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0/ 18 14:42:01
来源:“伍之管见”微信公众号

为了让世界搞懂“一带一路”,这些斜杠教授比带货主播还拼

字体:

  他们是“一带一路”的研究者,也是“一带一路”故事的讲述者。他们常年奔走在“一带一路”前沿一线,深入田野调研共建国家的国情民情,与外国政要学者商讨如何共建“一带一路”,在国际会议上侃侃而谈解疑释惑,撰文反驳心怀叵测者对“一带一路”的抹黑……

  十年来,世界对“一带一路”经历了从观望到猜疑再到认可的转变。“一带一路”的成功故事,有他们的初心,有他们的梦想,更有他们的坚守。

01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吗?“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一样吗?“中巴经济走廊”提出的时间比“一带一路”早,那二者是什么关系?鲁班工坊是鲁班负责吗?“一带一路”比苏伊士运河还要好吗?中国是不是想让非洲国家借很多钱然后破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国外讲“一带一路”时,遭遇过各式各样古怪刁钻的提问。迄今为止,他在近百个国家讲过“一带一路”,听众有国王,有总统,也有政府官员和企业家。

  在国外讲“一带一路”,很多时候首先得说清楚这个概念的含义。“一带一路”最初的英文翻译是“One Belt and One Road”,令外国人困惑不已,为啥只有一条呢?后来译法改成“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外国人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指的是陆上,“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海上,陆上不通,修桥修路可以理解,海上为啥要修路呢?

  王义桅教授解释说,路在中文语境中可以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指的是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常说,要致富、先修路,这里的路不仅是实体的路,也可以理解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大吸引力,是吸引他们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原因。王义桅教授说,许多国家以前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向西方学习,现在则想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学习中国的经验做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是观念上的巨大转变。

  调研如何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深入了解共建国家的需求,找到双方可接受的合作方式。王义桅教授说,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中国在非洲国家推行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和基础设施工业化的“三网一化”,帮助非洲国家造血,这就是非洲人民需要的。

  向外国人讲“一带一路”,需要使用他们熟悉的话语。比如,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时,王义桅教授用了爱因斯坦的公式E=MC²。他说,欧洲(E)文明的第二次复兴机遇在于建立与中国(C)通过欧亚大陆(C)的互联互通(M)。

  王义桅教授最近去印尼坐了一次雅万高铁。作为多年为“一带一路”鼓与呼的学者,他的心情很激动。

  他说,7年前第一次去印尼时,雅万高铁项目八字还没一撇,如今印尼人终于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中国速度”。这不仅是交通速度的提升,更是产业的发展,雅万高铁给印尼带来的后续红利值得期待。

02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教授最近给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德博拉·布劳蒂加姆、哈佛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梅格·里思米尔发了一封邮件,对这两位美国学者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中国的“债务陷阱”是虚构的》一文表示赞赏,也对布劳蒂加姆接受BBC采访遭恶意剪辑后奋起反击表示钦佩。

  近些年来,梁海明教授撰写了多篇反击西方媒体抹黑中国“一带一路”制造“债务陷阱”的文章。看到西方学术圈有“志同道合”的学者站出来勇敢发声,他一方面感到很振奋,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处境感到担忧。

  BBC通过恶意剪辑黑白颠倒,将布劳蒂加姆的观点从不认同”债务陷阱“变成认同“债务陷阱”,布劳蒂加姆气愤之下不得不在其供职的研究所网站和推特上发文还自己“清白”。

  从“一带一路”的旁观者到“一带一路”的竞争者,西方国家利用舆论霸权,极力扼杀、扭曲对“一带一路”的理性讨论。梁海明教授说,不管西方媒体怎么抹黑,从他与外国学者及政商界人士的实际接触交流来看,对“一带一路”已经形成较为积极的总体评价,但很多人因为担心被西方媒体恶意攻击而对公开发声有所顾虑,因此对布劳蒂加姆这样的学者尤其需要鼓励。

