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清洁地球日|垃圾“清清走” 地球“洗澡澡”
编辑: 马璐璐、盛洁(实习) 设计: 陈伸、盛洁(实习) 2021年09月18日 09:27:44 来源: 新华网9月的第三个周末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清洁地球日,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25个国家、4000万人在这一天参加清洁地球的相关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净能力已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力。其中,被称为“超级垃圾”的塑料,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一大重要因素。《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报告显示,从1950年到2015年,人类累积制造了83亿吨的广义塑料,已累计排放了约6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79%的塑料垃圾被填埋或遗弃在自然环境之中。
【塑料垃圾加重自净压力 白色污染威胁蓝色“心脏”】
地球分解一块纸巾需要30天,分解一个牛奶盒需要3个月,而分解一个塑料瓶却需要500年。自1907年塑料发明以来,它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给环境带来了种种污染和危害。
塑料的环境代价是触目惊心的,《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报告指出消费品行业每年使用塑料的自然资本总费用超过750亿美元,其中下游最大的影响是海洋污染,每年的自然资本费用至少130亿美元。
漂浮于太平洋上的“太平洋大垃圾带”就是以塑料垃圾为主,每平方千米的海域有75万个塑料垃圾碎片,与海洋生物混在一起。据媒体报道,目前每年有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这个数字几乎每年都在上升。
几百亿年前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体诞生于海洋,但如今我们亲手创造的白色污染却在威胁着曾经的生命之源。《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海上目测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27个/平方千米,其中塑料类垃圾数量占比达85.7%。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216689个/平方千米,海底垃圾平均个数为7348个/平方千米,其中塑料类垃圾占比均超过80%。
塑料垃圾的大面积出现与塑料制品产量大回收少的问题密切相关。据媒体报道,目前全球塑料制品年产量约3亿吨,其中仅10%得到回收。预计2016年至2040年之间,全球将会有13亿吨塑料垃圾倒入大地和海洋。
【从“限塑令”到“禁塑令” 小小塑料袋体现治理大智慧】
面对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问题,多国纷纷采取行动对塑料废物进行管理,截至2018年3月,127个国家通过了关于一次性塑料袋的法律法规。
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2019年我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为9743.65万吨。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塑料消费制品已突破6000万吨。如何减少塑料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早在2008年6月,我国就开始明令推动“限塑”,通过提高使用成本的方式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量。
近年来,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稳步下降,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据媒体报道,2008年至2016年,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据统计,目前已有广东、江苏等20多个省份发布本地新版“限塑令”,还有广州等城市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禁塑令”。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将逐步减少直至被禁止使用,成为大势所趋。
【生活垃圾“清清走” “无废城市”未来可期】
塑料垃圾只是众多城市垃圾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据《2020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196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3560.2万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市,产生量为1076.8万吨,其次是北京、广州、重庆和深圳,产生量分别为1011.2万吨、808.8万吨、738.1万吨和712.4万吨。
为减少城市垃圾对环境的破坏,我国一直注重提升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能力。《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89.77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为99.32%。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提倡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减少废物处置对稀缺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同年3月,“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被写入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决议,“无废”理念初步得到各方认同。截至2019年底,我国深圳市等“11+5”个试点城市和地区的实施方案全部通过国家评审,“无废城市”的设想落地生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根据《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我国垃圾处理方式仍以卫生填埋和焚烧为主,存在着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垃圾处置占用稀缺土地资源等诸多问题。
未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将逐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继续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垃圾不再成为地球烦恼。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可窗见黄鹂翠柳,仰望白鹭青天,远看青山绵亘,耳听泉水激石,携手共绘城市与环境、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
参考资料: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气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年塑料废物的国内外管理现状及政策建议》、《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编辑:陈伸、马璐璐、盛洁(实习)
-
2021-09-18
-
2021-09-16
-
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