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水10周年!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

10年来,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惠及45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过1.85亿

聚焦

  • 北京居民的一滴水70%来自汉江 南水北调有多“解渴”?

    10年前,一项跨越千里的世纪工程开始运行。南水北调,一个无人不知的词语,它解决了北方至少1.85亿人口的用水需求,也改变了沿线45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和自然生态面貌。但也有城市为了保证水源,“放弃”了诸多发展机遇,也有无数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南水北调,需要被更多人看见。

  • 问记者丨“南水”进津10年,水都去哪儿了?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作为受“南水”滋养的超大城市之一,南水北调给天津“调”来了多少水?这些水都用在了哪些地方?给天津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带着网友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

  • 走近南水北调中线源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湖北丹江口库区持续深化水质保护,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优良,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10年间,随着保护力度越来越强,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每年符合Ⅰ类水质的天数和指标个数持续保持在高位。

  •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效益日益显著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持续回升、湖泊河流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景观提升,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 寻访汉江源,遇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滴水”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汉江及其支流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坐落在汉中市宁强县的汉水源村,是汉江的源头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滴水”就从这里流出。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供水超237亿立方米 3500万人受益

    记者从12日召开的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累计向河南供水超237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

  • 卫星视角看中国丨沿着南水北调中线看10年之变

    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卫星图像记录下了10年间沿线的许多变化。

  • 一滴“智来水”演绎供水绿色蝶变

    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调水超102亿立方米,供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充足的水源和优良的水质背后,智慧科技的身影随处可见。

  • 一泓南水·三地情牵丨保一泓清水北上 助生态环境发展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十年间盈盈清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累计向北京供水超106亿立方米,有七成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已成为京城的主力供水水源。

  • 一泓南水·三地情牵丨学得好 看上病 助力水源地民生改善

    饮水思源,为了支持水源地的发展,北京与河南南阳、湖北十堰等水源区进行对口协作,通过资金支持、人才交流等方式,大力推动水源地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为教育、医疗等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提供发展支持。

  • 一泓南水·三地情牵丨香菇蜜桔真好味 科技助农增收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十年间盈盈清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累计向北京供水超106亿立方米,有七成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已成为京城的主力供水水源。

  • 大国院士丨让中国人喝上好水——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

    此刻,你正在喝的或许就是长江水。十年前的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横跨1000多公里,护送一泓清水向北奔流。这项工程也被视为中国超级工程的“天花板”。开通这十年,南水北调为中国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新华访谈今天推出《大国院士》第一期,听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讲不同寻常的南水北调。

  • 丹江护水十二时辰

    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有这样一群“守护者”,他们清理湖面杂物、打击非法捕捞、监测水质安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丹江口水库,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 “南水”润沧州:大运河畔的生态文旅蝶变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河北沧州因南水北调工程迎来巨变,古老大运河重焕生机,沿线生态、民生、文化多领域收获硕果,彰显水资源调配的深远影响力。

  • 创意视频丨360秒看这项工程有多厉害

    想象一下,当你站在北京五棵松地铁站站台上,在脚下不到4米的地方,来自千里之外的滔滔江水正穿行而过,是不是感觉既神奇又壮观?这就是南水北调——一个让水逆流而上、跨越千山万水的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它不仅重塑了我国水资源分配格局,更创造了“上天入地”“水往高处流”等令人瞩目的工程奇迹。

  •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在南水北调中线起点,我看到了“守井人”们的执着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10年来,丹江口库区周边的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积极投身于守水护水工作之中,使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确保一泓清水得以永续北送。守好北方的“水井”,人人都是“守井人”,这一共识在当地已深入人心。

