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中国新闻名专栏、新华视点采编部副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新华社国内部高级记者陈芳,她也是中国出色的调查研究型记者。很早以前,我们新华网就开设了新华社名记者专栏,很多网友在这里对你的作品有很多了解,现在这个专栏也很火,大家经常会去看。我在你的专栏感言当中特别看到,常常在想,一支笔有轻有重,做记者有易有难,在职业生涯中也在体会记者的称号,不是桂冠,而是担子。那么,记者这个职业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你当初是怎么选择上这个职业的? [ 2011-11-09 14:09:47 ] | ||
[陈芳]在我的眼中,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职业,为什么这么说?我记得美国已故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金牌主持克郎凯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是没有光亮的隧道。可以说在当今信息海量的时代,记者这个职业在这个社会中体现的社会价值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每天发生的新闻面前,我们的记者是无权回避的。在真相面前,公众也是有权知道的,这就是记者这个职业每天对你的一种挑战和有吸引力的地方。我想,对记者职业的要求就是你每天要抱着一种激情的态度去关注,但是你要用冷静的笔触去记录。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我理解记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公众信息的传播者或者说是重大事件的记录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更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也是时代进步的观察者,有时候甚至是社会的推动者。所以说记者这个职业的伟大也在于此。 [ 2011-11-09 14:10:55 ] | ||
[陈芳]谈到走入记者这个职业、这个行当,应该说上大学期间就比较爱好做新闻,应该说当时是一种小爱好,在校记者团做校报记者。 [ 2011-11-09 14:11:15 ] | ||
[主持人]你是学什么的? [ 2011-11-09 14:11:32 ] | ||
[陈芳]我是学法律的,辅修新闻。法律是讲用冷静思考问题,注重逻辑性,注重证据;而选择新闻让我有一种很激情、很饱满的状态。我觉得人生理智与情感、激情与感动之间,记者这个职业能给我一个很好的融合。 [ 2011-11-09 14:11:53 ] | ||
[主持人]感觉记者有两重性,一种是有激情的,这个职业需要他极具激情,同时又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和思辨。这两个特性在你身上体现得很淋漓尽致。 [ 2011-11-09 14:12:17 ] | ||
[陈芳]很多人会觉得记者是特别容易感动,理性的色彩似乎感觉淡一点,总感觉大家有饱满的热情,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对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可能仅有热情还是不够的,理智,包括知识储备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 [ 2011-11-09 14:12:47 ] | ||
[主持人]你是学法律,辅修新闻,但是你选择了新闻这个行当,有没有什么事情或者有没有什么人促成你这个决定? [ 2011-11-09 14:13:02 ] | ||
[陈芳]从事这个行当还是比较自然而然的,能够发挥自己学习法律的专长。但是另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法律思维用到新闻事件的调查中,这样能保证你调查的新闻事件的客观、准确,研判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 2011-11-09 14:13:23 ] | ||
[主持人]大家说陈芳的作品非常好,可读,而接地气。同时有一种声音说你做得这么成功,是因为你所在的新华社这个权威性所带来的,你怎么看? [ 2011-11-09 14:13:48 ] | ||
[陈芳]说到这一点,应该说不言而喻,我们站在国家通讯社这个平台上,你报道的传播力应该是比较大的,社会效果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我想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就是它的正面效应有多大,你承担的风险也是一样的,如果说你调查报道的事实有出入,你的人名没有核实准确,数字不准,都会给被采访单位或者被监督对象带来很多麻烦,你的这种负面影响有时候也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新闻采访要求的客观准确性也是比较挑剔的。 [ 2011-11-09 14:15:44 ] | ||
