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今天我们的魅力相约玫琳凯成功女性系列访谈又与您见面了!今天走进演播室的这位魅力女性是《海外文摘》首席运营官张世宁。张总将要与网友畅谈《海外文摘》27年华丽蜕变的有关话题,欢迎您张总! [ 2011-08-11 14:32:13 ]
[张世宁]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 2011-08-11 14:32:28 ]
[主持人]那张总首先跟我们谈一谈您从什么时间进入传媒界开始做杂志的呢? [ 2011-08-11 14:32:37 ]
[张世宁]大概是从1999年年底开始到现在差不多12年的时间了。 [ 2011-08-11 14:32:46 ]
[主持人]也是从一个普通编辑做起? [ 2011-08-11 14:32:55 ]
[张世宁]不是,我是从市场和销售做起的。 [ 2011-08-11 14:33:03 ]
[主持人]那您能不能简要地跟我们说一说这12年都做了什么?能够做到现在这样的位子。 [ 2011-08-11 14:33:11 ]
[张世宁]也不是这12年都比较顺利。我从《三联生活周刊》离开后,在2002年开始做了一个哈佛商业评论的管理类杂志,这个杂志基本上算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高端管理经营杂志。在这个团队中当时我非常年轻,也得到了一个机会可以从它创刊到运营这么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我经历了整个这么一个阶段,在我那个年龄段时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这个期刊现在还有,但是并没有像刚开始那么轰动,因为那本杂志曾经被誉为管理圣经”似的杂志,但是后来发现国内读MBA、EMBA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年龄段越来越低的时候这个杂志在读者中还是有一定的下滑,但是对于整个高端读者的定位迩言我还是有很好的经验的。 [ 2011-08-11 14:35:37 ]
[主持人]那您从这个杂志出来后就来到了《海外文摘》吗? [ 2011-08-11 14:35:49 ]
[张世宁]不是,我在这十几年里大概工作了四个地方,前面两个经历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大概在2003年时,和香港明报集团合作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万华传媒公司,这个公司在第二年四月成功在香港上市,这个公司里面基本上经营的所有杂志全部是专业类杂志。包括汽车类的版权来自BBC包括明报自己的杂志,还有滚石的杂志等等专业类的杂志。再后来就是自己创业,自己创业时做了一个音乐类的杂志,后来直到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跟《海外文摘》杂志社开始讨论他们改版的问题,结果大家都觉得想法比较接近,很快就促成了这个合作。今年4月份开始筹划,到今年7月份创刊,大概是这样一个经历。 [ 2011-08-11 14:37:34 ]
[主持人]听了您的经历确实十多年来没有离开杂志,一直在这里摸爬滚打,积累了很多的经营能够做到这么一个老牌杂志的首席运营官确实很不容易。那您说了7月份的改版,先给我们展示一下吧,让我们看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十多年的《海外文摘》新的面孔是什么样的。 [ 2011-08-11 14:37:48 ]
[张世宁]因为大家可能熟悉的是封面是一个人头的那种,当时是1984年的时候。 [ 2011-08-11 14:38:05 ]
[主持人]而且《海外文摘》这四个字是毛笔字体。 [ 2011-08-11 14:38:20 ]
[张世宁]对,1984年时《海外文摘》在市场上出现的时候,当时有很多杂志和报刊曾经一度使《海外文摘》变成每一个城市家庭里都会订阅的东西,当时也是百万量的发行期刊。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久,包括大家信息接收的渠道越来越多,后来它的内容就变的不是那么新鲜,也有了被大家慢慢忘却的过程。从百万期刊掉到现在差不多掉了将近九成的发行量。 [ 2011-08-11 14:40:42 ]
[主持人]就是掉了很大的数量级。确实也真的面临着在网络时代不改版是不行的问题。 [ 2011-08-11 14:40:56 ]
[张世宁]是这样的。 [ 2011-08-11 14:41:06 ]
[主持人]那改版后我们从封面就可以看出来思路完全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当初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 2011-08-11 14:41:17 ]
