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布鲁塞尔6月5日电 题:欧盟在多重挑战中寻找方向
新华社记者付一鸣 张兆卿
新一届欧洲议会选举将于6日至9日举行。这是英国“脱欧”后的首场欧洲议会选举,选后欧洲领导层也将迎来新一轮换届,本次选举因此被视为欧洲政治生态的“风向标”。
欧洲目前深受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外溢效应等影响,内外矛盾与挑战相互叠加。分析人士指出,选民的意志立场将在此次选举中得到集中体现,欧洲政治版图或面临新一轮洗牌,右翼政治势力可能“异军突起”,进一步扩大在欧洲议会的影响力,这或将深刻影响未来五年欧洲政策走向。
这是2019年11月27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拍摄的欧洲议会全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右翼或将崛起
欧洲议会是欧盟的立法、监督、预算和咨询机构,每五年举行一次选举。本次选举中,欧盟27个成员国的选民将投票选举720名议员。
德国Statista数据平台对欧洲议会各党团得票的最新预测显示,持中间偏右立场的欧洲人民党党团预计仍将继续稳坐议会第一大党团的位置,但席位数相比2019年选举将有所下降。中间偏左的社会党党团、持中间立场的复兴欧洲党团及绿党和欧洲自由联盟组成的党团也将失去一些席位。
与此同时,多项预测显示,在此次选举中,欧洲右翼政治势力将进一步增强。从国别来看,右翼政党的崛起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较为明显。近期多项民调显示,法国国民联盟、荷兰自由党、意大利兄弟党都有望在本国投票中轻松获胜。德国执政联盟中的三个政党民调也均落后于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
欧洲新闻电视台分析指出,极右翼在一些重要国家的胜利,必然会影响欧盟委员会(欧委会)主席等欧盟高层职位的任命,从而对欧盟的决策和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分析人士对欧洲右翼势力的增强表示担忧。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外交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此前表示,如果极右翼势力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取得重大突破,“它可能会破坏长期以来被视为欧盟核心的价值观和法律承诺”。
这是2023年5月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拍摄的欧盟委员会总部大厦。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多重挑战并存
隶属欧委会的官方民调机构“欧洲晴雨表”近期一份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对即将进行的欧洲议会选举“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比例明显高于上届选举的49%。81%的受访者表示,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问题使投票变得更加重要。此外,贫困、医疗、就业和国防成为选民最关心的几大议题。
有分析指出,民众关心的这些话题与欧洲面临的多重挑战高度契合。乌克兰危机延宕深刻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欧洲因此笼罩在越发恶化的安全形势阴影下,欧盟成员国之间及成员国内部各党派在欧盟扩员、安全、援乌、移民等多个议题上的分歧日益突出。
在经济方面,虽然欧洲经济暂时走出停滞,但前景依然难言乐观。受乌克兰危机和中东局势影响,当前欧洲经济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分析人士指出,两场冲突激化了原本存在的多重矛盾与分歧。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红海危机给全球贸易造成破坏性影响。欧盟持续加码援乌挤占自身社会福利资源,加上外来移民涌入,导致民众生活压力骤增,对现状愈加不满,对传统政党的失望不断增加。
路透社报道,民调显示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疑欧”主义政党在本届欧洲议会选举中赢得的选票数将创下历史新高,主要原因是选民认为主流政党在促进经济复苏、控制外来移民数量、提供住房和医疗服务方面表现不佳。今年3月,益普索集团为欧洲新闻电视台进行的民调显示,过半欧洲人对欧盟的移民政策抱有负面看法。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评论文章认为,此次欧洲议会选举是“一场为欧盟现有模式存亡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欧盟内部和外部都正在受到地缘政治不稳定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的威胁”。
影响关键人事
新一届欧洲议会产生后,还面临一项重要任务,即对欧委会新任主席人选进行投票表决。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条约》规定,欧洲理事会提名欧委会主席人选时“要考虑到欧洲议会的选举结果并经过适当的磋商”。
3月2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首届核能峰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孟鼎博摄
现任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正在谋求连任。她及其所在的人民党党团主张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和加强欧盟防务能力等。
尽管人民党党团有望在本次选举中继续保持欧洲议会第一大党团的位置,但冯德莱恩仍需得到法德等欧洲大国领导人的认可,并获得新一届欧洲议会过半数选票才能获得连任。
近日,社会党党团高层多次警告,如果冯德莱恩通过接受极右翼党派支持确保其在欧洲议会获得多数席位,她将不会得到社会党党团的支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如果冯德莱恩与极右翼达成协议,西班牙社会党将反对她连任。此外,法国总统马克龙认为冯德莱恩“过度政治化”其角色,并表示希望看到一位争议较少的候选人担任欧委会主席一职。现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指出,欧委会应“减少政治色彩、更加公正”。
此间媒体报道,在复杂平衡与激烈博弈中,社会党党团“领衔候选人”尼古拉斯·施米特、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等都可能成为冯德莱恩的潜在竞争者。(参与记者:康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