[陈芳]再有,作为国家通讯社,你要比一般的媒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可能你的大局意识要更强,知识储备相应来说也要更丰富,专业水准也要更精深,目光也应该更犀利,这也是对我们更多的要求和挑战。我经常在想,我们做这种舆论监督,它的社会反响非常大,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政治利益的问题,就是你到底仅仅是做一个尖锐的批评者,还是做大局意识、社会公平理念的传播者,我觉得应该说有一种多元化的差异。应该说我们要想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国家通讯社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应该有核心竞争力,我理解这种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说你的报道立意更高,思想的含金量更高。当然,大家也不能忽略,舆论监督也只是我们报道的一个方面,我们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难点,也更多是希望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建设性的眼光去推动某些问题的解决,去影响国家某些法律法规的改进和完善,在社会进步上发挥我们报道的推动优势。 [ 2011-11-09 14:16:30 ] | ||
[主持人]我们知道记者有他的成长轨迹,你其实选择了一个艰难的路,你是调查研究型记者,因为调查研究一方面是比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比较艰难的选择。 [ 2011-11-09 14:16:45 ] | ||
[陈芳]应该说非常有幸我在中国新闻名专栏——新华视点这个平台工作了11年,这个栏目主要聚焦的都是中央工作的重点、实际工作的难点和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我自己采写的一些有影响的报道,也基本上都是围绕社会公共利益与民生问题展开的,有些成为了难度标志性事件。说到技巧,我觉得应该说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要说它艰难是因为调查研究一般没有给你一个规定性的动作要做什么,而是在汪洋大海中自己去捕捉一些东西。同时对大家热议的热点和现象你从哪个角度去选择,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澄清一些社会公众的误解或者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完善,一般是靠知识储备和你的研判去完成的,这对专业积累要求是比较高的。同时,你要为受众提供一桌比较丰盛的新闻盛宴,你采的料和调味品全不全,直接影响了菜的好坏。所以做调查研究型报道对这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正因为它要求高我们才追求这样一条路,同时为大家呈现更多的新闻报道来推动实际工作的解决。 [ 2011-11-09 14:20:23 ] | ||
[主持人]你原来是做编辑工作,是什么契机让你做新华视点? [ 2011-11-09 14:20:34 ] | ||
[陈芳]我做编辑时对很多话题感兴趣,比如“三农”问题、土地问题、房地产问题等等,我后来感觉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腿去走路,自己去发现一些新闻事实,听来或者看到的东西总是筛选过的,我更愿意相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希望自己到一线中去捕捉这些东西。调查研究就是一条非常好的采访路径。后来我有幸到了新华视点做专栏记者,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老百姓关注的民生社会热点话题。我一直感兴趣的比如土地问题,我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应该说在这方面一直都是比较注重学习和调研。再一个,2001年写的关于土地流转的一组调查报道,应该说当时在全国反响还是比较大的,最后典型案例成为推动中国决策层出台18号文件的这么一个很重要的报道。当时我的感触就是说你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调研,我当时做了2个多月的调研,可能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什么土地流转听上去就有点陌生,土地流转的形式,比如反租、倒包、租赁、流转变股民等等,如果你仅仅是看书或者看报纸,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何物,也不知道承包制对老百姓究竟有什么影响,我觉得这种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实际调查,你才能看清楚当时中国的土地流转到底有没有出现问题,如果出现了,那么它的偏差有多大?既不能盲目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同时又要有效影响领导的一些决策,就是你提供的这些典型案例究竟反映了哪些当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我觉得这就是对调研是否成功的一个考验。后来我们写的《土地流转偏差有多大》、《尊重农民意愿、规范土地流转》等等,事实证明有效地影响了有关决策和文件的下发。 [ 2011-11-09 14:22:44 ] | ||
[主持人]一个新闻作品的背后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从刚才聊天的细节当中也看出来了,你扎实的调研工作,同时你特别在意你的采访对象。刚才说因为一些家庭原因,农民都不找我了,你是不是特别在意你曾经采访过的这些对象? [ 2011-11-09 14:22:59 ] | ||
[陈芳]我的感觉就是说我非常尊重他们,我始终对生活在基层或者是广大的农民和老百姓抱有一种感情,好象大家都是朋友,永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有就是我愿意倾听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然,我的个人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记者也不是包打天下的,我们在做调查中会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时候也会跟来反映情况的读者或者受众,告诉他们报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每个向你反映的情况人都付诸采访实践,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愿意投入精力和激情把这种现象呈现出来,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或者推动这方面的实际工作。 [ 2011-11-09 14:23:16 ] | ||
