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2 01/ 24 14:00:27
来源:新华社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另一个美国

字体: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1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现场;从城市抗疫一线到海外疫情中心;从暴雨淹没的农田到风雪围困的城市;从棉花丰收的天山脚下,到雪域高原的牧民家中……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2年1月3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1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国会失守 VS 灵媒上位

  2021年1月6日,美国在这一天失去了她一直标榜的绅士风度。

  这一天,暴徒占领国会的一幕占据了世界各地的新闻头版。一场惊心动魄的“白宫风云”,从美剧剧本走向现实。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游行。当日,华盛顿发生暴力示威。部分示威者冲进国会大厦,与警方发生冲突,当时正在举行的认证大选结果的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也被迫中断。

  如果历史“不开玩笑”,当天的情景应当是这样的:大选结果在技术层面上早已确定且全国皆知,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们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确认一下每个州的选票,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彭斯正式宣布拜登在大选中获胜。此后三周时间里,双方进行各级别的工作交接,包括特朗普和拜登本人的交接,然后各自打包行李,联系搬家公司,大家和和气气,胜不骄、败不馁,展示一下所谓的“制度优越性”。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游行。

  议员们当天的任务就是走走程序,自己也见证一下历史。

  万万没想到,有人“改剧本”。程序没走完,历史却实打实的亲身见证了。

  那天是个晴朗的冬日,特朗普在白宫南草坪外举行了任内最后一次大型集会,从纽约到佛罗里达,全国各地的“铁粉”都来了。

  寒风中,特朗普一身深色长大衣,戴着黑色皮手套和象征共和党的红色系领带,站在防弹玻璃前,向支持者们发表了题为“拯救美国大游行”的演讲。支持者们聆听演讲后斗志昂扬,随后就上演了占领国会的一幕。

  大选计票工作被迫中断,议员们忙于躲避和逃命。后来公开的监控画面显示,当时的副总统彭斯和军官匆匆跑向国会的地下掩体。

↑2021年1月6日拍摄的电视画面显示,一名抗议者闯入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

  其实,这并不是美国国会的首次“沦陷”。上一次发生在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1814年8月24日,占领华盛顿的英军烧毁了当时美国屈指可数的地标——国会大厦。不同的是,200多年前是被外国军队攻陷,这一次是被本国人民“占领”。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前参加示威游行。

  这场漫长的选举争议,不仅让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框架受到严重考验,还让人们见识了美国大选的荒诞性。

  大选投票结束后,在各州紧张计票阶段,特朗普的“心灵顾问”宝拉·怀特女士在一处会场举行“祈福”仪式,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不断重复着“天使来助,天使从非洲来,从南美来”、“特朗普一定会赢、赢、赢……” 对于这种现象,美国网友的普遍反应是哭笑不得:“感到非常尴尬”、“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就职典礼“冷场” VS 行政命令“热销”

  1月20日,是美国举国关注的一天,第46届总统拜登在国会宣誓就职,国家最高权力完成移交。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当天的仪式,那就是“冷”。一是寒风凛冽,气温降到冰点以下;二是由于疫情原因,到场的来宾和观众大量缩水,从以往的上百万人骤降到数百人;更出人意料的是,前任特朗普总统直接拒绝参加仪式,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不服。

  ↑2021年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拜登(前左)在美国第46任总统就职典礼上宣誓。当日,民主党人拜登宣誓就任美国第46任总统。

  在疫情和骚乱的阴影下,防疫和安保是就职仪式的重中之重。

  记者领取证件前,需要先去国会接受核酸检测,证明仪式开始前48小时内新冠检测结果阴性。随后我又被告知,最早可于仪式当日凌晨4点开始安检入场,禁止携带防毒面具、防弹背心和头盔等。安检前,首先出示核酸检测结果二维码,工作人员据此给记者系上一个绿色防伪腕带。从外围到仪式现场的记者席,需要过五关,有的查验证件,有的检查随身器材。

  ↑2021年1月17日傍晚,在美国华盛顿,用于举行就职典礼的国会大厦及周边区域被隔离围栏封锁。华盛顿戒备森严,五角大楼部署了2.5万名国民警卫队队员协助加强安保。

