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09/ 16 20:52:42
来源:新华社

全球连线丨“克隆”技术还原巴米扬和敦煌文物,带你穿越时空

字体:

  新华社东京9月16日电(记者郭丹)时而钻入巴米扬东大佛佛龛,抬头仰望气势恢宏的天井壁画《天空飞翔的太阳神》;时而被迎面扑来的青金石蓝所震撼,把自己包裹在巴米扬壁画《青弥勒》的围墙之中;时而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57号窟内,见到神秘而庄严的鎏金佛像、壁画;时而又与敦煌莫高窟275号窟中的弥勒交脚佛意外相遇……

  从9月11日至10月10日,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为参观者提供了“时空穿梭”的机会——通过“文化遗产克隆技术”复原佛像,人们可以如身临其境一般,体验一场弥勒文化传播之旅。

  一直以来,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展示是一道难题。随着科技进步,文化遗产的“最佳打开方式”不断迭代。你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克隆技术”吗?参观“弥勒——从终结渡向未来弥勒的世界”展览后,你或许会了解一二。

  9月13日,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前田耕作讲解巴米扬东大佛佛龛上的天井壁画《天空飞翔的太阳神》。新华社记者 郭丹 摄

  “欢迎大家来到(阿富汗)巴米扬,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巴米扬E号窟天井壁画《青弥勒》。我们根据20世纪70年代京都大学在巴米扬遗址现场拍摄的数据资料按照等身比例用‘克隆’技术复原了这幅消失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年88岁高龄、研究阿富汗文化60年的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前田耕作认真地讲解着。

  残缺不全的青金石蓝色壁画贴在周边凸凹不平的土墙上,再配上流动的蓝天白云动画影像,使人仿佛置身于巴米扬壁画现场。

  9月13日,在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内展示的用“克隆”技术复原的阿富汗巴米扬E号窟天井壁画《青弥勒》。新华社记者 郭丹 摄

  移步到另一个展区,一座色彩艳丽的交脚弥勒佛像呈现在眼前。东京艺术大学特聘教授宫廻正明介绍:

  “这是用超级‘克隆’技术做出的、敦煌莫高窟第275窟交脚弥勒菩萨70%比例大小的佛像。原佛像是敦煌早期弥勒佛像的代表作,也是深受保护、不轻易对外开放的。

  “在这里,大家不仅能亲眼看到佛像,还可以随意拍照留影。同时,‘克隆’作品还具有轻便、可拆卸、便于移动的特点。

  “可以说,‘克隆’技术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公开展出’之间的矛盾,可以让更多人感受敦煌文化的灿烂。”

  这是一张拼接图。左侧为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提供的敦煌第275号窟交脚弥勒佛照片,右侧为东京艺术大学用“克隆”技术复原的同一佛像。新华社记者 郭丹 摄

  “文化遗产克隆技术”到底是如何实现对文化遗产作品惟妙惟肖地复原呢?

  东京艺术大学特聘教授深井隆讲解了大致的工艺制作流程

  “首先,我们根据中国敦煌数字研究中心提供的275号窟的3D数据进行建模;

  “然后,用特殊的泡沫塑料进行塑型、拼装;

  “之后,涂抹上敦煌当地的土进行打底,再将佛像表面及背屏上的图画用高清打印机打印在轻薄且延展性、贴合性都非常好的和纸上并贴上去;

  “最后,用与制作敦煌佛像相同的古代颜料进行上色,并由专业的美术人才完成缝隙的拼接及细节的修补工作。这样,一件‘克隆’作品就基本完成了。”

  9月13日,东京艺术大学特聘教授宫廻正明(左)和东京艺术大学特聘教授深井隆(右)讲解文化遗产克隆技术。新华社记者 郭丹 摄

  深井隆继续解释说:“我们的‘克隆’技术不仅仅是对原作品进行照搬,更重要的任务是依托真实可信的历史数据,尝试修复丢失、残缺的文化遗产。”

  “比如275号窟的交脚佛,原作品中右手和左手手指都是残缺的。我们经过敦煌研究院的允许后,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再根据同时期其他历史作品的特征,为其补充创作了左手和右手指,尝试为大家展示完整的佛像。”深井隆说。

  9月13日,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展示复刻的日本东大寺收藏的弥勒菩萨立像。新华社记者 郭丹 摄

  谈到此次策展的缘由,东京艺术大学特聘教授、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井上隆史说:

  “这次展览是有关弥勒的‘克隆’作品的一个集大成。

  “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弥勒从犍陀罗传到阿富汗,经中国西域、敦煌到朝鲜半岛,再到日本的整个传播路径,也可以体验到今年刚刚完成的策展作品巴米扬E号窟天井壁画《青弥勒》和敦煌第275窟交脚佛。

  “敦煌位于整个传播路径最中间的部分,它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希望更多人通过‘克隆’技术感受到敦煌魅力。”

  9月13日,在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内展示的用“克隆”技术复原的阿富汗巴米扬东大佛佛龛上的天井壁画《天空飞翔的太阳神》。新华社记者 郭丹 摄

  这场文化盛宴也是中日文化合作的又一范例。

  中国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敦煌研究院与东京艺术大学有着近30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此次展览是双方的合作展出。日本在原始真实、科学的数据基础上对文化遗产,特别是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全息复原,十分可贵。“这种文化遗产的‘克隆’虽然不能替代文物本身,但是它对于真实、客观地再现文物整体样貌很有帮助。”

  谈到敦煌文化的世界传播,张元林表示,中国对敦煌文化的数字保护、传播技术也在不断积累、提高。敦煌石窟之所以受到世界瞩目,一方面是因为它保存时间长、保存较为完整,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敦煌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你可以在敦煌文化中看到古代中国文化的融汇多元和兼容并蓄。”(视频:邓敏、郭丹;剪辑:谢彬彬;编辑:金正、马晓燕、谢彬彬)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侯强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22112786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