[陈芳]总体感觉,当下可能很多人觉得社会有些浮躁,很容易让人动摇,说调查研究是很辛苦的,而且你走到哪里也不是有鲜花和掌声迎接你,因为你始终有一双质疑的眼睛和等待研判的结论,但是我想作为一名有着一定品性的记者,你就要不断修炼自己,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公正、冷静和纯粹的心,就是我们既不能听到某些情况拍案而起,因为这个事实还没有还原。另一方面,你要耐得住艰苦和寂寞,不管有多苦你都要奔到一线去,用事实和真相告诉公众,这样报道才能立得住、站得高、看得远。 [ 2011-11-09 14:25:03 ] | ||
[主持人]现在社会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浮躁。你在你的感言当中确实说到,你们的报道当中,被帮助的一方大多数是弱势群体,得罪的一方往往都是利益部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怎么摆平自己的心态? [ 2011-11-09 14:25:23 ] | ||
[陈芳]我觉得凡是走到舆论监督和调查研究这条路的记者编辑,应该说都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你走到哪里不会给你准备现成的材料,要么当事方就会躲起来,要么就会拦住你,设置障碍。但越是艰难的报道就越要有确凿的证据,只有你的较真,证据才能被你剥离出来。做批评性报道,记者一定要慎之又慎,而不是打着批评之旗,从某种程度上不但没有推动社会进步,反而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工作进程。 [ 2011-11-09 14:27:40 ] | ||
[主持人]有网友问,搞这么多重磅炸弹式的报道,有没有遇到威胁、恐吓或者想过要放弃? [ 2011-11-09 14:27:50 ] | ||
[陈芳]前两天我看到新华网民给我一个留言,我非常感动,我很感谢网民的支持和鼓励。应该说很多报道不是我个人做的,大家看中的更是“新华社记者”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网民的鼓励和鞭策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一种力量。我曾经和同事几年前做过关于一个村的村民选举报道,就是讲述那个村7年冤屈没有解决的一个调查,问题就出在有关部门用一种认认真真的形式主义来对付领导同志的批示和群众的冤屈,这个报道影响非常大,当时全省是以这个事件作为警示教育进行反思,省里有关负责人还到新华社感谢记者客观负责任的报道,村民的冤屈也得到了一定的伸张和处理。按道理事情到这里应该很快画上圆满的句号,但是出乎意料,被监督方通过各种关系,花钱组织策划有关活动,甚至威胁都有,可以说在那个阶段牵扯到很多精力。 [ 2011-11-09 14:29:58 ] | ||
[主持人]严重到什么程度? [ 2011-11-09 14:30:13 ] | ||
[陈芳]晚上睡不着觉,组织上要经常考虑你的安全性。我想任何人碰到这种事情,大家都会有一种恐惧心理,因为你会担心你的家庭,会影响你的工作进程。但是我们只要是树立的是浩然正气,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大多数公众的正当利益,我想这样的行为是阻碍不了我们的工作进程的。而且我们的新闻调查每前进一步,新闻事实的真相就会向公众多呈现一步,应该说恐惧的是被监督方,所以我经常用公众或者网民的鼓励来鞭策自己。 [ 2011-11-09 14:31:11 ] | ||
[陈芳]社会要进步,我们的社会需要完善,他就需要记者,像医生一样,你要拿着你的手术刀给你的病人看病,他的病症病灶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扎得准,一针下去,病人就会有一种解脱或者痊愈的感觉,我觉得我们记者就是担当这样一种角色,我们没有在个别事件上因为这个而退缩。 [ 2011-11-09 14:31:25 ] | ||
[主持人]现在记者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记者应该怎么看待自己的影响力?应该在报道中怎么用好自己的影响力? [ 2011-11-09 14:34:27 ] | ||
[陈芳]应该说不是记者的影响力,而是报道的影响力。你的作品的立意决定了你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你的立意高,它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就会大,如果你的立意是处于一己或者一群之私,为某个利益集团做的报道,那得不到公众的认可,甚至混淆和误导这个社会。我们从事热点深度报道的记者,不仅仅应该像战士一样,也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你像战士一样进入战场,立即进入一种状态;同时像科研人员一样要严谨细致,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这样写出的报道含金量才高,才有正向的导向性效应。 [ 2011-11-09 14:34:55 ] | ||
[主持人]这么多的报道中,让你最难忘的是哪一篇? [ 2011-11-09 14:35:08 ] | ||