  • 新华访谈丨专访汪易森:南水北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一条调水线,让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超1.85亿人喝上“南水”。今年80岁的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副主任、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总工程师汪易森,与这项超级工程共度了20余载。一起来听听汪易森和这项超级工程之间的故事。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南水入冀的生态“蝶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入冀,为滹沱河带来新生。曾经干涸少水、污染严重的湖面,如今碧波荡漾,水丰草美。大量生态补水的注入,让沿岸湿地重现生机,鸟类翔集,鱼翔浅底。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一江“南水”助发展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和天津市内配套工程实现同步通水,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天津的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调水超102亿立方米,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南水”来之不易。依托引江水的保障,天津市加快自来水供水能力提升建设,充分发挥引江水效益,服务市民生活和工业发展。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百亿立方米“南水”滋养“天津卫”

    冬日时节,黄叶飘零,落木萧萧。站在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南水北调外环河出口闸望去,一侧方正的蓄水池里“盛满”了南来之水,微风拂过,波光潋滟。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天津干线的终点,也是天津市引江供水的起点。“南水”从这里通过泵站加压送往水厂处理后,顺着纵横交错的城市供水管网,化作涓涓清流,流向千家万户。

  • 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始发

    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2日在土建4标8号平洞始发掘进,引江补汉工程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 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765亿立方米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765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为沿线45座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水资源保障。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天河”在城中

    “百年煤城”河南焦作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焦作人为穿过城市的这段干渠取名“天河”,穿城河道两侧建成了10公里长的绿色廊道,被称为“天河公园”。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焦作市供水超4.3亿立方米,生态补水6000多万立方米,这条渠不仅让焦作人吃上了好水,还让他们享受到了生态之美。

  • 心中流过一泓清水——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干群护水观察

    工程通水十年来,保护汉江水质、爱护生态环境,在安康市干部群众中已内化为共识、转化为行动,使一江清水源源不断地流向丹江口、受水地。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南水”进京滋养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在北京密云水库潮河入库口,远道而来的短嘴豆雁在此休养生息,时而振翅而飞,时而凌跃水面。顺河道而下至北京市顺义区潮白河漕运码头,数种水鸟在河道中央戏水,与远处的居民区交织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走,过黄河

    工程技术人员在万古黄河的河道下修建两条“地下河”,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穿黄工程。在黄河河床几十米的地下,洁净的南水从两条穿黄隧洞涌向华北大地,助力中原经济带腾飞。

  • 北京接收“南水”将有“双通道”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兴支线新机场水厂连接线已于近日完成充水工作,这也标志着大兴支线实现全线充水,已基本具备输水条件,北京接收“南水”即将拥有“双通道”保障。

  •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24至2025年度调水工作启动

    25日16时,按照江苏省水利厅调度指令,江苏全面启动南水北调2024至2025年度调水,将向山东供水11.25亿立方米,开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第12个年度的调水工作。

  •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沿线见闻:科技赋能 生态更美 百姓安乐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问题的超级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统计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沙河渡槽:水到渠成 从天而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穿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水系。南水千里北送,全程自流,而且全封闭运行。这意味着1000多公里的输水线,要穿过几十条大小河流。架设渡槽是输水线路穿越河流的一种方式。

  • 方城垭口:赴一场千年之约

    奔流的南水向北而行,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如何穿越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东部的群山。然而幸运的是,秦岭东部分隔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到了河南南阳的方城县城附近,却在连绵的群山中留了一条“缝隙”,人称“方城垭口”。在这个大自然馈赠的垭口处,古人和今人不谋而合,南水也在这里“赴一场千年之约”,南水北调千年梦圆。

  • 大巴山之水向北去——重庆城口如何实现十年“南水北调”供水承诺?