[张世宁]当时做《海外文摘》改版的时候我们和社里领导包括我们的同事也是在很偶然的机会,就是我们有一个习惯会在中途买各种各样的书。包括我以前的工作经历除了三联的工作经历外剩下全部所有的都是和外刊打交道的,所以我们也很习惯去看出了什么很好的杂志。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中途邮寄都要三到四天,时间很长,我们公司订了很多外刊,我们就觉得准备的时间很长,而且很不齐全。我们就觉得如果真的是有需求的人岂不是很滞后,虽然付的是同样的金钱但是看到的是滞后的东西。《海外文摘》原来的宗旨就是把世界各个角落里面的东西让中国人得知,后来我们就发现事实上我们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所有的杂志基本上全部都是自己自采、自访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说得更多的是国内的事情,而国外的事情大家由于不是在当地,我们虽然是新闻行业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发展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没有那么大人力和物力到当地得到第一手信息。所以我当时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们能把所有国外的最新消息带到国内,然后用《海外文摘》的载体呈现给大家,这会是很好的事情。直接和社里的领导聊了一下之后领导也很支持。包括目前对知识产权的问题比较重视,我们就想通过比较正规的渠道得到这些很好的内容。 [ 2011-08-11 14:44:14 ]
[主持人]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们发现《海外文摘》的整体改版虽然从页面的角度来看变化比较大,大家可以看到颜色比较鲜艳,包括每页纸张版面的设计都很洋气,但是从内容来讲是秉承着《海外文摘》一贯的传统的是吧? [ 2011-08-11 14:44:44 ]
[张世宁]对,是这样的。 [ 2011-08-11 14:44:54 ]
[主持人]可以说是换了一个非常符合现在人群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的外皮,然后把更多的好的国外的内容引进国内是吧? [ 2011-08-11 14:45:13 ]
[张世宁]对。 [ 2011-08-11 14:45:22 ]
[主持人]那这次改版我们能不能还把过去,刚才我可能说少了,从创刊到现在已经接近30年了。那我们如何能把现在的读者群维护下来并且做到百万量的销售呢? [ 2011-08-11 14:45:30 ]
[张世宁]这是一个很好的预期,但是改版后的《海外文摘》的读者和84年的读者会很相似,但是和现在的读者会很有区别。因为我们从国外获得了很多的版权但是知道这个版权的人不太多,比如《外交世界》这本杂志在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包括世界评论上都是非常一流的杂志,但是在中国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很多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人他们全都知道。我们在创刊一两个月的时候有一位纽约时报在中国的记者打我们的电话,他在国贸看到我们的杂志就买了一本,他当时看到时很激动,他说没有想到中国会有这样一个杂志能够把国外最好的各种资源(一会儿我们可能会说到内容的分配)拿进来的杂志,而且还能做成一本融会贯通的杂志,他觉得非常惊喜,所以他就主动和我们谈,因为他自己在纽约生活了很多年。他就和我们谈希望《纽约时报》可以和我们合作,另外包括纽约时报里面还有很多特别的报道还有合订本,他主动找上门来找我们合作。包括在内容上我们选择的更多的东西其实是跟常规新闻杂志不是很一样,我们偏重的东西就是在经济、科技和环保。因为这一类问题说实话中国所有的杂志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去做各种各样新闻类和事件类的东西,但是在能源包括经济和环保这方面还有科技方面有一些东西并没有拿到太多一手的资料。其实我们无非是通过一个途径拿到这些资料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知道,尤其是在科技和环保方面,这可能以后将是我们杂志的主线。我们说新闻除非是特别重大的社会新闻包括战争之类,很多新闻其实还是围绕着经济,那经济现在换言之其实还是一个科技的体现,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从这种途径里面让大家获得更多的信息。 [ 2011-08-11 14:48:37 ]
[主持人]其实您刚才讲到的小例子里刚才这个读者和27年前社会上的人拿到这本杂志的心情是类似的。 [ 2011-08-11 14:48:51 ]
[张世宁]是这样的,1984年创刊的时候一直在说国外的风土人情,那时候出国的人其实都很少,我们认为当时的读者其实更多的是知识分子家庭,受过一定的教育,希望获得更多信息的人。今天我们看只不过年代变了,但是读者还是这些人。没有改版之前我们可能偏重非常有忠诚度的读者,可能我年轻的时候就在看,我从1984年开始看看了20年一直看到现在,但是他已经岁数大了,而且他也习惯于那种版式和那种东西了。如果变成这样的话我们相信可能会有更多的年轻读者会喜欢。 [ 2011-08-11 14:49:32 ]
[主持人]其实他们在20多年前也是年轻人。 [ 2011-08-11 14:49:42 ]
[张世宁]是的。 [ 2011-08-11 14:49:50 ]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了《海外文摘》和其他国内期刊杂志在内容上的区别您能不能具体谈谈?因为在报摊上买杂志大家看到的都是非常耳熟能详的杂志,我们可能会定期去买,但是现在突然有这样一本杂志摆在报摊上,怎么能够让大家去选,怎么能够把那些杂志和他们分庭抗礼呢? [ 2011-08-11 14:50:07 ]