[陈芳]最难忘的就是“江苏铁本事件”的采访。现在对宏观调控这个词都知道了,但是在当时宏观调控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怎么理解看待,对很多人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当时是江苏常州有个企业在长江边建钢厂。凭着多年跑土地问题的经验,感觉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却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一是选在长江边占地规模大,有可能报批手续存在问题;二是易污染环境;三是建钢厂中央叫停而地方大干快上,这极有可能是当前投资领域过热盲动行为的缩影。所以我们就前往当地调研。后来铁本大案经过我们艰难的摸索浮出水面。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记者仅仅是限于土地占地数目,比如是6000亩,四分之三是耕地,无非就是占地大案的调查,还是不够全面。后来接下来我们又在铁本项目的审批,包括环保评审、银行贷款等几个关键环节又做了深挖,几大违规就体现了一些地方不科学发展、冲动上项目的缩影,应该说在当时有很多的普遍性,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后来总理批示,我们这组报道也受到总理办公室的高度评价,2004年国家又进行了有关土地、银行贷款、金融等等几大方面的一系列宏观调控,可以说当时是年度非常有影响的舆论监督报道,也是年度的标志性事件。现在大家看到很多地方都在讲科学发展,我想这个报道在当时还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2011-11-09 14:41:35 ] | ||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我们看到一个好的新闻作品能够起到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个好的新闻作品背后要付出的东西,那你们当时去那儿,时间以及花费的精力能不能跟我们简单说说。 [ 2011-11-09 14:41:59 ] | ||
[陈芳]时间不是很长,大概也就是三天,我想对我们做这种舆论监督或者调查报道,对记者的要求还是,叫短平快、稳准狠,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最关键的事实,同时抓住事件的要害,同时用很高的眼光审视这个事件在当下是什么样的状态。当时我们应该说几天采写了一组报道,同时播发了一系列的图片,从多方面披露了它的要害。 [ 2011-11-09 14:42:26 ] | ||
[主持人]很多网友很关心你得了四次中国新闻奖,记者的投入和产出你是怎么看待的? [ 2011-11-09 14:42:37 ] | ||
[陈芳]不言而喻,你投入得多,相应来说产出的含金量会高一些,当然也不能完全量化。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个有心人、敢吃苦的人,吃苦就是耐得住寂寞。调查研究非常要求你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积累,一发现热点话题,你要介入,马上你的知识储备就被调动起来,初步判断这个事件的恶劣程度,或者说你要做这个调查能不能介入,一旦介入新闻价值有多大。同时你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站在什么样的利益和高度上去看它,这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比如你站在中间平台或者站在金字塔尖去看,社会效果是不一样的,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是站在更高的了望台上去审视你所调查的新闻事件。 [ 2011-11-09 14:43:00 ] | ||
[主持人]从事11年的新华视点报道,你有没有统计过你报道的篇目有多少? [ 2011-11-09 14:43:26 ] | ||
[陈芳]篇目不太记得了。最重要的是这么多年的新闻实践,一个是让你更关爱这个社会,体味百态人生。同时意识到你肩上的责任和记者坚守的重要性,因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实际上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努力,只有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双关爱的眼睛,我想这个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可以说我更关注“三农”和土地问题的调查,我觉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研究中国的经济社会热点现象,你必须对农民充满感情,再一个对中国的农村政策、中央的文件要理解得透、吃得准,这样看问题才能更客观、更全面。有土地调查专业的积累,才能看当下的问题,比如新建高尔夫场、大学城的征地问题等等,都是有关联作用的,我还是比较偏爱这个领域的调查。 [ 2011-11-09 14:44:16 ] | ||
[主持人]还有一个网友很关心的问题,在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来讲,他们都有各自的困惑,在你的这些新闻报道当中,你的日常工作当中,你的困惑是什么? [ 2011-11-09 14:44:33 ] | ||
[陈芳]我的困惑,当下做新闻监督确实是有一定难度,有的时候大家觉得观念上,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或者被监督单位,习惯上有一种躲避、阻碍或者是拖延的态度,不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事实上我们记者更希望了解真相,而不是上来就责备谁谁谁。大家是试图通过某个事件或者某种现象来破解这种问题。另外,大家也经常听总理讲,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这种角度来说应该是欢迎新闻监督的。只有不断去探讨这些问题,社会才能进步,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完善。我们新闻监督不能为了卖点而炒作新闻。还有就是我们的记者不能为了某些特殊利益而失语,公众有权知道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你的职业素养和操守,必须要有你的话语权,要发出自己客观准确的声音。可能在这方面,有时候大家面临这种浮躁,觉得不如传播简单信息,可能觉得更轻松。另外调查难度大又有考验、又得罪人。但是我想收获是自己的,你长期坚持下来,你为这个社会做了很多很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是用其它不能来衡量的。 [ 2011-11-09 14:45:09 ] | ||
