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的眼睛,观察着世界,洞悉着真相;有人说记者是党的喉舌,宣扬着信念,伸张着正义。一年中365天,记者不避酷暑,不畏严寒,执着地奋斗在新闻一线,秉笔直书,仗义执言,完美地诠释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信条。他们在书写平凡人,说不凡事,记录时代变迁的故事,传播春回大地的温暖。
《西藏日报》记者赵书彬(右)与拉郊乡党委书记古桑旦增在一起。西藏日报社 供图
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拉郊乡,意为“大山深处”。5月25日,我和《西藏日报》副总编辑赵永琦以及米玛、李文健等一路翻越岗巴拉山、羊卓雍错、普姆雍错至洛扎县城,再沿崎岖的山路驶进拉郊峡谷,又因修路受阻,步行、换乘才来到了素有“世外桃源”“白玉秘境”之称的拉郊乡。这一路下来将近用了9个小时。
一句承诺就是不懈坚守
说拉郊为“桃源”,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林木苍翠;说拉郊为“世外”,是因为这里曾经“与世隔绝”好多年。而我们此行的采访对象拉郊乡党委书记古桑旦增已在这里工作了28年。
初见古桑旦增,身体粗健,脸庞黢黑,憨厚的笑容能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986年年底,在拉郊当赤脚医生的古桑旦增第一次走出了拉郊,到洛扎县城进行学习培训。1989年学习结束,面临毕业分配工作的古桑旦增萌生了留在外面工作的想法。但一次谈话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你是拉郊的热血男儿,今生注定属于拉郊,那里的情况只有你最了解,拉郊的人民也需要你,带领乡亲守边固土也只有你能胜任,你还是回到拉郊工作吧,以后就别想离开拉郊了!”时任县委书记扎西达杰对古桑旦增的安排早有打算。
临危受命,学成返乡,古桑旦增坚定了扎根拉郊的决心,这一待,就是28年。一句承诺就是他一生的不懈坚守,一件事情就是他人生的全部意义。当个人生活与守土固边连在一起,一个人再平凡也体现出国家的神圣,再渺小也彰显民族的伟大。他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让人热泪盈眶。
“我有时也想走,但我不能丢下乡亲们不管。”28年来,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调出的古桑旦增每次都婉言谢绝。回拉郊守土富民的初心支撑了古桑旦增一辈子,群众期盼又信任的眼神鞭策着古桑旦增继续前进。
由于交通阻隔,从拉郊乡政府所在地到边境前沿白玉地区要翻越两座大山,大雪封山一封就是七八个月。高山牧场的条件实在艰苦,可是一年四季都要待在那里,谁去古桑旦增都有些不落忍。对去放牧点的人选,古桑旦增最后找到自己的亲属生活在杰罗布守边固土。
感知远方的家园并不遥远
话别古桑旦增,《西藏日报》记者一行踏上了去杰罗布的路途。蜿蜒崎岖的山路,一侧峭壁悬挂,一侧峡谷深渊。
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山外人少有到及,这些美丽的地方往往有“隐蔽之地”的说法,如墨脱的白玛岗、洛扎的白玉地区等。其实,世人眼中的桃源秘境也是交通孤岛,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逐步打开神秘的面纱。
翻过4800米的冷穆拉山,吉格弄河谷呈现眼前。前路塌方,无法乘车前行。我们于乱石中攀走,一不小心松动的石块就会滚落谷底发出空旷的回响,于心底悸动。李文健大约在3年前曾骑马来过此地,那时,他不小心坠马差点滚下山谷。
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和徒步,杰罗布村就要到了!一大片高山牧场上,绿草如茵;一栋栋住房分布其间,天蓝色的屋顶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里就是杰罗布村,就是杰罗布牧场:海拔4331米,住户8家,人口16人。
76岁的索朗群培热情地把大家迎进屋内:牧民淳朴的笑脸暖心,土灶正旺的炉火暖身,香甜的牛奶暖胃,徒步耗去的力气、湿冷的山风带走的热量一下全部回来了,房屋虽小,顿时充满家的味道。通往家门口的路即将修通,世人眼中的桃源秘境也将不再是交通孤岛。
“各种惠民政策鼓起了我们的腰包,是党让我们富裕起来了,我们就要为国家守好边疆。”索朗群培在杰罗布生活了一辈子。党让我致富,我为国守边,牧民的家在哪里,国家就在哪里,远方的家园其实也不遥远。
离开杰罗布,在4000多米的高山上爬山回程更加艰辛,可谓是一步一喘、三步一停、五步一歇。脚下的吉格弄河奔流不息,记者心中也装满感慨。山脊上祖辈们修筑的骡马道,千百年来不知承载着多少历史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沿着父辈们走过的路,古桑旦增和杰罗布的牧民们却迈出不一样的步伐,当幸福生活与守土固边连在一起,他们这一辈人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与国家紧紧连在一起。当他们的故事沉淀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生活虽平凡却是边疆大历史,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拉郊采访十分不容易,也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更让我们无限伤怀的是,李文健日前因车祸去世,拉郊之行也成他记者生涯的绝唱。(赵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