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周俊正在洪涝灾害一线采访。湖南日报社 供图
认识《湖南日报》记者周俊,源于关注今年湖南暴雨洪涝灾害的报道,而之所以周俊给《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则在于他作为一名新记者,在入职不足4个月的时间便参与如此重大的报道,并采写了一批有质量、有感情的稿件,让人记忆深刻。
主动请缨奔赴一线
“我以前是公务员,在县里面的宣传部工作了7年,后来因为喜欢新闻,就放弃了公务员身份,考入了湖南日报社,今年3月1号才正式进入报社工作。”采访刚开始,周俊便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经历。
在周俊看来,记者的使命就是准确客观地记录和反映时代主题,展现社会正能量。虽然入职《湖南日报》才几个月,但他说,身边许多老记者的敬业、责任与担当精神,让他受益匪浅。
6月下旬,湖南进入汛期,大雨持续侵袭娄底,河水水位直逼10年来最高值,山洪、塌方等地质灾害也接踵而至、许多群众有序转移,从水文和防汛部门的数据来看,还有更艰巨的战斗等待着他们。
“我随即请命奔赴一线,因为这是记者的使命。”周俊说道,“那段时间,我先后来到汛情严重的涟源冷水江和新化等地采访。应急救援,坐上冲锋舟穿梭于洪水风浪;城市内涝,蹚进浑浊积水记录现场;洪峰来临,登上大堤与抢险人员肩并肩战斗。我庆幸,能在一线见证和记录娄底的这场‘斗水之战’,从中也见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场景,感受到了上下同欲的真正力量。”
庆幸见证一个个感人瞬间
7月2日上午,当听说冷水江市禾青镇炉竹、黄杨两村被洪水围困成为孤岛,正在转移群众时,周俊紧急驱车赶到现场,跳上一艘民兵救援船。“那时,村庄已变成一片汪洋,洪水流速很快、杂物很多,船在颠簸中艰难前行,给人一种随时都会翻船的错觉。驾船的民兵表情严肃,大家也都紧张地握紧坐稳,不敢乱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能够在言语中感受到周俊的紧张。
“人在船上,船在摇摆,对于拍照来说是个难题。我只能谨慎的小范围移动,或蹲、或扎马步、或将身体伸出船外,这才拍摄了几组照片。”周俊说,当时船上民兵很感慨,“不愧是党报记者,没见过这么胆大的!”
这次采访,我前前后后辗转于娄底受灾最严重的涟源、冷水江、新化,马不停蹄、连续战斗。其实,防汛的采访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降雨的增大、水位的上涨、山村的围困、洪峰的来临,洪水灾害如猛兽肆虐,整个过程让人对大自然心生敬畏,但更多的是对防汛人员不怕牺牲、艰苦奋战的感动和震撼。
在涟源,桥头河、七星街等地被大水围困,涟源市领导在齐腰的水中浸泡了好几个小时,救出了受困群众,一些乡镇负责人、干部身先士卒,毫不犹豫地冲进最危险的地方;在冷水江,民兵队员和冬泳队员、民警,或驾驶冲锋舟、或游进湍急的洪流中,不顾个人安危,抢救遇险群众;在新化防洪堤上,几千名防汛人员昼夜防守,许多人累倒在大堤上,最终安全度汛。
“我庆幸在山体滚石、桥梁关闭的情况下,斗胆独自驾车通过险地到达采访现场;我庆幸能跳上颠簸的冲锋舟,驰骋洪水之中,见证一个个感人的瞬间;我庆幸在所有非防汛人员撤离后,依然坚守大堤,与罕见洪峰面对面,记录这场保卫家园的必胜之战。”周俊感慨道。
不能在关键时刻缺位
7月2日17时左右,有消息称,新化已超警戒水位近5米,洪水距堤面不到1米,晚上将有近10年来罕见洪峰过境,新化防洪进入决战。那时的周俊又马不停蹄从冷水江前往更危险的新化大堤,并报告湖南日报社娄底记者站请求开展图文直播。
记者了解到,一路上,新化宣传部的同志劝他别去:“兄弟,今晚不要来,真的危险!”湖南日报社娄底记者站站长段云行也在电话中反复叮嘱他:“要确保绝对安全,不行就撤!”但,冒险跨过3座水面接近桥面的桥梁,周俊还是在当晚19时左右赶到新化防汛指挥部,第一时间登上防洪大堤。也就是半小时后,新化发布紧急撤离令,那时,周俊抢在所有媒体前第一个发布紧急撤离和群众转移的新闻。
20时30分,水位已上涨至超警戒水位5.17米,洪水就在身边,伸手可及。“当地干部说:‘看这势头,洪峰不知多高,你不是防汛人员,就不要在堤上了。’我谢绝了好意,穿着救生衣,进入警戒区域,采访了解一群正在加高堤防的退伍老兵。”周俊说道,“凌晨1时左右,大堤上警报声响起,气氛愈发紧张起来。水位再一次上涨,洪峰即将到来,所有非抢险人员正快速撤离。但我不能撤,怎能在关键的时候缺位。通过与现场指挥员沟通,他最终同意我留下来:‘真是不要命,照顾好自己,见势不妙就往高楼上跑。’随即,我与一群武警战士站上了刚加高的子堤,与洪水面对面。”
电话那端,周俊讲起不久前的这次难忘采访经历时历历在目。他说,洪峰到来,四面漆黑,当时只有到处闪烁的手电筒和哗哗地流水声,巡逻人员来回穿梭密集测报水位情况,备战人员,把沙土包放到身旁,时刻准备扑救紧急情况。由于准备充分,洪峰如同一只困兽,在上涨至超警戒水位5.35米后悻悻离去。
为成为党报一员而自豪
洪峰过境,新化安全无恙,大家松了一口气。从傍晚登上防洪堤,一直到凌晨4点洪峰过境,周俊在不知不觉中已在大堤上坚守采访了8个多小时。“你们是现场媒体中最先到达大堤,最后一个撤离的。”面对大家的夸奖,自豪之情在周俊心中油然而生,而这就是我们党报记者的缩影。
从一线回来,顾不上疲惫,他又抓紧时间采写一系列防汛新闻,白天采访,晚上写稿,边采访边写稿,连续作战,早已是周俊等新闻人工作的常态。
“我是一名新记者,刚从事记者行业不久,这样的重点报道还是第一次经历。其实也没有更多想法,很简单。作为新闻工作者,职责就是记录时代前进中的点滴,传播社会发展的正能量。罕见洪灾面前,恰好我在、我经历、我感受,故而我全力以赴。”谈及参与这次报道的感受时周俊说道,最危险的地方,恰好是最需要记者的地方,我们必须跟大家在一起,掌握最新消息、了解最鲜活素材,通过新闻发布,给群众报平安传捷报,让他们能服从安排、坚定信念,得到心灵的抚慰;给一线战士鼓士气树信心,让他们能更有干劲、严密防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我想作为党报记者,越是艰难越要向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第一时间采写和发布现场信息,鼓舞士气、传递信心、让群众安心。”周俊补充道。
结束采访时,周俊告诉记者,“回头想想,直到现在我依然心有余悸,洪水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冲锋舟很单薄很轻动力有限、颠簸得厉害;大堤上水位一次次刷新纪录,跳跃着上涨,稍有差池很有可能会遭遇危险。但军民干群的严密防守和防汛指挥部精密的安排,让我信心十足,我始终认为,这场战斗我们必胜。”(李雪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