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先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首都互联网协会的新闻传播学者闵大洪,长期致力于新闻传播学工作和互联网传播研究。他发现,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的交流历程与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历程高度契合,“新媒体”不仅是研讨会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而且已成为四地新闻实务界和学术界交流的重要领域。
新媒体是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重要研讨内容
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正值互联网在全球兴起之际。海峡两岸及港澳四地在此期间先后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开始迈入网络时代。各届研讨会的主题和子题的设定也充分显示了这一脉络。
如第一届研讨会(1993年)、第二届研讨会(1994年)、第三届研讨会(1996年)的子题分别是“电脑在中文传媒的应用与发展”“通讯科技的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影响”“新科技对电子和印刷媒体的影响”。到了第五届研讨会(1999年)时,在研讨题目中首次出现“如何因应网络新闻的冲击与挑战”。而到了第六届研讨会(2000年)时,更确立研讨主题为“网络时代对新闻传播的冲击”,研讨的题目不仅包括“传播媒体应如何因应网络时代的来临”,还关注到“网络新闻的问题与自律”等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新情况。
1999年9月,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的与会人员合影。这次研讨会的议题包括“如何因应网络新闻的冲击与挑战”。
在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中,第七届(2001年)、第八届(2004年)、第十届(2007年)在“新世纪传媒的创新与发展”等相关主题下,与会者深入探讨了“新科技与媒体的融合”“传媒如何结合新科技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创新”“e时代新闻伦理与专业的维护”“两岸四地华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之回顾与前瞻”等热门话题。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新媒体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给原有传播格局和媒体市场的变化带来更大的冲击,因此2011年举办的第十二届研讨会,在“传媒面对新科技的挑战与机遇”的主题下,不仅探讨了“媒体在新形势下的定位与经营”“新闻从业人员在新科技快速发展下保持新闻职业操守”等问题,还探讨了“如何利用社交网站与受众构建交互融合的媒体新业态”。2013年举办的第十三届研讨会更确定主题为“多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策略”,并重点研讨三个议题:“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与数字化发展”“微博客时代媒体人的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和“新媒介对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回顾,可以看到探讨新科技、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探讨传统媒体对新挑战的因应与自身的战略转型,在20年来举办的研讨会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研讨会作为四地新闻界高层人士间沟通、交流的平台,研讨主题与议题的确定,反映了四地业界和学界对重大问题的共同关切,而历届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都对四地新闻业发展的推动具有普遍的启发和前瞻意义。
新媒体成为四地新闻业界和学界交流合作重要领域
与研讨会举办相并行的,是新闻实务界和学术界广泛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交流合作。2011年9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大陆重点新闻网站中国台湾网作为发起者和组织者,从2009年至2012年连续举办了两岸互联网发展论坛,以及两岸互动数字内容设计大赛等富有新意的活动。这标志着两岸在互联网领域的交流合作已经在向纵深务实的方向发展。
2001年12月,时任澳门特首何厚铧(右三)与四地代表团团长共同为第七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开幕式剪彩。
与四地新闻实务界热络交往的同时,是不断升温的新闻传播学术界的交往。近年来,不论是在大陆举办的,还是在港澳台举办的研讨会及论坛,新媒体成为四地学者聚首论及的最重要话题之一。各自的学术刊物也成为四地学者发表相关成果的平台,并在四地同时产生影响。各自的新闻传播院系邀请其他三地的学者前往访问或讲学,并招收学生前往就读。
今天,新媒体的地位快速提升,作用和影响日益突显,相信四地新闻界对其良性发展自然有所共同的期待,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者,见证了近20年来四地新闻实务界和学术界在新媒体领域交流的历程,自然对未来的发展也充满期待——归结为两句话:期待四地新媒体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任有大担当;期待四地在新媒体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闵大洪)
本文选编自《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20年纪念文集》(2013年10月),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