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支持治疗的可及性、规范化,助力中国肿瘤支持治疗向多学科整合、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全程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朱正飞教授,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深入解析肺癌支持治疗的关键要点,分享前沿的治疗理念和实战经验。
问题一: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新药物等对肺癌诊疗实践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朱正飞教授:肺癌作为一种恶性实体肿瘤,其治疗手段和方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而近年来,我们又迎来了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冷冻、热消融等,这些创新技术都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之外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放射治疗领域,我们见证了从两维到三维,再到四维的跨越式发展。此外,随着放射诊断技术、实时影像技术、软件重建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确定肿瘤的边界和需要治疗的范围,同时更好地保护周边的正常组织。在手术治疗方面,从传统的开胸手术到现在的微创手术,再到以机器人辅助的达芬奇手术,手术的精准度和患者的舒适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精准检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罕见驱动基因,并针对这些基因研发了相应的药物,从而进一步拓展靶向药物治疗的应用范围。现在,我们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随着更多基于不同免疫机制的治疗药物的上市,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此外,在传统的化疗基础上,我们也看到了新的药学模型的出现,这些新药物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我们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
问题二:建立更加完善的肿瘤支持治疗体系需要哪些关键要素?如何确保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
朱正飞教授: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这些治疗手段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损伤和毒性,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强度产生了不小的挑战。因此,肿瘤支持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确保患者全程获益的关键环节。肿瘤支持治疗涵盖多个方面,其中止吐治疗和升白治疗尤为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免疫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然而,这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带来的免疫相关毒性反应与传统化疗药物导致的毒性反应存在本质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对支持治疗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免疫相关毒性反应的出现提示我们,支持治疗必须紧跟肿瘤治疗技术的革新步伐,同步发展。
总而言之,支持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需要多学科协作,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并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全过程。只有对患者进行持续、对症的支持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问题三:针对主要不良反应,如何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有哪些有效的管理策略?
朱正飞教授:肺癌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区分。从空间维度来看,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放射线高剂量照射的部位,如胸部放疗可能辐射到正常肺、食管和心脏等组织。全身不良反应则是由放射线对人体整体免疫系统的影响而产生的,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症状。从时间维度来看,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和远期。急性反应通常在放疗期间和放疗后短时间之内出现,而远期反应则可能在放疗结束后的较长时间内显现。
在肺癌的放射治疗过程中,治疗区域可能会涵盖到消化道,导致部分患者产生急性的恶心与呕吐反应。肺癌的治疗往往不仅限于放射治疗,还常常需要配合同步化疗。化疗药物本身根据其作用机制,就可能导致呕吐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止吐药物,在选择这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呕吐发生的时间早晚、是急性还是延迟性,以及是否具有记忆性等因素,结合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来做出合理的选择。此外,还有一些具有泛机制作用的止吐药物,可能在实际止吐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