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8/ 21 20:49:34
来源:新华社

全球连线 | 海地震后救灾的中国身影

字体: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载着28吨大米、5吨红豆和5000多升食用油,四辆卡车20日从海地首都太子港出发,奔向海地地震重灾区。

  这是海地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向灾区运去的第二批物资。地震发生后,当地中资企业第一时间参与救援,成功救出生还者;当地华侨华人第一时间集资捐物,采购赈灾物资。驰援海地灾区的行列里,人们看到了很多中国身影。

搜救地的中国声音

  海地西部地区14日上午发生7.2级地震。一家中国建筑企业在距离震中80公里的南部省莱昂格莱参与地震救援,从废墟中成功救出1人。

  8月15日,救援人员在海地莱昂格莱清理废墟。姜鸿摄

  浙江温岭宏远交通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姜鸿回忆当时与时间赛跑的搜救工作。

  地震发生时,公司的施工人员正在当地一座桥梁项目上准备施工。姜鸿说:“当时我在工地上安排施工。摇晃首先比较轻微,然后突然开始剧烈晃动。我意识到地震了,赶紧就地趴下,晃动大概持续了十几秒。”出于安全考虑,他与同事停下手里工作回到营地。刚进大门便碰到当地警察过来说“教堂倒了,有人埋在里面”。

  “震后救人时间紧迫!”姜鸿马上调配了一台挖掘机、两台自卸车、一台铲车以及一台加油车,叫上同事随警察去了搜救现场。

  8月15日,救援人员在海地莱昂格莱清理废墟。姜鸿摄

  姜鸿回忆说,赶到现场时,看到在倒塌的教堂废墟上有人哭泣、有人喊叫,焦急的当地民众自发进行徒手救援。看到有设备到来,一些人立刻过来寻求帮助,并和中方人员一起合作救人。

  “往上一点!”“倒车,倒倒倒”“拉绳!”“出来了!”姜鸿和同事们用中文混着不太娴熟的克里奥语,和当地民众配合着在烈日下连续作业近4个小时,最终成功救出1名幸存者,并挖出13具遇难者遗体。

  8月17日,一名男子清理海地莱凯的一处房屋废墟。新华社发(戴维·德拉帕斯摄)

  在清理完废墟后,公司员工还帮助当地政府疏通了通往南部省首府莱凯的道路。

集体信的中文签名

  在一封递给海地规划部的捐款捐助信中,密密麻麻签满了中文名字。签字的是生活工作在海地的华侨华人。他们在地震后的几天内筹集了两批善款和赈灾物资。

  中企员工将海地华侨华人集资采购的物资装车运往灾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地震发生后,海地侨领、浙江温岭宏远交通工程公司总经理董正东立即联系了平日合作的食品供应商,紧急采购12吨大米,震后第四天便运到灾区。

  听闻这一消息,同样想第一时间帮助灾区的另一位侨领金鑫在海地华商微信群里发信息,表示想给灾区捐点食品。

  “我也捐一份!”……不到十分钟,微信群里排起长长的接龙。

  “采购商仓库里的米油快被我们搬空了。当地人平时会吃红豆饭,所以这次我们集资后主要采购的是大米、红豆和食用油。”董正东说。

  20日,他们把28吨大米、5吨红豆、5000多升食用油装上运往灾区的卡车。

  把物资交到海地国家民防办总执行长耶里·尚德勒手里后,董正东开始筹划如何能弄到更多帐篷。

  “震后帐篷一定是最急需的,但这种冷门商品商家几乎没有什么库存。我们正在想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董正东说。

  在海地经营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金鑫发动自己公司员工进行募捐。“海地华侨华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大家都很团结,之前海地抗疫我们也出了一份力。”

  8月18日,人们走在海地震中附近的莱凯的街道上。新华社发(戴维·德拉帕斯摄)

  海地孔子课堂的中方负责人马丽娟也第一时间参与到捐款捐物的赈灾活动中。她说,海地在短短几天里遭遇强震和飓风,心系灾区的华侨华人把对受灾民众的关心写在一封集体信里,递交给海地规划部。

  信中写道,“我们捐款采购了灾区民众急需的粮食,希望我们的这一举动能帮助到大家……”(记者:陈瑶、李佳旭、王钟毅、卡罗琳娜·恩达拉、戴维·德拉帕斯;视频编辑:李佳旭;编辑:王申、徐晓蕾、谢彬彬)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侯强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22112778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