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谁说要逆着风才算飞翔。”悠悠总溪之畔,巍巍乌蒙山下,本该安静的校园里传来孩子们清脆的歌声,为炎炎夏日扫去疲惫。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正坐在小树林里的石墩上,排练着合唱曲目。
“孩子们都很聪明,一教就会,这才两天就唱得像模像样了。”站在一旁观望的万阳阳颇有几分欣慰的语气。对于湖北商贸大学大二学生万阳阳而言,这个暑假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来贵州开展结伴活动。
14天前,一群素不相识的贵州籍大学生因一个名为“守护童年˙牵手共成长”寒暑假关爱服务儿童活动(简称“守护童年”活动)的公益项目结缘,共同奔赴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为当地儿童送去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配备的爱心礼物,带去关爱和问候。
贵州省纳雍县维新镇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爱心礼物。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特别的暑期,除语数外等常规课程外,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特长还开设了诸如绘画、趣味科学、趣味历史、心理健康、手工课、音乐鉴赏等特色课程,利用爱心礼物中的画笔套装和提前准备好的橡皮泥、卡纸等,与当地儿童一起绘画、做手工。
贵州省纳雍县维新镇第二小学的学生戴着自己制作的脸谱面具。
科学课上,志愿者给孩子们演示简易的科学实验,解释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展示了水的三种形态;手工课上,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将手中的材料做成各式各样的面具,有红脸的关公,也有威风的悟空。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而言,这些新鲜的课程体验就像一道道调味剂丰富了这个夏天。
贵州省纳雍县维新镇第二小学的学生们制作的手工作品。
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
“大家好,我叫万阳阳,你们可以叫我阳哥。”万阳阳顶着一头自然蓬松的短发,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声音低沉浑厚,能代替铃声将散落在操场上的孩子们唤回教室。在武汉读书的他一直念叨着家乡的好,在得知能有回家乡开展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的机会后,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还拉上了高中同学钟厚鸣一起。两位男生在高中时便担任班里的正副班长,配合起来默契十足,在结伴队伍中则负责队内的后勤和策划工作。
操场上,万阳阳给贵州省纳雍县维新镇第二小学的学生们示范打羽毛球。
万阳阳爱看历史趣事,尤其是朱元璋的故事,说起来头头是道。但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时,他犯了难。“怎么给他们解释朱元璋这个人呢,孩子们会感兴趣吗?”怀揣着忐忑的心,前一晚他备课到深夜,联想到校园里的孔子像,最终他决定从孔子讲起,讲孩子们更熟悉的人物。
“教学是一个互动反馈的过程,不能只顾着输出。要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讲他们能听得懂的内容。”从学生们的反响来看,万阳阳很庆幸及时调整了课件内容。
维新二小的孩子们中,不少人的父母外出打工,小孩则交由家里的老人或亲戚看护。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钟厚鸣深有感触。“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平等的对待和理解。”钟厚鸣常常这样说,并身体力行。体育课上指导学生跳绳时,他会特意蹲下,与孩子保持平视,调整对方握绳的姿势。
钟厚鸣给贵州省纳雍县维新镇第二小学的学生们上手工课。
在一众学生中,二年级的小宣(化名)引起了他的注意。炎炎夏日里,小宣总爱穿着一件印有“中国”二字的蓝色背心,带来的午饭是他自己清晨六点起床准备的。父母在外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轮流接送。小宣会将自己烧的饭菜大方分享给同桌,将手工课上自己做的“王冠”主动展示给记者,偶尔也会流露出敏感懂事的一面,在和妈妈视频中,别扭地诉说想念。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配备的爱心礼物里,小宣最喜欢里面的风筝,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风筝填满色彩,然后拉着小伙伴一起去操场上放风筝,在奔跑中感受自由与快乐。他喜欢这群青春洋溢的哥哥姐姐们,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沉闷的说教。“每一个老师都喜欢,他们要能一直给我们上课就好了。”
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
“这些孩子很乖,课堂上回答问题也很积极。”钟厚鸣感慨地说,“孩子们的世界很纯粹,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标签。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我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他们也是我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双方球员蓄势待发,球被高高抛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在距离维新镇3小时车程外的盘州市沙陀小学,一场激烈的篮球赛正在火热比拼中。这里是报名参加“守护童年”活动的另一支大学生团队的结伴地点。
团队宣传组的魏宏芳,手持相机,眼神专注,定格下赛场上一幕幕精彩的瞬间。此前魏宏芳曾到黔东南州凯里市支教,给当地初中生授课,有些教学经验,但此次来到贵州,面对一群年龄更小、更需呵护的小学生,她深感责任重大。
贵州省盘州市沙陀小学的学生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
从课程到活动,从课上到课下,从学习到生活,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志愿者的心。放学后,志愿者们还要在各自的班级群里一一解答家长的问题。“孩子们的纯真无邪,让每一次的付出都显得格外有意义。”魏宏芳感慨道,虽然操心的事情多了,但每当听到“魏老师”这声亲切的呼唤时,她的心中便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满足。
而另一边,马凤先的故事则带着一份笃定与坚持。在书法老师悉心教导下成长的布依族女孩马凤先,怀揣着成为一名教师的崇高理想,从报考长春师范学校历史专业,到积极参与支教活动,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执着。对她而言,这次结伴活动不仅是靠近梦想的机会,更是回馈家乡、助力贵州发展的实际行动。“与志同道合者同行,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光芒能够照亮更多偏远地区的未来。”马凤先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
大学生志愿者马凤先和学生小曦(化名)合影。
在数学课堂上,马凤先以她特有的温柔与耐心,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尤其是小曦(化名),这位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经常拿着问题来请教,让马凤先多给她布置些数学题,眼里闪着崇拜的光。这一刻,马凤先在小曦眼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原来我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光。”
在日复一日的朗朗书声中,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14天的结伴活动很快接近尾声。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激与不舍:维新镇的学生们给志愿者送来了亲手折叠的“爱心”与“蝴蝶”,盘州的孩子们特意摘了家里的桃子,捕捞河里的小龙虾作为送别礼物,小宣拉住钟厚鸣的衣角小声说着“你们可不可以不走”,小曦后来陆陆续续给马凤先送了很多画……
孩子们的天真和热情感染着志愿者,师范专业的刘荣梅表示这次经历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梦想,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行程暂别,温暖继续。爱与梦想的种子已悄然生根发芽,等待着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
据了解,“守护童年”活动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19年发起实施。今年暑假,项目招募了来自全国339所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分赴安徽、贵州、吉林、云南等全国23个省(区、市),携带统一配置的“爱心行囊”回到各自家乡或社会活动实践地点,为9000余名留守、困境儿童送去知识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