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天灾”与“人祸”并行
2023年的中东可谓是跌宕起伏。
在往年各种关于中东的回顾里,出现最多的词语大概就是“和风劲吹”了。过去的几年里,“团结”成为中东的关键词,以色列与阿联酋、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渐入佳境。但2023的中东,似乎又回到了那些不安定的年代,可谓是“天灾”与“人祸”并行。
2月初,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袭击了土耳其和叙利亚部分地区,造成数万人死亡;9月8日深夜,另一场大地震发生在非洲大陆的西北端——摩洛哥。恰巧,9月初我因为别的采访刚刚抵达被称为“大西洋新娘”的摩洛哥名城卡萨布兰卡,因此与这次地震“不期而遇”,“误打误撞”地开始了我这次的地震报道。
此次摩洛哥地震的震中位于中部城市马拉喀什的南部山区。9月9日一大早,我们便出发前往了当时道路可抵达的重灾区:艾米兹米兹村。地震的残酷、苦难的真实,就这样猛烈地展现在我面前。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走进了他们遭地震损毁的家……满地的瓦砾、破碎的杯具器皿、裂开的墙体以及坍塌的房屋,似乎都在无声的诉说着它们的哀伤。
↑2023年9月10日,在摩洛哥震中附近的艾米兹米兹村,救援人员在搜救工作中搬运一名遇难者的遗体。
↑2023年9月10日在摩洛哥震中附近的艾米兹米兹村拍摄的受损建筑。
↑2023年9月10日,在摩洛哥震中附近的艾米兹米兹村,一名男子查看受损房屋。
↑2023年9月10日,在摩洛哥震中附近的艾米兹米兹村,一名女子掩面哭泣。
从村民家里出来,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不知道该向房子的主人说些什么,才能稍微缓解他此刻的悲伤;走出门外,女主人正掩面哭泣,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是该尽快按下快门,还是上前安慰……
12日,我们赶往本次地震的震中区域。前几日由于山体滑坡、道路积石,车辆根本无法进入。然而这天进山的道路依然非常不顺利,现在想想仍心有余悸。
地震导致道路积石,路边全都是山体掉落的大石块,致使本就狭窄的山路更加难行。现在想起依然害怕的是,我们的车在道路外侧行驶,为了给运输卡车让路,几乎靠在了山路的最外侧,随时可能掉下去。想起地震还有可能造成道路地基不稳,我真的心惊胆战。
经过四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了本次地震的核心区。
↑2023年9月12日在震中区域的摩洛哥豪兹省塔拉特恩雅库布村拍摄的大量被地震损毁的建筑。
↑2023年9月12日,救援直升机在震中区域的摩洛哥豪兹省塔拉特恩雅库布村附近飞行。
第一次经历和报道地震的我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已经坍塌,倒塌的广告牌和地上散落的商品让人联想起这里以前的热闹。我小心翼翼地穿过废墟,心情无以言表,直到看到一个小男孩,他蹲在地上,按着一个已经坏掉的计算器,他的身后就是已经被地震损毁的家。我拿起相机想捕捉下这一幕,他却朝我比起了剪刀手。孩子父亲这时走了过来,听到我说看到这一切非常难过,这位父亲哭了起来,而我能做的,也只有给他一个拥抱。因为语言不通,我也不知道孩子的母亲目前是否还安全。
山上的风很大,漫天的黄沙迷得我睁不开眼睛。
↑2023年9月12日,在震中区域的摩洛哥豪兹省塔拉特恩雅库布村,一名男子坐在自己遭地震损毁的家前哭泣。
↑2023年9月12日,在震中区域的摩洛哥豪兹省塔拉特恩雅库布村,一名男子站在废墟上。
从震中回程的路上已是深夜,这唯一进入震中的道路挤满了车辆。满天星斗下,车灯的亮光连成一条线,有人在分发水和椰枣,慰藉了此时内心五味杂陈的我。
除了“天灾”,中东今年的“人祸”更令人难过。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12月14日发表的声明说,自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造成加沙地带超过1.87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万余人受伤。
我本人虽然没有到一线参加现场报道,但自冲突开始,我处理了数千张前方摄影师拍摄回来的照片,看到了加沙地带无数的家破人亡以及无数难民的流离失所。
↑2023年11月7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人们在遭到以色列袭击的建筑废墟上实施救援。 新华社发(亚西尔·库迪摄)
战争一旦开始,就没有赢家。
我所能看到的以及媒体所能报道的,也仅仅是战争残酷的其中一面,战争现场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加残酷:丧生儿童的手掌上写着名字,以方便家人寻找尸体……难民营里挤满了无家可归的儿童……
↑2023年10月22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人们在遭以色列袭击损毁的建筑废墟上救援。 新华社发(哈立德·奥马尔摄)
