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过去无人问津的闲置农舍正在进行着一场华丽变身,从昔日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一房难求,庐江县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特色、一宿一主题、一处一风景,让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入口。
在《乡行记——新时代中国乡野调查》十里长冲篇下集,我们将继续解锁庐江县本土基因和民宿经济融合的独家密码,看庐江如何跑出独属于“十里长冲”的农旅赛道。
乡行记·新时代中国乡野调查|安徽庐江:“农舍经济”唤醒沉睡的老屋
新华网记者 黄浩
全国4万多人次前来游玩,实现营收超过800万元。这是庐江县长冲村云里安凹民宿2023年前十月的成绩单。
大山深处13户农民家中闲置的农房,在被改造成25间民宿后,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经济价值?安凹村民组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冲村发生了什么变化,庐江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网“乡行记”栏目组走进长冲村,探寻“小农舍”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空心村”变身甲级民宿
云里安凹民宿是庐江县探索“农舍经济”最早的一批先行试点。2021年,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甲级民宿,也是目前合肥唯一的一家。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原本只是大山深处13户农民家中破败、闲置的农房。长冲村第一书记赵明坤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全村常住人口最少的时候,不到1000人,几乎都是老人小孩。安凹村民组14户村民,只有1户有人长期居住。
“长冲村美,安凹村民组更美。”庐江县文旅局局长苏荣说,要化解空心村的难题,必须在安凹独特的自然优势上做文章。
“十里长冲十里长,麦苗绿来菜花黄”。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曲安徽民歌《十里长冲好风光》在清新欢快的吟唱之间,描绘出一幅早春三月长冲村的旖旎画卷。这首民歌被当时的中国唱片厂(今中国唱片总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长冲村的美也随之在全国传唱。
在庐江人的记忆里,安凹的美更是画卷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连绵起伏的山谷,一条清亮的河流如丝带般蜿蜒穿村而过。白天推窗可见林海,看山色旖旎;到了晚上,小路上细碎的灯光点缀在山坳里,又像遗失在人间的星河……
2018年,庐江县属国企庐江县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请来了全国知名的设计团队,依托安凹原有村落的肌理风貌打造了21间民宿标准间和4幢独立套房。
艺术家重新赋予这座日渐衰落的小山村新的容颜与气质,在凸显村落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力图营造一种清新质朴、返璞归真的味道。
就是这种乡味让云里安凹在今年的国庆民宿市场上一房难求。县文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吴璐表示,“提前一周,云里安凹在国庆期间的客房预订全部结束,国庆期间入住率达到100%。”
“云里安凹是民宿,却又不仅仅是民宿。”苏荣介绍,云里安凹还创新产业投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整合村集体资金、旅游扶贫资金1150万元,带动长冲村、三十埠村两个村集体年增收69万元。
“除了经济上的变化,村里的人员结构也在变。年轻人多了,吃旅游饭的也多了”。赵明坤介绍,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有外地“能人”进村,也不断有年轻人返乡,如今该村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超过半数都吃上了“旅游饭”。
唤来“新乡人”
马凤余是云里安凹的店长,也是赵明坤口中的外乡能人。
在长冲村,当地人喜欢称呼像他这样,扎根村里,带来正能量的外乡人为“新乡人”。
2022年初,云里安凹在经营上引入了合肥文旅博览集团。马凤余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入安凹。
资料显示,合肥文旅博览集团是合肥市合国资委重点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可以说,合肥文旅博览集团的入场,为云里安凹在运营上,几乎打通了合肥城市圈的资源。
马凤余则给云里安凹带来了更成熟的运营模式,更规范的管理。他给云里安凹打通了私域流量和公共流量的对接。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开通了以民宿为主体的账号。
“抖音我们自己做,我们还有私域流量官网。”他透露,微信小程序目前正在开发中。
他给云里安凹引入了民宿管家这一关键角色。“民宿管家参考了莫干山、黄山等国内民宿建设运营比较成熟地区的经验”。马凤余说,民宿体量较小,不可能像大酒店分工那么细,也无法配置那么多人,更需要一岗多能的综合人才。为此,云里安凹请来茶艺师、调酒师、插画师等等专业人才为员工开展各类培训。
“民宿一期项目,现有管家大概30名左右。”马凤余强调,这些管家有一半是本地人。
新运营资源的引入,加上管理的创新,让今年云里安凹的各项经营指标不断向好。“年初设计的全年目标是800万元左右,但到10月底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马凤余说,全年的入住率有望达到70%左右。
唤回“归乡人”
秋末冬初,当第一缕阳光透过远方群山的缝隙,云里安凹开始苏醒。
凌彩虹一天的工作也随之开始了。她现在的身份是云里安凹的民宿管家。
今年34岁的凌彩虹,算是半个长冲村人。她住在长冲村的隔壁双墩村。长冲村有她的外婆,还有她的童年。
2011年完成学业后,凌彩虹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外出闯荡。
在外漂泊的这几年里,每每回家,她都惊讶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于是萌生了留在家乡创业的想法,直到有一次她从抖音上看到云里安凹民宿的宣传视频,山水间,竹林瓦舍…尤其是那句“记得住的乡愁,回得去的老家”,真切地触动了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外婆家就在安凹村民组的边上。”凌彩虹说,小时候,春天会和表兄妹一起帮外婆采茶;夏秋就在山野里面跑,然后去摸鱼捉虾,去山上面找各种果子吃。童年的许多美好记忆都留在这里。