[主持人]你刚才说收获是自己的,那你11年做新华视点,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 [ 2011-11-09 14:45:23 ] | ||
[陈芳]知识储备不断丰富。另外和采访对象,包括被监督方,都成为很好的朋友,就是你的报道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去做的,而是为推动工作而做的,他也会和你交朋友,同时也希望大家共同去推动工作,有时候会成为很知心的朋友,我觉得这是一种收获。再有,你的报道影响到某些法律法规的完善或者某些工作的推动,我觉得这个更是用所有东西无法衡量的。说到底就是得到公众和老百姓的认可,应该说是对我们记者最高的奖赏。 [ 2011-11-09 14:45:42 ] | ||
[主持人]现在有些媒体,个别人打着监督的名义在地方上写调查报告要钱,对这类现象你是怎么看的? [ 2011-11-09 14:46:16 ] | ||
[陈芳]作为一个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是不能变的,那就是要客观公正地去报道,不能出于一己或者一群之私。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你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寻,这个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 2011-11-09 14:47:03 ] | ||
[主持人]一些新闻工作者也这样评价自己的职业,就是采访难、经常出差、心理压力很大,甚至有一些很经典的段子。所以大家都很关心,作为新闻工作者,而且作为女性的新闻工作者,在面对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时,您是怎么做的? [ 2011-11-09 14:47:30 ] | ||
[陈芳]我想家庭和事业就像鱼和熊掌一样,这二者到底能不能兼得,也是女性工作者经常探讨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态度吧,咱们身边也有很多很优秀的女性,要么为了家庭放弃了事业,有的时候会因为事业而影响家庭。这两者之间到底怎么平衡,我觉得也是驾驭这两者的考量。除了你对事业的追求以外还有自己的拿捏和把握,还有就是你的爱人和家庭怎么支持和理解你,事业和家庭也像人生的两个轮子,鸟之两翼,如果你平衡得好,路走得就会更顺,就会更有动力投入到工作中,工作状态好也会更加倍地回报生活,我想这两方面应该是一种良性循环。当然,这方面如果家庭欠帐太多,我们也应该放下手中的笔,多回报一些家庭。 [ 2011-11-09 14:49:39 ] | ||
[主持人]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时候? [ 2011-11-09 14:49:49 ] | ||
[陈芳]我觉得家庭还比较理解,但是冲突肯定是难免的。比如孩子很小需要你更多的关爱,但是这边任务又非常急,你又必须出差,这里面就有一个平衡,当然还要把自己的身体养得棒棒的,否则都没法胜任工作。家庭处理好了,事业有动力,我觉得女性魅力也会绽放得更加完整。 [ 2011-11-09 14:50:39 ] | ||
[主持人]我们这个系列访谈冠名就是成功女性,那在你眼中,一个女性的成功,你有没有标准? [ 2011-11-09 14:50:52 ] | ||
[陈芳]我觉得有很成功的女性,但我们仍然是在追求的路上。 [ 2011-11-09 14:51:08 ] | ||
[主持人]你认为什么才算成功? [ 2011-11-09 14:51:18 ] | ||
[陈芳]我觉得术业有专攻,如果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一定成就或者推动社会进步,我把这种成功更愿意用社会认可和社会进步来衡量,如果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或者是丰厚,我觉得是浅层次的成功。我更希望得到比如乔布斯那样的成功,我觉得那是对某一领域变革式的,是更大意义的成功,而我们都是在追求的路上。 [ 2011-11-09 14:51:41 ] | ||
[主持人]我们知道新闻专业在各大院校还是非常热的专业,在访谈最后能不能对新闻爱好者说点什么? [ 2011-11-09 14:52:20 ] | ||
[陈芳]没有进入新闻圈的人,大家都充满了好奇和羡慕,总感觉记者是生活在很光鲜、亮丽的场合或者高端场所,但是记者是很危险的职业,比如发生险情、灾难,冲在第一线的也是我们的记者。如果有志于踏入这个领域的年轻朋友们,我们很欢迎你们的加入;没有进入的,也希望对记者这个职业多一些理解,对我们报道所付出的东西,大家多一份建设性的建言。同时我们也呼吁,记者这个行当的从业人员能够强化自己的职业操守,能够不断地把记者这个品牌擦得更亮,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努力。 [ 2011-11-09 14:53:18 ] | ||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芳,也非常感谢网友的关注。下期节目再见。 [ 2011-11-09 14:53:4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