↑2023年11月10日,在加沙地带中部地区,加沙地带北部的民众被迫向南撤离。 新华社发(亚西尔·库迪摄)
“加时”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23年12月12日在阿联酋迪拜拍摄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办地迪拜世博城。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是我2023年在中东地区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报道。
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完成了《巴黎协定》后的首次全球盘点,达成“阿联酋共识”,被一些外媒称为《巴黎协定》后最重要的一届大会。
参加如此重要、高级别的会议,对我来说是一番新的体验。会期长达两周,除了关注大会进程之外,做一些别出心裁的选题,也成了我的重要关注点,比如关注会场的环保元素、绿区开放、抗议声音等等。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因为我们今年所持证件为代表团成员“PARTY”证件,本来担心会对工作造成影响,但没想到的是,许多媒体证件无法进入的区域,我们倒可以畅通无阻。只不过后来跟工作人员熟悉了以后,他们就把我们也按照媒体的规定来对待了。
↑2023年11月30日在阿联酋迪拜拍摄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开幕现场。
在报道气候变化大会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元素”成为本届大会上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电动汽车为参会人员提供接驳等服务;中国角的熊猫帽子、熊猫人偶、熊猫徽章等一系列熊猫IP成为了参会人员的热门必选商品;会场上的中国声音更是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
↑2023年12月3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的摆渡车停靠点,人们从中国苏州金龙公司的海格电动巴士下车。
↑2023年12月3日,人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绿区”的中国馆前拍照。
在经过了接近两周的谈判,一轮又一轮的磋商,会议已经延期,大家对最终是否能达成一致协议非常灰心,外媒甚至开始渲染本届将是“最失败的”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闭幕前一天,我和同事在会场的沙发上躺到半夜,终于等到闭幕会议将在13日上午九点召开的消息,心想这次肯定能达成协议了吧?
不出所料,13日上午,在推迟了两个小时之后,闭幕全体会议终于开始。大会主席苏尔坦简短寒暄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宣布本届大会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
大会主席团和参会代表全部起立鼓掌庆祝,快门声不绝于耳。那一刻,我也与大家一样高兴,感觉两个多星期的工作,有了一些意义。
同行的小伙伴说:“我们这次是不是也为人类生存做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2023年12月13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闭幕全体会议上,COP28主席苏尔坦·贾比尔发言。
↑2023年12月13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闭幕全体会议上,COP28主席苏尔坦·贾比尔宣布达成“阿联酋共识”后,参会人员起立鼓掌。
从埃及出发,感受中国与中东
2023年中国与中东的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秋在我国成功举办,中国与中东地区的“一带一路”合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新华社中东总分社位于埃及开罗,而这个红海之滨的国家也是我最能切身体会中国与中东关系的地方。
让我先从一张埃及人感受中国春节氛围的照片说起吧。
↑2023年1月18日,一位顾客在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一家烘焙坊内感受中国春节氛围。临近中国农历春节,这家烘焙坊推出兔年春节主题装饰与商品,增添节日气氛、吸引消费者。
年初,中国奶茶开始风靡埃及,开罗街头接二连三开起来不少中国奶茶和烘焙店。说实话,中国奶茶在当地的价格还是有些贵的,但埃及青年似乎很愿意为之买单。到了晚上,中国奶茶店里挤满了埃及年轻人,人手一杯奶茶,聊得不亦乐乎,让人感觉仿佛一秒穿越回了北京的夏夜,吹着凉风,啜饮奶茶,惬意非常。
↑人们在夜间光顾埃及开罗的一家中国奶茶店(2023年7月23日摄)。
↑一名女子在夜间光顾埃及开罗的一家中国奶茶店(2023年7月23日摄)。
