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在彩云之南书写支教故事
云南省镇康县第一中学地处中缅边境,优质教育资源相当匮乏。2013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与镇康县签订定点帮扶合作协议。迄今为止,已有71名研究生志愿者不远千里来到镇康从事支教志愿服务,承担高中数学、英语、政治、物理等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青春为笔,在边疆书写教育芳华。
-
青春坐标系:扎根广袤西部成长成才
为鼓励更多学子投身西部建设,北京、内蒙古、广东、山东等地相关部门及高校加大宣传力度,出台政策激励,优化服务保障,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青年学子的选择与行动,为西部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描绘了美好前景。从热衷“东南飞”,到选择“西北栖”,青年学子的去向变动,源于政策引导,彰显家国情怀。
-
戏曲“活化石”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三弦骤急,鼓点铿锵,舞台上青年演员关亚玲甩着水袖旋身跃起,衣袂翻飞间将现代舞蹈与戏曲旋子完美融合。台下掌声雷动,有位老人感慨道:“这娃的表演既有老戏的魂,又有新潮的劲儿。”
-
蔡守文:让青春在基层就业服务中绽放光彩
33岁的蔡守文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2016年9月,他从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贵德县就业服务局工作。谈及当初的就业选择,这个在贵德土生土长的小伙说:“家乡培养了我,我就该把知识用在家乡最需要的地方。”
-
多杰扬本:深耕文化领域 以书屋点亮服务群众之光
35岁的多杰扬本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社区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镇文化综合服务站站长。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草原牧民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
叶滔:让小菌菇开出奋斗的青春之花
在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的广西汇菇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整齐排列的工厂化培育菌罐好似一排排哨兵,在可调节灯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
-
从“大棚新娘”到“花椒镇长” 她在西部乡村书写别样青春答卷
“父母常说土地里挖不出金娃娃,但我相信土地是不会辜负你的,它总会给你想要的答案。”这是37岁的重庆市荣昌区铜鼓镇副镇长杨媚面对镜头时深情流露的一句话。
-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春暖花开,正值春招关键期,多地高校纷纷举办招聘会等活动,开展“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聚力拓岗优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海拔4500米绽放的“青春之花”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地处西藏北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2016年,22岁的周雪大学毕业,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从辽宁本溪来到那曲,从此扎根;2023年,云南彝族女孩张晶晶也来到这座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在这里追逐青春梦想。
-
以梦为马越天山——青年支援边疆建功故事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县,2024年,45名志愿者通过西部计划来到这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
安顺“兵支书”乡村振兴“战场”建新功
谁能想到,这个八年前还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匮乏的小山村,如今,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0万元。平元村这些年的变化,平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正强都记得十分清楚。他既是村子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
从海外名校到秦岭脚下 这位教授用11年诠释科技报国的初心
在陕西西安,有这样一位青年科学家,他16岁走出国门辗转求学,27岁扎根西部深耕科研,用所学专业连接起基础研究与民生需求,用师者之心在西部大地播撒星火。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高健智,用科研成果助力西部发展、以师者情怀培育创新英才。
-
阳光下最好的青春——大学生西部支教故事
自1999年开始,200多所高校,34000多名志愿者跨越山海去乡村支教,用知识播种希望。近日,新华社记者在新疆调研,邂逅了多位在基层支教的“00后”西部计划志愿者,并记录下他们的青春接力故事。
-
徐灿:愿像一棵白杨矗立在大漠边疆
三月的风掠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在皮山县的沟壑间蘸了一笔春色。在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上,桃树与风沙博弈,而把青春投入戈壁的安徽青年徐灿,已在此守望了三度花开花落。
-
从“扶智”到“铸魂”——援青教师扎根雪域高原
作为一所西部高校,青海大学不仅成功蝉联四届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一等奖,还获得该赛事2025年总决赛举办权。“这是对青海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认可和激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院长翟季冬说,从“扶智”到“铸魂”,青海大学的发展正是教育对口支援的一个缩影。
-
打响“边城”乡村电商品牌的返乡创业青年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近段时间电商取得首季开门红,农产品网销火热。2017年底,隘口镇开始大力发展电商产业。“90后”孙永盛当时正在广州打工,由于看好电商产业的发展前景,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和两个年轻人组建了创业团队。
-
朱松柏:投身深地领域,以创新技术护卫能源安全
初到塔里木,朱松柏就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标语牌感动。当书本的描述变成碑刻的内容,当黑白照片变成鲜活的故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了坚实的注脚。
-
安玉玲:武陵深处筑堡垒
近日,在武陵山区腹地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党建办主任安玉玲组织龙堡社区张勇等农机能手,用无人机给邻近几个村子的油菜喷洒农药
-
次尔杜吉:回乡守护“西电东送”大动脉的藏家小伙
次尔杜吉,藏族,1997年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内。这里曾是中国最后的无电人口聚居地之一。他努力学习,是第一个走出村的“211”大学生。2021年7月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大凉山,建设家乡。在国网四川直流中心,他参与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布拖换流站的建设。2023年6月,换流站全面投运后,他长期驻扎在站上做设备维护检修工作。
-
昔日西部计划志愿者带出乡村振兴“青年军”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年前,听到这句话的200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周世前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此后,周世前在这个武陵山间的少数民族县扎下根。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奋战乡村振兴,如今周世前身边又已聚集起一群怀着和他当年相似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正和周世前一起谋划着隘口镇的特色产业选育、乡村高品质生活宜居示范地打造。
-
从“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 西部生态“加减法”咋运算?
青年科学家、护林员等扎根西部,将知识、心血与汗水倾注在草原上、深山里、峡谷间,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奉献青春之力。
-
西部能源“奔涌”背后,清洁能源基地如何“火力全开”?
从四川“千河之省”的水电动脉叠浪成电、到甘肃“陆上三峡”的风电集群驭风为能、再到贵州“山地光伏”的集约开发聚光生金……我国西部地区依托天然禀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通过流域基地化开发、多能互补、科学规划,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
大山深处育梦人
滇南三月,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四中学的黄风铃花开得正灿烂,初二(4)班的教室里,地理教师李微楠带着学生们学习南方地区的特点。从饮食习惯引入,到分界线介绍,再拓展到人口数据情况,李微楠一一发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这位本科学法语、硕士读新闻的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在上海求学七年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2017年夏天,他攥着支教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开往云南临沧的大巴。
-
追梦逐光,她为雪域高原的孩子送去温暖的关怀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大四学生卓玛吉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学期间,卓玛吉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了“九瓣格桑”公益团队,面向家乡及周边地区发起爱心支教,为中小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
-
从空心村到网红艺术村——一个大学生村官的乡村坚守
将军村是重庆璧山区的一个网红艺术村,村落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打造的艺术乡建项目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35岁的杨顺,2013年从重庆中心城区一家医药公司跨界考上璧山大学生村官,投身将军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
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张莉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云南省丽江市第二中学校长张莉娟,是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2003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她来到丽江市宁蒗县支教,两年后留在了当地。20多年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始终激励着她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
搭乘基层服务“专列”,更多青年助力西部高质量发展
青年的命运始终与时代相连、与祖国共振。如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广大青年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用青春的力量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