[张世宁]市场是考验一切的标准,大家现在有很多知名的杂志被大家所熟悉,他们有很多很好的内容,有很好的渠道,也有非常忠实的读者。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长期要做的是希望可以填补一些空白,而不是和人家去分天下。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比如《三联》是在文化方面做得非常非常好;《看天下》是在资讯包括浅阅读等趣味性做得很好;《第一财经》在经济方面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很好。而我们和这些东西都不一样,所有的文章我们没有一篇是自己写的。 [ 2011-08-11 14:51:03 ]
[主持人]依然贯彻了“文摘”二字。 [ 2011-08-11 14:51:13 ]
[张世宁]对,文摘也分很多种,在美国大家很多都知道读者文摘,但是在美国它可能更多的是给家庭主妇看的,内容五彩缤纷。当时我们做的时候也和主编多次讨论怎么能把这个东西做得定位更加精准。到最后我们就想到其实文摘类杂志最忌讳的东西就是做得非常杂乱,内容什么都有、乱七八糟。但是我们希望在整个杂志里面让大家看到至少三分之一内容是非常统一的,比如我们的封面文章可以就一个话题做一个非常大的延伸。比如第一期做的粮食问题,粮食问题看起来可能说只是一个事件或者新闻甚至只是一个评论。但事实上它和我们的生活非常有关系。包括我们还在做的食品地缘论,可能每个人都不知道,我们都说猪肉涨价,猪肉涨价意味着什么?可能不是猪肉在涨,而是玉米在涨。这些东西都是你通过我的文章,我用了很多的资料,可能不是一本杂志里面的资料,而放在一起你就知道原来我们猪肉为什么在涨,原来有这么多的东西,可以获得很多的知识,这是我们的宗旨。另外和别的杂志的区别就是如果大家有机会在报摊上买到我们的杂志的话,你可以看到我们所有的图片都是和目前杂志不太一样的。首先我们是非常活泼的,另外我们应用了很多比较新的技术。像第一期的一些人体图片我们通通都是用3D模式在做的;包括现在马上上市的这一期文章中一些楼层的图片都是。 [ 2011-08-11 14:54:10 ]
[主持人]从图片可以看出我们的寓意确实很深,能够看出您和主编非常用心思选的图片和这个人。 [ 2011-08-11 14:54:24 ]
[张世宁]第二期也是,我们本身做的是雨林之战,就是很多人到柬埔寨等地伐木,其实对当地的影响非常之大,先不说对气候等等的影响,我们做的图片里是一些僧侣,僧侣很多人住在丛林深处的寺庙,但是现在因为伐木被人从寺庙里赶出来。 [ 2011-08-11 14:54:46 ]
[主持人]从内容看我们看到您到整个团队每一个人都是很用心的,给我们讲讲你们的团队。 [ 2011-08-11 14:54:55 ]
[张世宁]其实我愿意用更多的心思来介绍我们的团队。其实在我们过往的经验里面我们都会希望我们的团队是一个成功的团队,这个结果就是任何人出去单飞都不可能,只能大家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但是如果能在这个团队里很好的融合的话,大家做出来的东西就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我们先说一下我们的主编,主编以前完全没有做过杂志,完全没有任何杂志经验。他本身之前是学工科出身,后来在中国读的经济学,后来又在哥伦比亚读的金融学,然后在华尔街和投行有很好的工作经历,后来参与了一些证券公司的研究工作。 [ 2011-08-11 14:56:37 ]
[主持人]那应该去《第一财经》。 [ 2011-08-11 14:56:45 ]
[张世宁]但是这个人在经济上有很好的敏感度,在年轻时在德国和法国生活过很长时间,他对国外的媒体有很好的认知,他看书和杂志足够多,但是自己没有操刀做过杂志。我们编辑部的主力都是有杂志背景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做成新闻类杂志。 [ 2011-08-11 14:57:17 ]
[主持人]如果我固有的思维中没有参照的东西就可以发挥自己所有的能量做出新意。 [ 2011-08-11 14:57:33 ]
[张世宁]他们各自背景里的经历都是足够的,只不过没有做过新闻杂志。 [ 2011-08-11 14:57:44 ]
[主持人]那您这个带队人起了很好的作用,把大家往需要的路上引。 [ 2011-08-11 14:57:54 ]
[张世宁]这是大家一起讨论的结果,我们会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包括自己在团队里也会树立自己的工作方式,和传统意义上大家做杂志的路线不是很一样。比如我们现在做得最多的东西就是在图片选择上,我们认为传统新闻杂志会有很多的大幅照片、写实照片,这种东西会有,但问题是它在冲击力过后很难找到细节,但是我们现在所有的配图都是在细节上有了很多的体现。比如我们的配图里虽然只是一个配图,但是我们会加上一些红色的标识,加上以后就会觉得很有趣,而且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是28岁,所有人都很年轻。 [ 2011-08-11 14:58:25 ]
[主持人]确实能从杂志和我们团队的年龄看到非常有活力、非常有生命力。说到生命力的问题,在网络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除了和报摊上的同行竞争外如何和网络打仗呢? [ 2011-08-11 14:58:46 ]