↑人们在埃及开罗的一家中国奶茶店喝奶茶、休闲聊天。(2023年7月23日摄)
2023年,我继续关注中企在中东的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经过多年的发展,驻扎中东的中企结出累累硕果。
巨石埃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证。2012年,中国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巨石埃及)在埃及苏伊士成立。坐落于红海之滨的巨石埃及,使埃及玻璃纤维行业实现从无到有,有效带动当地矿产、包装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蓬勃发展,助力埃及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同时,培养了大量人才。如今,一座座小山一样的石料,通过巨石埃及,变成洁白如丝、坚硬如钢、轻巧如纸的玻璃纤维,经埃及的港口输送到世界各地。埃及巨石玻纤基地年产能达到34万吨,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埃及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玻纤生产国。
↑在埃及苏伊士拍摄的巨石埃及公司(2023年1月6日摄)。 新华社发(巨石埃及供图)
↑2023年6月26日,在埃及苏伊士巨石埃及公司,员工在玻璃纤维生产线上工作。
↑2023年6月26日在位于埃及苏伊士的巨石埃及公司拍摄的玻璃纤维产品。
赛场上的“情感时刻”
体育赛事是驻外记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乒乓球世锦赛今年5月份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举行,我也有幸参与了这次赛事的摄影报道。也许有人会羡慕体育摄影记者的工作,因为他可以在距离运动员最近的场边,见证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体育摄影记者肯定也会为这样的见证而骄傲,更为拍到一张张“大片”而激动。
但除了这些之外,赛场上的那些“情感时刻”,更令我如痴如醉。
是艰难胜利后跪地飙泪庆祝,是败给对手后的不甘泪水,是比赛结束后对手之间的拥抱致意,是六十岁依然站在赛场的老将风姿,更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运动员站在同一个赛场上的深刻意义……
↑2023年5月28日,马龙在获颁复刻圣·勃莱德杯后致辞。5月28日是南非德班进行的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最后一个比赛日,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WTT世界乒联董事会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为中国选手马龙颁发复刻圣·勃莱德杯,以表彰他连续三届夺得世乒赛男单冠军。马龙于2015苏州世乒赛、2017杜塞尔多夫世乒赛以及2019布达佩斯世乒赛上夺得男单项目三连冠。
↑2023年5月25日,陈梦在比赛中回球。当日,在南非德班进行的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八分之一决赛中,中国选手陈梦以4比2战胜日本选手木原美悠,晋级八强。
↑2023年5月28日,冠军樊振东(左二)、亚军王楚钦(左一)在颁奖仪式上。当日,在南非德班进行的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樊振东以4比2战胜队友王楚钦,夺得冠军。
↑2023年5月27日,陈梦(前右)/王艺迪(前左)庆祝得分。当日,在南非德班进行的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选手陈梦/王艺迪以3比0战胜韩国选手田志希/申裕斌,夺得冠军。
↑2023年5月28日,孙颖莎在获胜后倒地庆祝。当日,在南非德班进行的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孙颖莎以4比2战胜队友陈梦,夺得冠军。
↑2023年5月26日,张本智和在比赛失利后。当日,在南非德班进行的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中,日本选手张本智和以2比4不敌中国选手梁靖崑,无缘四强。
现在,我正坐在开罗的一家咖啡馆里敲下这篇文字,咖啡馆循环播放着元旦和圣诞的音乐。
希望2024年的中东,能如这欢快的音乐一般,平和地走过。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王东震2023年的其他报道↓
策划:兰红光
统筹:武巍、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编辑:章磊、周大庆、杨纯、郝建伟、金马梦妮、张铖
记者:王东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