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这届论坛上的志愿者,有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07 00:43:06
来源:新华社

中非合作论坛|这届论坛上的志愿者,有故事!

字体: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刘雅萱、王楚天)“能感受到与非洲友人的共鸣”“对我来说是一次成长和历练”“我想向非洲朋友更好地展示中国青年形象”……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4日至6日举行,期间共有20所高校的7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在高科技互动体验区、综合服务展台、非遗文化体验区等志愿服务岗位上,他们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业技能,和非洲朋友间发生了不少美好的故事。

  沉浸式体验中收获共鸣和成长

  在峰会新闻中心,CAVE 8K超高清沉浸式互动体验区吸引了不少中外嘉宾和媒体朋友驻足体验。屏幕前,非洲朋友在志愿者热情地引导下,感受了北京的风貌和中非合作硕果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体验。

  “非洲朋友在体验过程中不断感叹科技的发展。在看见非洲的地标性建筑和中非合作项目时,会和我们志愿者异口同声地说出名字,那种感觉特别有共鸣。”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张译予自豪地说。

  志愿者在CAVE 8K超高清沉浸式互动体验区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雅萱 摄

  同样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邓诗雨,也是这个岗位的志愿者之一,“成长”是她这次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词。

  “有一次被来宾问及能否介绍‘津巴布韦新议会大厦’时,我表达了不太了解的歉意。”邓诗雨说,经过这次“尴尬”后,我赶紧查阅了相关背景,同时还了解了肯尼亚蒙内铁路、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等标志性项目,切实地感受到了中非友谊之深、合作成果之丰,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和成长。

  贴心服务让彼此感受温暖

  此次峰会期间,设有两处综合服务台,彬彬有礼的志愿者们为中外媒体朋友提供了咨询导览以及“失物招领”“物品借用”等后勤保障。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津铭是综合服务展台的志愿者之一,曾在埃及生活过半年,能用地道的当地语言跟外宾交流。“有几次为埃及嘉宾提供帮助时,顺畅的沟通让他们非常欣喜,我也仿佛遇到了来自远方的故友。”张津铭说。

  “通过查阅存档和备案的信息,我们平均每天帮助20多位来宾找到丢失的物品,感到很有成就感。”张津铭说。

  新闻中心设置的综合服务展台。新华社记者 刘雅萱 摄

  本届峰会期间的志愿者中,掌握两门以上语言的超过30%,志愿者熟练的语言服务给非洲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尼泊尔记者阿查里雅说:“综合服务台的志愿者们非常专业和友好,提供多语种服务,能高效地协助我解决问题,让我感到非常温馨。”

  体验区互动展现文化自信

  在峰会新闻中心的走廊上,并排设置有景泰蓝、哈氏风筝、彩塑京剧脸谱、花丝镶嵌等非遗文化体验区。不少非洲朋友“邂逅”中国传统文化,与志愿者共同制作中国非遗礼物,感受文化交流的魅力。

  清华大学的曾子青是非遗文化体验区的志愿者之一,曾在非洲做过人文交流的他,心中一直有一颗非洲的种子:“我想向非洲朋友更好地展示中国青年形象,也希望彼此增进了解,结下更深的友谊。”

  志愿者在风筝制作技艺展台和阿尔及利亚记者交流。新华社发

  “我帮助一位阿尔及利亚记者,亲手做了一只金鱼型的小风筝,他激动地在现场舞动,还说要把它作为礼物带给两岁的女儿。”曾子青说,风筝在中华文化中有吉祥的寓意,希望中非友谊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

  中非合作论坛对志愿者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要求很高,志愿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充分展现着首都青年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这届志愿者脸上洋溢的自信、运用的专业技能、表现的利他精神让此次志愿服务成果超出预期。”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如今已成为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队伍建设部副部长的刘依萌说:“这份文化自信也来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我们将延续这份薪火传承的力量,在新时代展示最美的中国青年形象。”

【纠错】 【责任编辑:张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