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生死五号线 |
参评项目 |
通讯 (报纸) |
|
体裁 |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
集体 |
编辑 |
陈卓、李立红、张凌 |
|
原创单位 |
中国青年报 |
刊播单位 |
中国青年报 |
|
刊播版面 |
01版 |
刊播日期 |
2021-07-22 |
|
字数/时长 |
3024 字 |
|||
采编过程 |
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故中,地铁5号线遭遇涝水灌入,14名乘客伤亡。为尽快回应社会关切,事故发生当晚中国青年报就组织采访,联系事件亲历者。7月21日即完成了这篇报道,并于7月22刊发于中国青年报01版。稿件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还原了事故发生时车厢内的场景,是媒体中较早以相对全景方式还原事故现场的报道。及时、适度地向公众传递了事故的相关信息,同时展现了车厢内人们互助的人性闪光瞬间,其中“乘客轮流举起陌生人的小孩”等细节引发较多共鸣。 在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事故中,中国青年报注重报道时效,在地铁五号线事故发生12小时后,即刊发网稿《郑州地铁5号线被困人员口述:车厢外水有一人多高,车厢内缺氧》。之后持续关注,深入采访,刊发《0501号地铁没有终点》等深度报道,引发大量关注。其中,被困人员口述是全网第一篇反映地铁5号线事故现场的报道。关于郑州地铁五号线的系列报道在全网阅读数破千万。《生死五号线》在“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刊出后,瞬间阅读量10万+,企鹅号阅读量90w+,微博阅读量近200万。稿件内容详细,细节生动,表现手法详实,结构合理,感染力强。有读者留言“比泰坦尼克号故事片还感人”。 |
|||
社会效果 |
文章刊出后,得到大量媒体转载。学者张志安在《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主题报道——2021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中评价《生死五号线》报道,“以细腻的笔触还原多位受灾者的心境和处境,详细地呈现了灾难之下的人性和情感,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与慨叹,文章发出后在社交媒体刷屏,阅读量达10万+。” |
|||
初评评语 |
这篇报道内容翔实,细节感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同时展现了灾难中普通人的互助互救,和救援中的感人瞬间。报道符合“时、度、效”的要求,传播效果好,影响力大,很好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
|||
集体人员名单 |
||||
作者(主创人员) |
杨杰、焦晶娴、卢思薇、林子璐 |
|||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