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趋向经典,创造经典
2019年05月20日 10:05:4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网络文学经历20年快速发展,已收获丰富的作品、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来自各方的关注。但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有关其价值及合理性的质疑也不绝于耳。综观网络文学整体,虽然不乏风靡一时的佳作,但与庞大基数相比,精品数量依旧偏少。哪怕是有专家评奖背书、入选各类榜单的作品,如果脱离“网络”前缀,也只能用有新意、有特色形容,难以称作经典。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堪称经典?具体到网络文学领域又当如何评判?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以莎士比亚为标尺,讨论经典问题。他认为,每一位有志于创作经典的作家,都逃不开前人“影响的焦虑”,而步入经典行列则必须具备挣脱影响的“陌生性”,也可以称之为原创性。“影响的焦虑”和“陌生性”两个关键概念,恰可用来讨论当下网络文学如何趋近经典的问题。那些倍受读者喜爱的出色网络作品并非横空出世,它们每一处巧妙对话,每一段动人情节中,都折射出我们曾反复阅读的经典的影子。

    网络文学起始之时,互联网对公众是一片全新天地,在线写作带有拓荒性质。那些早期网文作者,有的心怀独创梦想,有的戏说名著同人,有的甚至声称灵感来自影视,但他们实际都充当着经典的媒介转化者——创作平台虽然从论坛、网页到手机,心中构想的样式,却脱不开对优秀作品的经验认知,也就是以经典为参照系,使以往媒介中的经典借他们之手向新媒体拓展。因此,在媒介交融之际,网络作者与程序员、网站编辑和灌水的网民一起参与了在新媒介上开展文学探索的历程,其表达方式和界面是全新的、开创性的;但核心和本质却是对经典的继承。所以,网文呈现出的新奇特异,并不来自文学革新,而是在于媒介表现形式的新颖。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诛仙》《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间客》等,在网络上呈现出文学的新句式、新语体和新题材,表现出文学的新媒体面貌。它们天然具备表达的陌生性,是网文中最趋近经典的一类,它们的成功,离不开新媒介红利。

    与网络文学知名度和高曝光率同时到来的,是类型小说对网文整体的替代。类型文填补以往通俗阅读的缺乏,但这些“类型”,却可以看成网络作者在消化、稀释文学经典后,结合新媒体特点的拣选和改写,其创新性毕竟有限。同时,这种写作模式提供易于上手的框架,文学网站需要内容,急于引导缺乏经验的新作者按照教程炮制速成文,这虽然极大扩充网文基数,却导致整体质量和观感的下滑。就这样,虽然网文名气日盛,参与者越来越多,但对畅销类型的因循,构成进一步突破的局限,陌生性难以为继;同时,经典作品影响的焦虑越来越强。

    当前网文中最知名的作品大都诞生在2003—2009年网文大爆发时期。这一时期网页连载、逐字收费是主要形式,有篇幅长、章节短等特点;与之相关,冗长拖沓、错字连篇等也似乎成为免不了的问题。由于新鲜,人们可以原谅早期的缺憾。但随着产业壮大,网文界竞争日渐激烈,对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失去媒介红利又缺乏足够写作才能的作者,在利益驱动下,为求“花样翻新”不得不强化感官刺激、渲染低俗趣味,甚至在“开脑洞”的掩护下凭借个人臆想虚构历史、歪曲历史。类似作品填充到网文基数中,越发给人以数据惊人、精品匮乏的印象。面对良莠不齐的作品,有些人以为海量错误是网文的天然属性,声称不应将网文放在与传统文学齐平的层次上看待。这看似包容,其实却在为粗制滥造开脱,也是对那些孜孜以求打造精品作者的不信任。

    网络文学发展到现阶段,庞大的作品数量、高度的活跃性和产生于读者中日渐强烈的不满足感,已使之具备产生精品、酝酿经典的基础;同时,在褪去新媒体光环之后,要继续保持动力和原创性,也必须突破产业局限和利益刺激,立足长远、打造精品。

    如果参考经典来观照网络文学作品,首先需要提及的是超越性,即经典作品超越具体时代、超越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共通感染力。网文“出海”,赢得海外粉丝喜爱的事实,反映出它们具备突破地域限制的潜力、具备与世界文化相呼应的超越性。其次是稳定性,即作品本身经得起推敲,其传达的内容不会因读者年龄、阅历和经济地位而产生大的接受偏差。遗憾的是,当前基于粉丝经济的网络作品常常“流量即正义”“我任性我有理”,有些为迎合打赏口味,甚至不惮挑战伦理。第三是影响力。越来越多评比和排行榜使网文发挥越来越大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因而,也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但网络热文却频陷抄袭官司和粉丝骂战,由此即可看出部分作者在影响力提高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责任感。

    印刷媒介千百年才积淀出若干经典,影响的焦虑永远存在,是不是不应该要求短短二十年的网络文学中出现经典?并非如此。在这个领域里,虽然“网络”赠送的“陌生感”越来越弱,但根本的“文学”方面,却会随着作品的积累、作者经验的提升、读者眼界的开阔而日渐加强。当前网文作者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够轻而易举阅读大量传统文学作品,又掌握新的媒介手段,同时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保持与网民的即时沟通。这是网络文学与印刷作品最大的不同,也是网络文学得以趋近经典、创造经典的优势所在。

    经典不产自隔绝的冥想,而源于协作的共鸣。作者自身树立经典意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网站编辑把好品质关,及时发掘推荐有潜力的作品;网站、读者、评论家和监管部门也可齐心协力,营造有利环境。二十岁的网络文学,在网络上已是老资格,但在文学史上却仍是新面孔。经典需要时间检验,不断趋近就是不断创造。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正在不断趋近经典,创造经典。

    (作者:许苗苗,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泽月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734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