[张世宁]我觉得事实上网络接下来会有一个很大的力量来阻挡平面媒体,这是肯定的,这也是大家都不用怀疑的事情,包括在国外也是如此。对于我们的新的同行来说,我们更多的要做的是有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并不是说我们的内容和模式有多好就能怎么样,而是长期通通存活下来的东西都有很好的商业模式。而对于商业模式的配搭我们一开始就会开官网,APP、微博我们也都开始做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误区。对于客户包括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我们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东西,现在无非就是Ipad和Iphone大面积的普及,包括安卓系统的普及,大家感觉好像用这个东西很习惯。但是我非常仔细地观察过周围的人,如果不是做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没有太多人会当电子杂志去看,我觉得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对于这个时间我们估计可能是两三年甚至我们也不太确定的,可能比我们再小的甚至90后他们会真的会抛弃掉纸,但是我不认为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真的能把纸扔掉,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事。 [ 2011-08-11 15:00:17 ]
[主持人]其实我从小特别喜欢鲁迅先生一篇文章,他曾经写到“特别喜欢拿到书摸着纸张、闻着墨香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感觉无论是报纸、书籍、杂志都会存在的,和网络看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即使手机会看报纸,我也会买报纸,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的,所以说这个东西只会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您说到刚才国外的某些例子,比如《读者文摘》的销量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它应该是不会消亡的,我觉得传统媒体还是有它固有的力量,包括有它固有的读者群。 [ 2011-08-11 15:00:31 ]
[张世宁]我相信过一段时间大家能看到真正的结果。我们下一期可能会做一个关于苹果的一个很大的专题,就是在讲事实上对于苹果电脑和手机在国外的应用和中国应用的对比。可能对今天这个问题会有另外一个答案。 [ 2011-08-11 15:00:51 ]
[主持人]我说您怎么有这么多的答案呢,原来您一直在做这个专题。 [ 2011-08-11 15:01:00 ]
[张世宁]其实我们一直在想,在中国苹果大家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它的功能我们究竟能应用多少?这和国外还是有区分的,所以我们希望做一个普及,让大家知道外国人是怎么用这个东西的。 [ 2011-08-11 15:01:34 ]
[主持人]那说了这么多,如果大家开始对《海外文摘》有兴趣了,想买到,那张总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的途径都是什么呢? [ 2011-08-11 15:01:47 ]
[张世宁]我们可以看到各大城市的邮局、报摊都可以买到,在常规的机场、高铁都可以买到,包括北京上海所有的便利店,你也可以到我们编辑部直接订阅,或者在我们的官网上进行订阅。 [ 2011-08-11 15:02:10 ]
[主持人]咱们一个月几期? [ 2011-08-11 15:02:32 ]
[张世宁]一个月两期。 [ 2011-08-11 15:02:41 ]
[主持人]还是分AB? [ 2011-08-11 15:02:49 ]
[张世宁]对。 [ 2011-08-11 15:02:57 ]
[主持人]定价怎么样? [ 2011-08-11 15:03:06 ]
[张世宁]16块钱。 [ 2011-08-11 15:03:15 ]
[主持人]这个价格怎么得出的呢?有没有参考同行呢? [ 2011-08-11 15:03:26 ]
[张世宁]当然。第一年我们的推广价会一直维持在12块,大概是75折的状态,我们定价在16块首先我们并不认为我们目标对折对于这个杂志的价钱会有多大的在意。但是也正如刚才说到的商业模式,我们认为15块钱以下的杂志是一个级别,15块钱以上的杂志是一个级别。包括对于广告商的定位我们更倾向于奢侈品或者是电子产品。 [ 2011-08-11 15:04:45 ]
[主持人]是,我们看到有手表。 [ 2011-08-11 15:04:54 ]
[张世宁]我问了身边很多朋友,包括创刊前我们做了相关的读者调查,我们认为平时有阅读外刊习惯的人会立刻接受这本杂志。因为不管怎么说你读母语和读英文还是不一样的感觉,另外接下来我们会有德国和法国杂志的版权。 [ 2011-08-11 15:05:11 ]
[主持人]我们能从《海外文摘》中能从他过去27年给我们的信息一样能够得到外面很多新鲜的信息,这是你从网络或者其他途径上很难获得的。 [ 2011-08-11 15:05:26 ]
[张世宁]马上可以从我们官网上获得,我们官网上每一期会拿出一篇文章出来进行互动,我们有了自己的编译,但是我们希望更多外文水平更好的朋友和我们分享进行翻译,翻译出来的结果没准比我们更精采。 [ 2011-08-11 15:05:47 ]
[主持人]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对张总的访问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也希望大家能够支持张总和她的这本《海外文摘》。谢谢大家,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再见。 [ 2011-08-11 15:0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