然
统筹:张晶瑶 温雅 杨舟 李纤  史梦
摄 像:高民辉 王智超 赵影超
剪 辑:梁明月
设 计:刘栎(实习)
包 装:张治国 郑铖 刘占帅 
终审:刘君
编辑:曹滢 黄浩 杜蕙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特别鸣谢:西安市委宣传部
西安市鄠邑区委宣传部
西安市鄠邑区融媒体中心
关中艺术合作社
返回首页

扫描至手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