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题:“去风险”难掩遏华本质——警惕“去风险”的话术陷阱系列评论之一
新华社记者高文成
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美高官近期多次表态,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所谓“去风险”,但是看看他们是如何推动“去风险”的就会发现,变的只是口径,不变的是行径——将对华经贸活动贴上“风险”标签、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打造破坏正常中外技术交流的“小院高墙”……这不是“脱钩”又是什么?以“去风险”之名行对华“脱钩”之实,继续遏制孤立中国,才是美国话术陷阱背后的真实图谋。
风险是所有经济活动固有的,防范风险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遭遇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事件后,一些国家主张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供应链韧性,提出“分化风险”等。合理的安全关切可以理解,但美国却利用这种心态泛化安全风险,贩卖安全焦虑,将“去风险”的概念扩大化工具化,并通过不断地炒作、利用、异化这一概念,将其与中国关联,意图将中国与“风险”画上等号,将“去风险”路径简化为“去中国化”,以此为对华遏制战略换上新装。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文说,“去风险”这一新话术“暗示与中国的贸易存在固有风险”,中国认为“去风险”与“脱钩”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是“有道理”的。
这是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刘杰 摄
话术变了,背后的目的却一点没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一边说寻求“去风险”不是“脱钩”,一边却大谈美国要在关键技术领域设置所谓“小院高墙”战略。在自身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干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招致大量批评之后,美国一系列操作的目的还是要将中国排除出关键供应链之外,限制中国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攀升,遏制打压中国发展壮大,以维持自己的霸权垄断优势。
韩国大邱大学经济金融系教授金良姬说,如果在“脱钩”前加上修饰语“选择性”,与“去风险”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就会消失。《南华早报》刊文说,不管美国使用何种话术,背后动机仍是敌视其他地区发展愿望、维持美国霸主地位。
美国为了“脱钩”耍出了“四板斧”: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扩大美国对中国投资限制的范围,加强对先进芯片技术等领域的贸易限制,阻碍中美科技合作交流。如今美国虽表态不愿“脱钩”而要“去风险”,相关政策一项都没有松动,反而变本加厉。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5月初宣布一项名为“中国竞争法案2.0”的跨党派提案,试图通过限制投资和技术流向中国赢得对华“竞争”。6月12日,美国商务部将主要涉及航空相关领域的31家中国实体列入原则上禁止出口的“实体清单”。美国不仅自身滥用出口管制措施,还不惜损友自肥,胁迫诱拉一些盟友加入对华出口限制的小圈子。
此外,在所谓“印太地区”力推“印太经济框架”和“芯片四方联盟”;在大西洋地区强化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机制;在美洲地区发起“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在这些“小圈子”中,美国塞进了诸多排他条款,频频炒作所谓中国“经济胁迫”,绑架诱拉盟友组建“供应链联盟”,打造把中国排除在外的“平行体系”,美国与中国的“脱钩”或“选择性脱钩”步伐实际上正在加快。
不管措辞怎么变,美国以冷战思维看待美中关系的做法没有变,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取向没有变,围堵打压遏制中国的目标更没有变。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违背各国意愿推进“阵营化”,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给世界繁荣稳定构成真正的风险。
4月26日,观众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拍摄“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模型。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实际上,美国“去风险”的战略忽悠已经引起广泛警觉。在美国工作的英国籍学者尼亚尔·弗格森撰文说,欧洲人对美版“去风险”提出质疑,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视为拜登版“美国优先”;二是他们意识到沙利文的“高墙”也会使欧洲无法参与人工智能竞赛;三是他们担心美国技术上遏制中国的政策将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警告说:“美国的技术基础与中国密不可分地连入一个覆盖全球的技术网络,如果随意切断并重组这一网络,后果将是可怕和危险的。”
报告作者乔恩·贝特曼认为,如果切断与中国的技术联系,将伤及美国自身:一是苹果等美国企业不可能在中国之外以类似成本复制供应链,“脱钩”将对美国重要科技公司带来极大伤害;二是美国在部分领域需要中国的科技产品和原材料,“脱钩”将给美国应用相关技术、制造相关产品造成巨大困难;三是“脱钩”将阻碍两国科技人才交流,对美国科研、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大挑战。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9日总结访华之行时说,听到了中方认为“去风险”相当于“脱钩”的关切,并表示解决相关问题非常重要。在与美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向来听其言观其行,希望美国是真听懂了中方的意思,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从根本上纠正其对华错误认知,改变其错误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