    “丹江口水库里每20杯水中,就有1杯来自城口。”12日,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座谈会上,城口县政府县长董奕锋介绍。作为汉江上游最大支流,城口县母亲河任河每年有近20亿立方米水流入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工程送往北京,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5.4%。

  • 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年记丨润泽京华

    千里南水,逶迤北上,润泽京华。今年10月底,南水进京调水量再创历史新高,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随南水一路北上,历时半月,直播团队抵达中线干渠终点——首都北京。南水如何成为北京主力水源?北京如何进一步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记者带你到南水进京第一站——惠南庄泵站和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密云水库探究竟。

  • 新华视点丨南水之源

    横跨湖北、河南两地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被称为“亚洲天池”,它的大坝“穿衣戴帽”两次建成相隔数十年……南水之源,遇见丹江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丹江口。

  • 南水北调中线行|长距离输水调度技术助力“南水北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通水十年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80亿立方米。工程沿线水资源供需系统复杂,各用水户需水情况更是不断变化。如何按计划将南水输送给受水区各用水户,科学开展长距离输水调度是技术关键。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河南淅川:渠首柑橘丰收满园“金”

    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地处秦岭余脉,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十分适宜柑橘生长,是远近闻名的“中原柑橘之乡”。

  • 南水北调中线行|沿着“南水”探文化

    殷商文化、太极文化、中医文化、三国文化、诗词文化……在中国,有一条调水生命线,不仅创造了世界调水工程的奇迹,更如同一位文化传承的使者,将工程沿线的灿烂文化串珠成线,呈现在世人面前。走进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沉浸式体验南来之水带来的文化盛宴。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一渠丹江水浸润“百年煤城”

    “百年煤城”河南焦作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焦作市供水超4.3亿立方米,生态补水6000多万立方米,这条渠不仅让焦作人吃上了好水,还让他们享受到了生态之美。

  • 陶岔渠首:南水从这里启程

    “龙头开,南水来”。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水龙头如何控制,水质如何保证,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 南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年记丨探秘“长江黄河相遇处” 领略“一渠清水穿城过”

    “穿黄不通,中线无功。”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自黄河南岸,干渠一头扎入黄河河底之下,从黄河北岸焦作温县再次涌出。河南焦作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新华云直播将带你探秘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穿黄工程,并前往焦作市领略“一渠清水穿城过”,感受“最美干渠”的生态蝶变。

  •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十年谋篇“水”文章 湖北丹江口叫响“中国水都”

    湖北丹江口,这座拥有46万居民的县级市,因为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而备受瞩目。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通水十年来,丹江口市为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扛牢守水护水使命,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融共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河南淅川:丹江水库秋日美

    深秋时节,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方向走进河南省淅川县,放眼远眺,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走近细看,生态林果遍布山间,环库区生态廊道扮靓丹江湖畔。

  • 记者探访茅塔河 见证源头活水来

    在湖北十堰市,有2400多条大小河流汇入丹江口水库,它们好似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水库的水质。小河净,大库清,丹江口水库上游茅塔河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源地保水护水的一个缩影。

  • 丹江口大坝:“穿衣戴帽”只为更多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因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拦蓄滔滔汉江形成。作为枢纽最主要的建筑物——丹江口大坝始建于1958年,当时被称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为满足南水北调要求,2005年大坝再次“穿衣戴帽”,在老坝基础上再增高10多米,创造工程奇迹。

  • 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年记丨丹江渠首看变化

    “龙头开、南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陶岔渠首担负着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沿线地区输水的重要任务。距渠首不远的邹庄村是丹江口水库的一个移民村,2011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搬迁至现址。直播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探访南水北调中线的“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带你走进移民新村看变化。

  • 湖北丹江口:“空、天、地、水”全方位护水

    大屏幕上,无人机扇动“翅膀”起飞,跟随它的“眼睛”,碧水、青山、小岛、夕阳尽收眼底……在湖北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调度员周淑婷轻轻点几下鼠标,十几公里外的无人机立刻从机库起飞,按照设定的路线巡飞。

  • 茅塔河的生态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南水”好不好,表现在水库,根子在源头。记者近日来到丹江口水库上游茅塔河流域,探寻一泓清水何以清澈的奥秘。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持续向好