  梁海明教授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一些外国学者一开始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后来逐渐开始认真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经贸合作、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很多学者通过理论模型和统计计量等方法,让数据说话,有力驳斥错误认知。

  研究“一带一路”的学者,要做好学问,也要讲好故事。疫情之前,梁海明教授每年要飞行4万多公里。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用经济学常识向美国大学生解释国家借钱搞基建是怎么回事,在津巴布韦政府举办的论坛上向总统和政府部长阐述“一带一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什么,陪同中国企业去东南亚国家投资考察……

  为了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学者的真诚,梁海明在一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会特意穿上当地人的服饰,比如在缅甸时穿缅甸男子习惯穿的“纱笼”,令当地人又惊讶又感动。

  梁海明认为,国际上关于“一带一路”正面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多,如果中方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各国官员和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声平台,不仅有助于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也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范围得到更广泛传播。

03

  打开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官网“师资”一栏,一些前政要的名字赫然在列,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波黑前总理拉古姆季亚……

  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教授说,这些名人有的是他在国际会议上讲“一带一路”时认识的,有的是多年的朋友,但归根到底他们都是被“一带一路”所吸引才来华工作的。

  2016年9月,胡必亮教授在西安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遇到了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格泽高滋·科勒德克。胡必亮教授在研讨会上讲述的“一带一路”对中东欧发展的积极影响,引发了科勒德克的共鸣。

  在交谈中,胡必亮教授了解到,科勒德克先生离开政府岗位后,在波兰一所大学创立了全球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科勒德克先生非常认同“一带一路”促进新型全球化这样的观点,认为他创建的全球化研究所与北师大”一带一路"研究院有契合之处。胡必亮教授提出,双方可就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如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科研及教学合作。

  数月后,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科勒德克先生受邀担任北师大“一带一路”研究院的特聘教授,开课讲授《中东欧经济转型》《“一带一路”领导力》等等,同时也致力于研究工作。他出版了《中国能否拯救世界?》《中国主义与中国的崛起》等5部中英文专著,其中《中国能否拯救世界?》中文版获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是胡必亮教授的老朋友。2015年秋天,北师大“一带一路”研究院开始筹备时,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胡必亮教授需要招纳一批真正懂“一带一路”的人才,当然也包括来自共建国家的人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刚刚从总理职位上卸任的奥托尔巴耶夫。

  早在2009年,胡必亮教授在美国参加学术会议时就结识了奥托尔巴耶夫。奥托尔巴耶夫当时担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的副董事长。他坦言在国际金融机构工作主要是为了赚钱供孩子在英国上学,但自己的志向是为祖国效力,因为祖国还比较贫穷,需要改变。这番话给胡必亮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之后,奥托尔巴耶夫回到吉尔吉斯斯坦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再后来担任副总理、第一副总理,最后到总理。

  2015年12月,胡必亮教授询问奥托尔巴耶夫,是否愿意参与北师大“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工作,奥托尔巴耶夫立刻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他认定“一带一路”能够给他的祖国和整个中亚地区带来繁荣,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

  随后,奥托尔巴耶夫指导和参与了北师大“一带一路”研究院的筹备工作,该研究院于2016年6月成立,2018年北师大又成立了“一带一路”学院,奥托尔巴耶夫在研究院和学院担任特聘教授近8年时间。他的日常工作是负责学院三个国际班的教学,主讲《欧亚经济联盟的政治经济学》《“一带一路”领导力》等课程。除教学外,他还在中外媒体上发表了100多篇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出版了关于“一带一路”的英文专著。

  胡必亮教授说,“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他个人的朋友圈也是如此。“一带一路”的故事不仅需要中国人讲,也需要鼓励更多的外国人去讲。

  (读懂世界大事,请关注“伍之管见”微信公众号。)

【纠错】 【责任编辑:刘钟灵 谢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9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