  当天的天气状况也颇有戏剧性。天还没亮时,一度飘起小雨,我有些担心影响拍摄,赶紧拿出手机查天气。似乎天气预报也知道这不是个平常日子,显示了一条特别提示:“小雨将于14分钟后停止”。

  临近中午,仪式即将开始的当口,天上突然飘下雪粒,记者席上一阵骚动,同行们纷纷表示不可思议。

  拜登宣誓时,太阳又从云层中出来了,让人不禁感慨,这短短一天里多变的天气,无意中应和了这场一波三折的大选。

  ↑2021年1月20日,美国第46任总统就职典礼在首都华盛顿国会山举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美国总统被赋予权力,不仅仅是靠选票,选票只是第一步,权力的最终赋予是通过宣誓完成的。

  当拜登举起右手,左手放在其家族沿用了100多年的圣经上宣誓后,他才被真正赋予了总统权力,从当选总统到成为总统。

  入主白宫后,78岁的拜登坐在刚换过地毯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签发行政命令,恨不能一键清除前任总统造成的影响。

  ↑这是2021年1月12日拍摄的美国华盛顿白宫。

  拜登是在就职典礼当日签发行政令最多的美国总统,一口气签了9条,足见其心之急切。

  总结起来,就是与天斗(关注气候变化,重返巴黎协定),与人斗(种族平等和移民问题),与病毒斗(重返世卫组织,号召戴口罩、打疫苗)。当然,拜登肯定不会忘记特朗普的大工程——美墨边境墙,也一并叫停了。动用国防开支的国字号大工程,朝令夕改,莫过于此。

  ↑2021年1月24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拍摄的华盛顿纪念碑(中)、国会大厦(左)和海军陆战队纪念雕塑。

  “政治正确”的表面 VS 现实

  在社会生活领域,美国的“政治正确”随处可见。

  简单说来,美式“政治正确”就是说话、做事中避免歧视,让人挑不出道德语病,包括种族肤色、男女平等、性别取向、民族背景等。举个例子,商业公司的宣传册、大中小学的入学手册、商场橱窗的张贴画等可能会出现合影的地方,除了白人形象,一定也会出现一个或多个非裔、拉丁裔或亚裔人物形象。无论是学校分班,还是军人仪仗队表演,必然会按照性别、肤色、种族搭配得整整齐齐。

  让人不解的是,如此严格、美好的平等理念在现实中却往往流于形式,激怒全美的弗洛伊德案就是残酷现实的一角。2021年6月25日,经过一年多的抗议和审判,此案终于以白人警察获刑22年6个月告终。

  回想2020年5月的那个傍晚,不禁让人唏嘘。那一天差点被历史错过。

  ↑2021年5月25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附近举行的悼念弗洛伊德的集会上,人们将鲜花和蜡烛摆放在弗洛伊德和家人的照片旁。当日是非洲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遭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跪颈”执法致死一周年,美国多地举行悼念活动。

↑2021年5月25日,人们在美国华盛顿白宫附近参加悼念弗洛伊德的集会。

  如果当时没有人录下视频,很难想象弗洛伊德案将是怎样的结局。

  只需看一眼明尼阿波利斯警方在事发当天的声明,就知道这件事有多悬了。该声明称:警察给嫌疑人戴上手铐,并发现嫌疑人表现出某些医学病情。警察叫了救护车。嫌疑人在被救护车送往医院不久后死亡。

  而那段不带任何光环的视频,成为庭审定罪过程中的关键证据,搅动着在疫情中挣扎的美国。

  虚拟世界 VS 现实世界

  2021年5月,科洛尼尔成品油管道公司遭黑客攻击,美国东海岸近一半输油干线被迫关闭。

  随后的几天里,各地汽油供应严重短缺,恐慌中的人们纷纷到加油站排队。一些市民通过网络软件寻找有储备的加油站,但往往开车过去后,发现已经空空如也,挂出了“No Fuel”的牌子。