    2014年正式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优良,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随着生态保护力度越来越强,每年符合Ⅰ类水质的天数和指标个数持续保持在高位。

  • 北京2023-2024年度“南水”调水量创历史纪录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工程2023-2024年度调水工作于10月31日24时正式结束。这期间,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调水量达到13.45亿立方米,超额2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调水任务,创“南水”进京以来年度调水量历史新高。

  • 湖北丹江口:水质监测“守望人”为丹江水把好关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有一支团队,他们负责对丹江口水库及沿岸的水质采样和检测。天刚蒙蒙亮,监测站水质室主任熊屹带领团队乘船深入丹江口水库,前往预定地点提取水样。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寻访丹江口志愿“小水滴”

    “守水护水是天大的事”“像眼睛容不下沙子一样容不下垃圾和污水”……在南水北调水源区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这样的标语十分常见。记者听闻,“一泓清水”的背后,有一群守水护水的“小水滴”志愿者,近日得以一探究竟。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河南淅川:库区农民端上“绿饭碗”

    近年来,当地把“水质保护”和“产业发展”两大责任一肩扛,立足水源地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中药材、特色林果、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农民们逐渐端上了“绿饭碗”。

  •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超额完成年度调水任务

    记者1日从水利部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23—2024年度调水工作,截至10月31日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调水83.37亿立方米,为年度计划的118%。

  • 南水之源:遇见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70余年的历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南水北调从构想到实现的见证。它被称为“亚洲天池”,它的大坝“穿衣戴帽”两次建成相隔数十年,它的水质全年超过300天为Ⅰ类水,它有“天罗地网”守护“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南水之源,遇见丹江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丹江口。

  • 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年记|人人都是“守井人”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担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担当。记者深入水源核心地,探寻“守井人”守水护水的“真功夫”和“靠水吃水”的“水功夫”。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寻找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又名桃花鱼,因其形如桃花又常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出现而得名。桃花水母对水质、水生态环境要求极度严苛,数量稀少,故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桃花水母屡屡见诸报端,但大都是一些人迹罕至的小溪小湖。丹江口水库如此巨大的水体,出现桃花水母,无疑令人惊奇,也是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佳佐证。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从“坝首第一村”看南水北调移民生活新变化

    今年是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周年。在建设的过程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丹江口水库附近有数十万居民为了给工程施工和水库蓄水让路而搬离了原住处。今天,让我们走进有着“坝上第一村”之称的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蔡湾村,看看这座距离大坝不到500米的移民村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一滴水背后的经济学

    一滴水背后能有什么?能汇聚成一泓清水润泽北方,也能发展出百亿产业强县富民。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行进式报道第一站,记者在湖北十堰丹江口找到的答案。

  • “南来之水——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系列直播丨探源丹江口

    武当山下的丹江口水库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如同北方亿万人的“大水井”。新华社直播团队来到武当山下,带你探秘丹江口大坝的前世今生,“问道”一江清水北流的“独门绝技”,感受“挖井人”移民的新生活。

  • 守水护水 湖北十堰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新突破

    空、天、地智慧监管体系构建守水护水硬核实力,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库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转变……记者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行进式采访时发现,守水护水倒逼十堰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新突破,促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 丹江口水库:南水千里润北国

    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称的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东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超66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1.08亿人受益。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现在,首都人民每3杯水中,就有2杯来自丹江口水库。

  • 南水北调中线向天津调水超100亿立方米 成为天津市供水主水源

    记者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截至9月10日1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调水超100亿立方米,已经成为天津市供水主水源。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和天津市内配套工程实现同步通水,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天津的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天津市大部分区域实现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有效化解了城市供水“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

  • 南水北调中线行丨沙河渡槽:水到渠成 从天而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穿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水系。南水千里北送,全程自流,而且全封闭运行。这意味着1000多公里的输水线,要穿过几十条大小河流。架设渡槽是输水线路穿越河流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