2020年,她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回到长冲村,在云里安凹找到了工作。
“我做过咖啡师,做过茶艺师,也做过酒店前台,现在客人来了,我也会像导游一样介绍云里安凹”。相比以前的工作,凌彩虹说,民宿更像一个高品质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民宿管家的服务更需要有温度、有人情。
“唯美庐江,云里安凹;甲级民宿,等您回家”,每当向全国各地前来云里安凹的游客推介时,凌彩红说,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她很热爱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因为“收入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还能兼顾家庭”,更是因为那份乡情。
当热爱与工作相遇,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2022安徽省文化和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比武中,她荣获安徽省旅游民宿管家服务技能竞赛铜奖,被授予“安徽省优秀文明旅游民宿管家”称号。
唤醒“原乡人”
今年国庆假期,村民王自元家里迎来了第一波前来住宿的客人,历时一年多改建而成的家庭民宿“恋庐小舍”正式对外营业。
王自元也成为庐江全县拿到家庭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的第一人。
“中秋节当晚就有人入住了,一次就定了三个房间”。王自元说,才开业,价格也优惠,仅为168元/房/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通过互联网获得客源。“平时房源被挂在美团上,日常由儿女运营。”王自元说,他则负责到客的接待。
对于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的成绩,王自元很满意。
“恋庐小舍”地处长冲村十里长冲谷中心区域,周边两公里内就有奇迹农庄、绿乐园、云里安凹等多个景区景点,餐饮配套设施齐全。除了互联网获客,这里也是村里旅游人气溢出效应显著承接区。
为此,村里人夸他眼光好。他也坦然承认,就是看上了长冲村民宿发展的带动效应,也看到了庐江县的支持政策,加上自家的区位优势,在跟孩子商量后,觉得这事能干。
去年7月,王自元向村里申请将自家的二层小楼改造成家庭民宿。
“房子改造花费近百万元,但可以按房间获得县里的一部分补助。”王自元说,同时,万山镇也安排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结合房屋结构,给出了专业的改造方案。这些举措极大地降低了改造的成本,缩短了改造的周期。
远远看去,“恋庐小舍”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漂亮、干净。楼下四间房,楼上三间房。楼下的用来自住,楼上的用来营业。院外有三个停车位,院内有一个二十余平大.小的园子,可以用来休闲。
这是庐江县家庭民宿中典型的“一庭两院”设计。
“农舍经济”释放强大动能
“新乡人”马凤余,“归乡人”凌彩虹,“原乡人”王自元,“三乡人”因民宿在长冲村相遇,也因民宿逐渐形成合力,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安徽传统自然村落因民宿产业带来的人员结构、风貌、收入的变化。
而长冲村更是庐江县家庭民宿发展政策全面惠及广大群众的一个生动缩影,长冲村闲置农房的华丽蜕变,是庐江县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空心村”问题日益突显,农村闲置房屋数量逐年增加,农房也成了“沉睡”的资源。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资源”,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庐江在家庭民宿上做起了文章:力求一处农舍就是一处风景、一处招商引资点、一个产业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庐江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和促进旅游民宿健康发展扶持奖补办法》《发展“农舍总部经济”实施意见》《“民宿+特色种养”奖补办法》等文件,加大旅游民宿投资、乡村运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除了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庐江也加强“内功”修炼,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农舍经济”发展新模式。
2022年8月,庐江举办了乡村运营商招募大会,出台了《乡村运营扶持奖励办法》,大力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运营商进驻;2023年3月,举办了2023中国庐江“农舍经济”发展大会,发布了庐江民宿公用品牌“有庐乡宿”,聘任首批5名庐江民宿体验官,推动全县乡村民宿产业从品牌形象到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10月,成立民宿协会,民宿监管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民宿管理水平,打造更加健康、规范、有序的民宿发展环境方面的内容。
现在庐江“农舍经济”不但是企业家的创业园,也是乡村增收的“动力源”。数据显示,目前庐江县已建成精品民宿25家,汤池—万山—柯坦、冶父山—白湖、罗河—龙桥—矾山三大民宿集聚区已初具规模;签约400多家企业入驻庐江美丽乡村,已累计实现累计税收6000余万元,未来计划实现千家“农舍总部”落户乡村。
出品人:储学军 刘菁
策划:钱彤
监制:周红军 王雷
制片人:马轶群 万方 徐金平 孙佳悦 王子晖 汤阳
执行策划:张桢
记者:张海鹏 黄浩
编导:解嘉蕊 吴咏玲
统筹:张晶瑶 温雅 杨舟 李纤 李东标
编辑:杜蕙 曹滢 闫雨昕
摄像:曾健 韩文哲 车金祥 柳晓华
剪辑:吕进 高魁 王子鹏
设计:姜子涵
包装:张治国 郑铖 刘占帅
终审:刘君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特别鸣谢:
合肥市委宣传部
庐江县委宣传部
庐江县文化和旅游局
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扫描至手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