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如何在融合发展战略下谋求更大发展?如何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5月17日,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中宣部出版局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承办的2019数字出版高端论坛开讲。
论坛以“聚能融合,聚力创新”为主题,充分反映了出版业发展新趋势,彰显了新时代对数字出版的新要求。来自政府管理部门、数字出版企业、数字出版基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数字出版肩负的责任着眼,从融合创新出发,把脉出版融合发展进程,探路出版融合发展前景。
出版融合 激发出版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6年多,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时期。”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在论坛上说,要充分认识出版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充分认识在我国出版业由大变强、由并跑到领跑的进程中数字出版承担的重要责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切实增强做好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坚定性,做到坚持以正确导向引领数字出版,坚持以内容优势打造发展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融合效能,坚持以一体化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倡导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媒体融合理念深入人心,数字出版产业在科技创新与应用支撑下面临全面发展时机。”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楚宏如是说。
在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出版各个领域的领军企业不断涌现,原创内容生产包括游戏、文学、动漫、出版、新媒体。比如,阅文集团2017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集成了原创出版、原创文学、移动阅读的海量资源,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原创内容生产平台;哔哩哔哩的最大特色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爱好者称为弹幕,是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社区;喜马拉雅已成为一个海量的声音宝库,围绕咨询、小说、广播、娱乐构建音频王国,拥有70%的有声版权,形成1亿条以上声音,成立6年注册用户已达5.3亿。
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韩露认为,数字融合使得出版内容一次制作、多平台发布成为可能,并推动各个产业创新。
成都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认为,转型是转变根本的发展理念、思维方式、产业模式、管理机制,融合是要实现传统音像电子出版业态和新技术应用的融合,传统版权内容和生产团队、互联网、5G新技术的融合,现有音像产业平台和市场化产业资本的融合。他说,过去3年,成都音像出版社建设完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府TV全媒体生态系统——“一中心、三平台”。今年全面转型之后,成都音像出版社正以开放、共享、创新融合的姿态站在新出版、新视听的起点。
融合发展 催生许多新业态
近年来,借助技术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和健全,整个产业呈现出一种融合联动的发展趋势。不同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不仅促进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更催生出许多新的业态。
“数字化时代到来为小批量、个性化内容生产平台创造了条件,这使得低成本满足小众需求成为可能。”韩露认为,数字出版时代,平台成为新的驱动力,它的特征是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出版产业的参与者无论是出版社、个人、内容运营还是终端制造,只要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平台入口,就会围绕用户的需求,重组原本线性的产业链,与优秀的出版社合作,与优秀的内容制作企业合作,共同服务于广大读者的需求。
中芬智谷(武汉)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康阳认为,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主要呈现数字化、数据化、场景化3种形态。在他看来,数字化是将已经出版的图书、音频、视频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形成数字内容;数据化是数字化的内容形成数据库数据,相关从业者根据需求,将数据进行重组、编排再造,并且提供服务;场景化是以场景化服务为中心,根据未来场景化的服务需求,或者科技化、智能化的平台技术发展的需求,打造新的内容、新的服务方式或者环境。“这3种形态是共生、共存、互融、互相促进的关系。”
内容为先 构筑价值体系
“整个数字创意产业的立体化架构发展越来越完善。”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认为,随着未来产业发展,整个数字创意产业将呈现一种真正的立体化、融合化发展,不同产业内的各个环节都能融合到一个网络平台上,产业要素重新优化组合并紧密连接,呈现一种网状分布式结构。面对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数字创意产业要更加注重构筑价值体系,因为“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企业应以内容为先,树立正向的价值观,以传承优秀中国文化、弘扬真善美等正能量为己任”。
他以经典游戏作品《完美世界》为例说,其取材自中国文化典籍《山海经》,在游戏人物设计、场景设计中大量融入了中国元素,在进入全球市场后,很快被用户接受和喜爱。此外,像《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诛仙》等游戏作品,同样富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受到全球华人用户的欢迎。
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认为,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接近上限,人口红利消失,数字版权业务市场规模的下降等因素所导致行业发生的变化,要求数字文化企业转变粗犷式的发展模式,坚持精品导向,发扬工匠精神,创新创造出更多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文化、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数字文化产品,用优质的内容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记者 王坤宁 李婧璇)
原标题:彰显转型效应 助推融合发展——2019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