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红岩精神 践行“四向四做”
——2017年全国新闻界夜班编辑重庆行采访交流活动回眸
编辑记者们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新华日报》战斗史。记者 李国生 文/摄
5月20日至26日,以“庆祝记协成立80周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为主题的2017年全国新闻界夜班编辑重庆行采访交流活动举办。一周时间里,包括本报在内的来自中央和地方66家媒体的夜班编辑和记者,在重庆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学习革命传统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在此次重庆行活动的开班仪式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龙伟的一番生动讲述,让大家重温了中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历史,也让大家对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的生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随后的几天,大家瞻仰了多个“青记”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巍巍歌乐山,铮铮英烈魂。5月23日,编辑记者们来到曾经黑暗无边的渣滓洞集中营和白公馆监狱。听着讲解员的深情叙述,看着一张张照片和一件件刑具,在场的编辑记者神情凝重。这里,囚禁过多名创办《挺进报》等革命报纸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多数都牺牲在了刽子手的枪下。
《陕西日报》编辑吉琼西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了、听了这些烈士的故事,深切感受到如今的和平和发展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一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努力做一名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总编室副主任唐牛说:“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时候,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加铭记新闻界先辈的初心,不断从先辈们的光辉事迹中汲取精神和力量,服务于我们的本职工作。”
感受山城巨变
努力采写出“冒热气”的新闻
“当我们——全国新闻界66名编辑记者在蒙蒙细雨中,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真武宫村时,不禁沉醉于眼前的美丽:村民们春风满面,村里村外整洁如画,道路两旁繁花似锦,农田园林果实累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这是《中国边防警察报》5月27日的报道《美丽乡村 善美乐居》中的一段话。该文作者、《中国边防警察报》总编辑王超杰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靠每一天、每一次的工作扎扎实实地积累起来,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感染人。
《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吕莉接受采访时说:“这次重庆行活动,是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这些夜班编辑多接了地气。”
重庆市即将迎来直辖20周年纪念日,20年来,重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迅猛。一周的时间里,编辑记者们感受着、触摸着、聆听着重庆的发展变化,一篇篇来自基层的报道火热出炉。参加活动的编辑记者们认为,这次重庆行实际上也是一次“走转改”活动,大家走出办公室,走到基层一线,让双手摸摸炕头、双脚沾沾泥土,增强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交流研讨业务
用创新拥抱媒体融合大机遇
活动期间,来自天南地北、不同媒体的编辑、记者抓住一切机会交流业务、探讨工作。
“我是一名电台从业者,现在,电台的效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这次和同行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媒体经营的话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编辑、播音员刘佳说,“在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同行们对于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情和热爱。”
5月25日,编辑记者们走进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考察学习了《重庆日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华龙直播的“中央厨房”。《洛阳日报》要闻部编辑郭立翔参观完重报集团后说,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改革发展的重报集团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创新引领,才能先人一步;唯有“量体裁衣”,才能“历久弥强”。
《中国石油报》编辑中心编辑谭路萍告诉记者,她对重报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的突出成果和经验感触颇深。她认为,面对转型升级,老编辑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把关人”。(李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