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5日电(王春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赵磊近日在参加新华网第十三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时表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既要打通“商脉”,也要打通“文脉”,既要做到“硬联通”也要实现“软联通”和“心联通”。
1月10日,新华网第十三届“纵论天下”国际问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图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赵磊通过视频发表主题演讲。新华网 杨霁昕 摄
赵磊认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赵磊说,中国企业做基建、产能合作、能源资源等“硬联通”相对游刃有余,但是规则标准、管理资质等“软联通”、国际传播、文化软实力等“心联通”相对偏弱。“一带一路”建设有许多感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开放奋进的故事,并且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要不断讲好国际社会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界故事。
此外,他建议,“一带一路”建设要有新的增长点。比如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整体来看加速了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基础设施,本质上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国际社会对此有需求,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绿色丝绸之路方面,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开始了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经不再在海外建设燃煤电厂,这也是对全球双碳的郑重承诺;健康丝绸之路方面,因为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恰恰是公共卫生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通过医药产业等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赵磊看来,“一带一路”主体是企业。企业要“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做市场份额、做买卖是“走出去”;做技术、做标准是“走进去”;要让中国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观成为一种现象,成为大家的学习对象,就是“走上去”。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赵磊说,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用16个字概括就是“有序推进、内外统筹、动态调整、节奏感强”,即使遇到疫情蔓延、美国贸易战、俄乌冲突等阻力,但是“一带一路”建设依然保持定力、韧性,没有减弱。现在国际社会风险叠加确实不太平,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国际社会增强和平与发展的确定性,提升中国经济外交以及全球治理的国际塑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