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 以俄乌冲突、新冠疫情为代表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日趋复杂、困扰世界。在此变局下,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极其重要。8年来,中国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遵循。新华网特邀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傅小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滕建群,深度解读美国视中国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的动机,以及中国如何统筹兼顾好开放、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记者:近日,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没有出台的情况下,美国防部打破常规仓促发布《2022年国防战略》,再度重申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对此,二位如何评价?
滕建群:这方面美国有一个传统,这是从历史沿革下来的,就是每时每刻必须找到一个对手和敌人,这样才认为自己有安全感。比如二战前后它找到了德国、日本。冷战期间找到了前苏联。
现在来看,冷战结束后至少前20年它没有任何对手和敌人,但是它同样找到了安全方面的领域,克林顿政府期间提出了四大安全挑战。一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二是地区战争。三是经济安全。四是中东欧地区,目的还是把这些国家纳入它的势力范围,那时候就埋下了东扩的种子。所以美国的建国历史并不长,但是在安全领域里面是有一套套路,或者说有它的概念。现在来看,它就把这个矛头,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期间,对准了中国和俄罗斯。
拜登政府现在也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期间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的选择,我觉得这跟它在安全领域的传统有很大关系。它必须每时每刻找到一个对手,即使我们的发展不会威胁到它的生存与发展,它也必须要把中国作为一个对手。套路非常明显,打着安全的旗号为某些利益集团提供服务和保障,这就是美国的安全,其实是一种非常虚伪的安全观。
傅小强:美国现在把中国锁定为它的“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会让我们很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美国打击对手无所不用其极,可以把发展问题武器化,把发展方面的具体安全问题作为打击对手的战略武器或者打击对手的软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着眼于底线思维,在与美国斗争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打总体战、要有一个统筹协调持久战的思路。
记者:美国在安全方面很喜欢玩套路,最近它好像又是在玩套路,它搞了一个所谓“印太经济框架”,想要“限制向中国出口所谓‘敏感’产品”,而且说“印太经济框架”是“独立于中国的安排”。虽然中国一直在扩大开放,但美国却不断在拉排华“小圈子”。在全球疫情持续肆虐、俄乌冲突影响地区和国际安全环境的背景下,中国应如何统筹兼顾好开放、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傅小强:现在美国搞的“印太经济框架”实际上还是针对中国的排华的“小圈子”,它有很大的一点是冲着“一带一路”、RCEP这些合作框架来的。这里面给我们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美国搞的这个“小圈子”的内容——“印太经济框架”,主要是想搞基础设施的标准、数字经济的标准,包括数字上的互联互通。它用它的优势领域准备对抗我们的优势领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就回到如何统筹开放和安全的问题上。开放肯定是我们的既定模式,在美国打压我们的情况下,今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模式的开放。美国现在很多“小圈子”里面已经不让我们参加了,但是我们的开放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认可。周边国家跟中国之间经济上的联系、相互的依存度是越来越高。
这就提醒我们,我们统筹开放和安全的过程当中,要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是一个体量非常大的市场。我们要自信,他们也离不开我们这个市场,特别是像日本、欧洲这些跟我们有很多经贸往来的国家。
二是我们有着产业门类最全的这种天然优势。在今后的开放和发展过程当中,就要发挥这种优势,使我们的优势产业占据更好优势,跟周边国家的市场对接度更好,使我们形成紧密依赖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抗击美国搞的“小圈子”对中国安全和利益的冲击。
滕建群:其实我觉得美国现在搞这种框架也好、计划也好,更多是打着安全的旗号给自己拉帮结派,比如搞“印太经济框架”,它实际上是要把这些国家拢到自己旗下,和中国进行战略竞争,比方说在高技术产业。美国拜登政府现在提出“高墙小院”,把所有的高新技术都放在“高墙”里面。通过这种安全的打压企图把中国的技术封锁下去,这是美国基本的考虑。
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阻挡不住的,而且国际社会当中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市场,对“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予以首肯的。我们这种安全观念、发展观念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是共同体,处在这样一个共同体当中,大家好了中国才好。
从现在来看,美国的这种安全观、发展观,其实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肯定会遭到失败,而我们正大踏步进行改革开放,正在敞开胸怀拥抱世界,所以孰是孰非,谁的前景更加光明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