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首个国际航次 中外科学家携手探深海

聚焦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
  • “蛟龙号”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潜

    “维嘉海山是一座科研人员已经较为熟悉的海山,但今天的下潜依然令人印象深刻……海星、珊瑚等生物在海山山顶集中分布。”科考队员高伟参与了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潜,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载人舱,他激动地向中外科考队员分享今天的下潜见闻。

  • 记者手记|乘“蛟龙号”潜入深海

    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个小山包,最高的一个距离水面仅约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令这里的深海世界丰富多样。9月4日,记者搭乘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近距离认识这座独特的海山。

  • 特写|“深海一号”船上实验室的紧张4小时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张东声告诉记者,深海生物在离开生存环境后,其形态会快速发生变化,DNA链也会变得不再完整。科考队员处理生物样品时必须争分夺秒,减少环境因素对样品质量的影响。

  • “深海一号”船完成1000公里多波束测线任务

    历时22天,经过50条测线航线的航行,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深海一号”船于9月7日完成1000公里多波束测线任务。

  • “蛟龙号”从5500米深海带回黑珊瑚及海百合幼体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费塔海盆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下潜科学家在5500米深海发现并采集到黑珊瑚及海百合幼体样品。

  • “蛟龙号”从约4700米深海带回5种生物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8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研人员张睿妍和王琪从4706米深海采集到5种生物样品。

  • “蛟龙号”潜航员带你一起深入海底

    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日完成第302潜次作业。在下潜作业中,“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展开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蛟龙号”里面是什么样?深海能够看到哪些生物?让我们跟随潜航员齐海滨的镜头一探究竟。

  • “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 跟随“蛟龙号”深入海底 邂逅“深海花园”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8月18日在西太平洋海域顺利完成“蛟龙号”航次首潜,这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

  • 顺利完成300潜!“蛟龙号”彰显中国深潜实力

    深海的奥秘,正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船时8月18日13时许(北京时间11时许),深蓝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龙号”搭载科学家许学伟、潜航员齐海滨和张奕完成航次首潜,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

  •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抵达首个作业区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随“深海一号”船,于船时18日0时许(北京时间17日22时许)抵达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首个作业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首个作业区开展5次下潜作业。

  • “深海大讲堂”在西太平洋开讲

    12日,正乘坐“深海一号”船航行在西太平洋海域的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在船上举行第64期“深海大讲堂”。本期大讲堂中,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东声带领队员了解西北太平洋蛇尾生物分类与连通性,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境外首席科学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围绕中国南海冷泉区的物种组成、遗传连通性和基因组学进行分享。

  • 香港举行仪式庆祝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起航

    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在香港举办的仪式上发表视频致辞表示,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首次有外国科学家搭乘“蛟龙号”开展深海科考,航次的规划由内地、香港及海外科学家共同设计制定。期待通过该航次,与各国科学家开展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共同解决深海生态保护问题,构建美好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