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七年来,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下,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带领十八洞村村民改变思想,自力更生,发展产业,艰苦奋斗,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路子。
1、龙兴花
今年50岁的龙兴花,7年前主要靠放牛、砍柴为生,年收入仅有2000元。如今,靠开农家乐、卖自家做的腊肉,她一年就能赚8万块。
不少游客吃了她做的腊肉,还会专门从外地打电话、发微信订购。三年前,村里开办了便民邮局后,龙兴花不仅学会了在网上卖腊肉,发起货来也更方便了。
以前,龙兴花一般要等到冬至才做腊肉,现在因为供不应求,她一年四季都要熏制,赶上人多时,一天就能赚1000块。
2、施金通
施金通是土生土长的十八洞人,7年前,他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当面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的情况。
7年来,施金通和扶贫工作队一起努力,通过开展星级评比,改变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还带领大伙一起发展了旅游、猕猴桃、苗绣等支柱产业。2017年,通过村里的积极筹备,一家山泉水厂拔地而起,不仅解决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每年还给村集体保底分红50万元。
如今,十八洞村不仅早已经在2017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全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4668元,每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
3、龙太金
今年65岁的龙太金,是十八洞村猕猴桃园的管理员。7年前,在现场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后,身为党员的他,第二年就主动放弃了贫困户的评选资格,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如今,他的收入从7年前每月能赚270块,涨到了每年能赚3万多块钱。
7年来,依靠发展猕猴桃产业,十八洞村的乡亲们,腰包也越来越鼓了。今年猕猴桃的可采摘量突破了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村民每人稳定增收2000元以上。
两年前,十八洞村开展“互助五兴”,由先富起来的村民,带动其他乡亲脱贫致富。龙太金也主动参加,与村里5户群众结对,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4、隆兴成
75岁的隆兴成,是十八洞村的一名留守老人,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7年前,他虽然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难,却在村里要修路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把两亩地让了出来,支持村里的发展。
7年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一直都把隆兴成当家人一样照顾,经常陪他唠唠家常,上门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如今,隆兴成不仅可以按时领到养老金,到了年底,还能拿到村集体分红。去年,光是凭着在村里猕猴桃基地的入股,老人家就分到了6400元的分红款。
5、杨秀富
2013年,对十八洞村村民杨秀富家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他的儿子杨英华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成了十八洞村第一个大学生。正当他们为儿子接下来几年的学费发愁时,“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帮上了大忙。
7年里,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杨秀富家开起了小卖部、农家乐,卖起了农副产品,还加入了苗绣合作社。如今,老杨不仅还清了之前的贷款,家庭年收入也超过了5万元。
2017年,儿子杨英华毕业后,选择去西藏支教,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杨秀富家的农家乐也改名为“爱在拉萨”。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十八洞村的“网红打卡地”。
7年里,十八洞村已有13个孩子考上大学,不少人毕业之后,都选择回乡发展,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
6、施老记、杨诗芹
施老记今年72岁,七年前,他的三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他和老伴全靠种地养牛过日子,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随着十八洞村的人气越来越旺,2016年,施老记的女儿、女婿也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去年国庆假期,施老记家还新开了一家民宿。靠着这两大“支柱产业”,施老记家去年就赚了8万块钱。
当年这张照片里,老人家怀中的外孙女杨诗芹,如今已经上了初中,还特别爱学英语,经常在家里教大家说英语。小姑娘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外国游客来村里玩,将来英语肯定能派上大用场。
2019年,十八洞村游客达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7、龙金娣、杨嘉豪
7年前,龙金娣抱着小孙子杨嘉豪,一起坐在现场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当时,她的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作为“留守老人”的她,不仅要张罗着种地、养猪,还得帮着儿女带孩子。
如今,龙金娣的家里成了十八洞村的非遗中心,专门经营苗绣、银饰等苗族传统文化产品。她的女儿也回到了家乡,在非遗中心上班,一家人现在每年能赚到近5万元。
7年前还是个小婴儿的杨嘉豪,今年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眼看着“精准扶贫”让家乡的小汽车越来越多,从小爱玩车的小嘉豪也有了一个小梦想,那就是长大以后当个赛车手。
8、龙东姐
73岁的十八洞村村民龙东姐,现在跟老伴儿一起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名叫“幸福人家”的小酒坊,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到小酒坊里来品尝他们自酿的美酒。
3年前,这个小酒坊还是一个放柴火的小杂物间,眼看着到村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龙东姐决定把杂物间改造成了小酒坊,卖自家酿造的苞谷酒、猕猴桃酒。没想到,小酒坊的生意非常火爆,每年都能给她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龙东姐说,对比7年前,她最开心的事儿就是,“日子更好了,现在只要想吃小龙虾,就敢花钱买来放开吃了。”
9、施全明
7年前,施全明是十八洞村为数不多留在家里发展的年轻人之一。这7年,随着十八洞村的发展,施全明自学了厨艺,张罗着开起了一家饭店,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腰包鼓了起来,村里的盘山公路也修得越来越好,施全明去年还考了驾照买了车,进货买菜都方便了很多。
施全明说,现在回村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活条件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据统计,从2013年以来,十八洞村已经有300多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发展。7年里,村民们光是新买的汽车,就有79台。
10、龙德成、施成富
施成富、龙德成老两口今年都80多岁了,7年前的那张照片里,他们俩就坐在总书记的身边,那时的他们,是村里的老贫困户,生活非常拮据。
这7年里,通过村里推行的“五改”(改厨、改厕、改圈、改浴、改房)之后,老两口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此外,他们在外打工的小儿子施全友,也回乡创业,开起了十八洞村的第一家农家乐。
随着来村里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施成富家的农家乐也越来越红火,现在每年都能赚到10万元以上。
11、施晓丹
7年前,施晓丹还是一个在外地打工的20岁小姑娘,如今27岁的她,下个月就要迎来自己的人生大事,在村里举办婚礼了。
2018年,施晓丹回到十八洞村,用自己在外面打工学到的服务业知识,帮助村里建设农家乐和小商店。回乡发展,也给施晓丹带来了一段好姻缘,她的丈夫正是到村里来旅游时,和她相识相爱的。
另外,施晓丹家的几间房子,还是十八洞村的村镇银行所在地,她的弟弟施俊经过培训,成了银行职员,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银行开到了村里,既方便了游客,也方便了村民。
12、龙德晒
龙德晒老人今年78岁了,7年前,她和儿子、儿媳都是村里有名的“反对派”。因为扶贫队没有立刻带来“真金白银”分给大家,而是决定集中力量发展猕猴桃产业,一度让他们意见不小。龙德晒的儿子儿媳,还故意在村民评议中给扶贫队队长龙秀林打了低分,让他在评议中得了倒数第一。
后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龙德晒一家也越来越切身感受到了扶贫队工作的成效。如今,她的儿子成了村里的保安队长,儿媳也卖起了农产品,一家人每年都能收入5万多块钱。
儿媳龙建梅开玩笑说,如果现在再投票,一定给扶贫工作队人人都打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