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9/ 15 17:08:01
来源:新华社

新华全媒+丨中巴经济走廊上的跨国商人“老赛”

字体: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5日电(记者胡虎虎)在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许多人都知道巴基斯坦商人“老赛”。

  “从1990年开始,我就往返中国塔县和家乡洪扎做生意。”65岁的赛福拉被称为“老赛”,汉语很流利。

  起初,他把我国新疆喀什的丝绸运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积累本钱后,在塔县开办商店,从300多公里外的喀什城区进货,然后售卖给前来红其拉甫口岸买货的巴基斯坦同胞。

  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无数我国生产的毛毯、皮夹克、小百货、烤箱等商品,从赛福拉的商店出发,通过其他巴基斯坦商人的手,经由红其拉甫口岸,走进洪扎和巴基斯坦其他地区。

  巴基斯坦商人赛福拉(左)和儿子卡里姆在中国新疆塔县街头合影。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历经多年跨国商场打拼,赛福拉建立起了广泛的人脉、打通了多条进货渠道。“在中国库尔勒、和田、阿克苏、乌鲁木齐等地,都有我的生意伙伴。”他对自己打造的跨国生意网很自信,“今年,我还计划去中国新疆其他边贸口岸看看。”

  塔县边民互市服务中心主任刁贵发介绍,今年六月,中巴边民互市恢复运营,赛福拉带来了首单业务,货值5万多元。皮衣、地毯、铜碗等货物总重约1吨,他还联系了多名洪扎地区的商人参与边民互市。

  “他不仅熟悉我国,更重要的是,他的跨国资源广,是我们做好边民互市的好伙伴。”刁贵发与“老赛”交往才半年,对他称赞不已。

  “三十多年了,我是看着塔县发展起来的。”赛福拉总笑称自己是“老塔县人”,不仅熟悉塔县的地名,而且对这里也有很深的感情。

  他用手比划飞机起飞的造型,形容我国的发展速度。赛福拉也从跨国贸易中享受到了红利,日渐红火的生意使得家底更为殷实。

  位于新疆塔县的中巴边民互市贸易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今年,赛福拉把29岁的小儿子卡里姆带到了塔县,两个侄儿则帮忙开跨国货车。

  卡里姆2019年毕业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去常州留学、来塔县做生意,这都是父亲的安排。”他说,“在常州收获了知识和友谊,留学是很美好的经历,我觉得做生意也不太难。”

  赛福拉的儿子对塔县并不陌生。从巴基斯坦洪扎出发,经红其拉甫口岸进入我国,然后从塔县去喀什机场,再飞往上海,这是卡里姆往返学校的路线。

  赛福拉看好中巴经济走廊的前景,计划把全部经验教给卡里姆,“我只会说汉语,但卡里姆还能写汉字,而且想法更超前、新颖。”

  两名巴基斯坦商人在我国新疆红其拉甫口岸办理通关手续。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赛福拉有句口头禅:“我们是邻居!”

  赛福拉的父亲和家乡同伴曾沿着丝路古道翻越喀喇昆仑,进入我国塔县,骑马走路往返耗时近两周,每个人只为带回二三十公斤的物品。如今,在他的家乡洪扎地区,商人们乘汽车通过中巴友谊公路往返两地,单程只需约六个小时。

  据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其拉甫边检站统计,截至目前,今年经由红其拉甫口岸出入境人员已超过2.6万人次,高于历史同期。

  面对日益增长的边贸需求,中巴双方也在努力相向而行。对“老赛”这样的跨国商人来说,这是时代的机遇。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986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