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丨感怀,从伦敦到舟山——“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赴舟山纪念沉船营救事件-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9 20:42:22
来源:新华网

通讯丨感怀,从伦敦到舟山——“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赴舟山纪念沉船营救事件

字体:

  新华社杭州/伦敦6月19日电 通讯|感怀,从伦敦到舟山——“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赴舟山纪念沉船营救事件

  新华社记者

  1942年10月,日本军队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沉,843人遇难,384人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80多年后,当年那些英军战俘的15名后人,来到舟山群岛海域,缅怀先人,感佩义举。

  18日下午,舟山群岛蔚蓝海面上,“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家属倚靠在船尾甲板,泪流满面。他们呼唤亲人的名字,将白色花瓣撒向大海,告慰逝者。

  “我父亲幸运地从底舱逃生,被中国渔民救起,但他的许多好友葬身大海。”肯尼思·萨蒙说。

  萨蒙约11岁时通过父亲的日记了解到“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他告诉记者:“父亲一直希望能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舟山渔民在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没有他们的帮助,战俘们不可能活下来。”

  在位于舟山的“里斯本丸”号船营救事件纪念馆里,船上被炸断的木梯、啤酒桶、中国渔民送饭的竹篮……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录了80多年前那次生死营救。

  “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家属边走边看,不时举起手机拍照,有人感慨落泪。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丹妮丝·维尼说:“如果当年没有舟山渔民相救,我父亲不可能活下来,也不会有我。我永远感谢他们。”

  在那次营救中,舟山渔民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救起384名战俘。救援渔民的后人胡亦芳说:“当时岛上没有多少农田,渔民常年半饥半饱,为了安顿获救战俘,渔民们可谓倾尽所有,把自己家里能吃的、能穿的都拿了出来。”

  “中国渔民冒着巨大风险进行了营救,这是真实的历史。言语无法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幸存者之子詹姆斯·桑顿说。

  近日,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影片通过中、英、美等多国亲历者及亲历者后代、历史学者的讲述,挖掘出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在大银幕重现了这段中英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纪录片导演方励说,记录、守护、铭记这段历史,是对生命的纪念,对和平的呼唤。

  在英国国家纪念植物园,竖立着一块“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碑。这座大理石纪念碑于2021年落成,正面刻画了“里斯本丸”号船沉没场景,背面详细介绍了沉船经过以及舟山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英勇事迹。

  据香港“里斯本丸”协会秘书沈健介绍,近年来,每年10月初,相隔万里的舟山和伦敦都会举办“里斯本丸”号沉船纪念活动,以寄托哀思并感佩舟山渔民的壮举。在舟山多年组织“里斯本丸”号船营救事件纪念活动的吴似真说,每年都会有英军战俘的后人寄来信件,委托他们在纪念活动上诵读。

  “舟山渔民自发的营救行动,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面,”《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争悲剧》作者、英国学者托尼·班纳姆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这都是充满力量和人性光辉的事件。”(参与记者:朱涵、于艾岑、段菁菁、许凤、赵晓娜)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