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丨译海无垠,文韵悠长——中法文脉交织的岁月-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02 17:26:29
来源:新华社

中国故事丨译海无垠,文韵悠长——中法文脉交织的岁月

字体:

  穿梭于时空的长河,中法两国文化精粹在历史的织机上经纬交错。在这对古老文明跨越山海的对话中,文学翻译犹如一艘灵巧的小舟,承载着精神,传递着共鸣。

  站在中法建交60周年新起点上,一批译者回首来路点滴,重温生涯过往。他们,是纵横东西、接力前行的文化使者。

 深邃的过去

  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法国国礼《论语导读》(资料照片)。

  人们常说,文学翻译成就了文学的世界“旅行”。

  300多年前,中国戏剧《赵氏孤儿》经马若瑟之手,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而伏尔泰的笔触则以《中国孤儿》为名,向世界演绎东方的悲壮与忠诚。这样的文化碰撞,不仅激起欧洲对中国兴趣的重重涟漪,更是两大文明互识互鉴的契机。

  现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的刘成富,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西方历史文化系,是著名的法国语言文学专家。在他看来,法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汉学传统。

  “在法国被翻译和接受最广的要数《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他说,“这两部作品短小精悍,字字珠玑,阐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体现了中国的古老智慧。”

  “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同时,法国文学作品也“漂洋过海”“踏浪东渡”。

  2023年5月6日,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在上演歌剧《茶花女》。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19世纪末,随着中文版《茶花女》的风行,大量法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产生巨大反响。

  在南京大学执教40年的张新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法国的语言工作者之一,译介了50多部法国经典文学和社科著作。

  “法国19世纪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影响较大,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大仲马、小仲马等一批知名作家,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张新木说,“相关译作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时代感受以及审美品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袁筱一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20世纪80年代,当欧洲文学作品风靡一时,她正在读中学。袁筱一说:“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探索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文学,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过程,而这正是文学翻译的意义所在。”

  生动的当代

  4月12日,人们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24巴黎书展上翻阅中国图书。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出海”提速。

  1988年,法国文化部邀请陆文夫等多位中国作家赴法访问,法国出版界开始将目光从鲁迅、茅盾、老舍等老一辈作家转向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作家,同年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以1978年为起点,聚焦中国当代文学。

  法国著名汉学家戴鹤白(Roger Darrobers)曾任法国驻华使馆文化科技合作处文化专员,据他回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人一直保持着学习汉语的兴趣。“多年来,中文一直是法国中学里最被广泛教授的非欧洲语言。在一些中学,中文课供不应求。”

  莫言是法国读者最熟悉和关注的中国当代作家。从2012年10月公布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名单,到当年12月莫言赴斯德哥尔摩领奖,法国媒体围绕莫言发表了100多篇报道。余华、阎连科等亦是法国读者颇感兴趣的中国作家。

  学术刊物《文艺争鸣》2016年刊发的一篇文章称,近2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日益加强,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受众。法国读者对当下的中国文学兴趣愈来愈浓厚,这或许是由于法国公众乃至国际社会都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处于重大变革期的中国。从文化与文学交流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则更多地源于一种共识,即中国力图将当下文学推广至国外,而接受国也希望将中国文学纳入欧洲及全球的文学版图中。

  2016年5月24日,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学术大师大讲堂”活动上对谈。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文学作品就像一扇窗户,法国读者通过中国文学作品,洞见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探寻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奥秘。”张新木说。

  优秀的文学翻译在这种文化的“双向奔赴”中功不可没,它不仅予读者审美和心灵的滋养,亦助推大国关系不断深化。

  在刘成富的翻译生涯中,曾有两位法国总统给他写过信,其中一位是法国前任总统奥朗德。“我曾和学生一起翻译了他的作品《改变命运》,这部作品的中文版问世后,奥朗德给我写来了感谢信;2018年,他又在巴黎官邸热情地会见了我。”刘成富回忆道。

  2021年,由刘成富主译的法国作家阿德里安·戈茨所著的小说《翠鸟别墅》付梓。随后,他收到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来信。信中写道:“这部译著的问世,使您的中国同胞发现了法国文学中又一部伟大的作品。借此机会,对您在中国为传播法国语言和文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对您致力于法国研究、促进两国友好关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表示诚挚的谢意!”

 广阔的未来

  图为2023年12月18日,在西安后宰门小学举行的中法校园文化周法语语言沙龙活动。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使命。一代代译者仿如灵魂摆渡人,驾着语言文字之舟,引领东西方智慧在时空的海洋中航行。

  在翻译法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刘成富发现人类的诸多不幸与文化冲突有关、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关。他说:“我想通过翻译让人们从书中找到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如果能化解一些矛盾和冲突,则是我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

  袁筱一从事文学翻译约30年。新近的译作中,她比较满意的是加缪所著的《西西弗神话》。“我与作者找到了某种共鸣,文学翻译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是彼此理解的桥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对方、理解对方,意识到彼此之间的不同,这也是对自己的滋养。”

  2023年9月13日,中国昆曲演员在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参加昆曲快闪。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译者和他们的译作,正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学翻译有助于向世人展示一个客观真实、可亲可爱、可知可感的中国形象。

  戴鹤白擅长中国戏剧及政治哲学类著作的翻译。最近几年,他一直在研究儒家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理学家朱熹。“他在法国仍然鲜为人知,我的工作旨在扩大人们对他的了解。”戴鹤白说。

  法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浪漫的情调渗透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里。中国文化则以独特的东方韵味,感染和启发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谈及未来的翻译工作,刘成富表示,“我想告诉人们,文化是平等、多样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文学翻译是一面镜子,可以观照异国社会,也让我们从中觉察自我。”  

  监制:雷鸣 卫铁民 刘畅

  记者:雷鸣 刘巍巍 陈晨

  视频:林凯

  编辑:朱昊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江苏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