  虽然油荒只持续了一周时间,但我还是能清晰地感受到民众的恐慌情绪。

  一夜之间油价涨了不少,往日里的互相礼让却打了五折,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加油站,一共两把油枪,排了三队,半小时后终于排到了,结果油罐已空。

  ↑这是2021年5月11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拍摄的科洛尼尔管道运输公司一处燃油供给设施。

  能源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命脉,对美国这样的能源消耗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汽车是美国人的首要交通工具,平均每10个人大约拥有8辆车,驾照成为身份证,美国人最早14岁就能学车上路。

  这一周的油荒,从最终结果看虽然无伤大雅,但给人的感觉仿佛一把利刃,在颈前轻轻晃了几下,最后只碰断了几根头发。

  伤害性不大,威胁性极强。人类对日常能源如此依赖,也许只有亲身体验才感受得真切。

↑2021年5月12日,车辆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一个加油站排队加油。

↑2021年5月11日,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一家加油站暂停供应汽油。

  主义 VS 抗疫

  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美国的优势在于科技创新力量强,专业领域人才储备充足,研发设施完备。

  但是,其不利条件也很突出:抗疫措施被人为政治化,个人自由主义思潮保持强势,执行力受限。

  ↑2021年7月4日,人们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的草坪上观看庆祝独立日焰火表演。当时,美国平均每天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4万人。

  从2021年12月美国国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2020年新冠病毒在美国蔓延初期,白宫高层不但应对迟缓,而且涉嫌故意提高检测门槛,从而让感染人数的统计数字比较“好看”;不但不肯采纳权威医疗机构和专家的意见,而且审查压制意见相左的医疗专家。

  2020年4月,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计划举行一次疫情信息发布会,号召民众戴口罩预防,结果被白宫叫停。此后,美国将疫情政治化的举措层出不穷,时至今日,疫情已持续近两年,有的州还在为学生在校戴不戴口罩的问题争执不休。

  ↑2021年9月1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色旗帜摆放在草坪上悼念新冠逝者。当日起至10月初,超过66万面白色旗帜摆放在华盛顿纪念碑附近悼念美国超过66万名新冠逝者。

  ↑2021年9月1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附近的草坪上,民众坐在白色旗帜中间,悼念美国超过66万名新冠逝者。7月中旬以来美国迎来第四波疫情。

  戴口罩都这么艰难,打疫苗就更不用说了。根据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9日,美国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口比例为63%。

  一些州政府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使出了浑身解数,送麦当劳汉堡,送地铁票,送彩票……华盛顿州甚至推出了“打疫苗送大麻烟卷”的“促销”手段。所有这些,资金都来自联邦政府的抗疫拨款。

  用心如此良苦,回报如此丰厚。结果是,愿意的早接种了,不愿意的依然排斥。

  ↑这张2021年9月27日拍摄的屏幕显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总统拜登(左)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2021年1月20日是拜登就职第一天,这一天距美国官方公布境内首个新冠确诊病例,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虽然新总统力推口罩和疫苗组合的“抗疫新政”,然而曾被寄予厚望的7月4日独立日,却没能成为拐点,只有节日的焰火依然绚烂。

  一年里,每次来到白宫前,都感觉今年的美国比去年安静了许多,“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声已渐渐远去。但登上国会山后,才发现争论声从未停息。为了将拜登的支出法案推迟一天通过,一名国会少数派领袖进行了长达8个半小时的演讲,从11月18日晚上8点38分直到19日凌晨5点10分。

  疫情高峰期上千万人上街抗议是美国,国会马拉松式的演讲拖延战术也是美国,这是我看到的“魔幻现实主义”。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也让人困惑,现实中的安全距离与网络上的虚拟距离,哪一个更近,哪一个更远。

  2022,但愿希望近一点,病毒远一点。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文中涉及的相关报道 ↓

↑2021年1月20日,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山,刘杰在美国总统拜登就职仪式现场采访。

 

监制:兰红光

统筹:武巍 费茂华 周大庆 刘金海

记者:刘杰

编辑:章磊 蔡湘鑫 邹广萍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9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