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浙东运河博物馆:科技让展厅“开挂”-新华网
2025 03/31 10:17: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浙东运河博物馆:科技让展厅“开挂”

字体:

  观众在沉浸式水工技艺互动区参观 浙东运河博物馆供图

  当前,科技为博物馆注入了创新动能,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文物在数字空间“复活”,构建出沉浸式场景,让博物馆从单向展示空间转变为跨时空的文化对话平台,既拓宽了观众覆盖面,也为文物的研究和展陈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位于浙江绍兴的浙东运河博物馆以科技为桨、文化为舟,通过创新性技术应用打破时空界限,构建起沉浸式、互动式、智慧化的文化传承模式,让展厅“开挂”,为千年运河文脉注入时代活力。

  数字展陈“开口说话”

  “我们在馆内设计了一条连续的参观动线,串联起馆内几个展览,通过声、光、电技术系统诠释水运文化,让展陈‘开口说话’。”浙东运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积极在展陈中运用数字技术,在丰富观众观展体验方面取得了成效。

  步入浙东运河博物馆展厅,多媒体投影将大禹治水的耒耜工具、越王勾践剑、阳明心灯化作3D悬浮光影;“海丝之路”地图中,观众跟随数字漕船穿越时空,触摸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脉搏;四面环幕打造“越歌百曲”展厅,立体环绕声播放绍剧名段《龙虎斗》;VR眼镜接入无人机,全景展示运河沿线风光。

  在一楼的沉浸式水工技艺互动区,观众轻触屏幕,三江闸模型开始动态演示水流调控原理。81岁的罗先生站在复原的水则碑前感慨:“小时候摸过这块‘金木水火土’碑,现在通过屏幕见到它,好像回到了那时候。”研究人员通过老照片比对与口述史的还原,以科技力量让已消失的历史在数字世界得以重生。

  在临展区战国青铜凿展的展柜前,智能感应灯光随观众靠近自动点亮,特殊光谱让铜锈“隐形”,重现器物铸造时的“吉金”本色。馆内展厅精确部署了物联网传感网络,实时监测展柜温湿度,数字地址实现灯光音量“感知—决策—调控”的闭环。

  智慧夜游走进历史场景

  当“夜航运河”系列活动在夜色中启航,浙东运河博物馆化身为穿越时空的文明剧场,观众脚踩“流动运河”步入展厅,开启奇幻的文化探索之旅。

  “之前下班路过这里,看到大门口这面数字光幕特别好奇,今天我和先生带着全家一起来参观。”家住博物馆附近的胡女士说,听说馆里的夜间活动很有意思,今天来体验后确实很惊艳。

  在浙东唐诗之路主题区,诗人“李白”在数字藏书楼内与游客吟诗互动。“妈妈,快来给我拍照。”来自镜湖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小陈举起粉色香包告诉父母:“这个香袋是我跟‘李白’对诗换来的。”在她身后的非遗市集长廊中,观众在排队体验的水则拓印,将水则碑上的古朴碑文通过非遗体验转化为印章。越剧观影厅内,正在观看3D越剧影音的观众突然听到悠扬乐声,只见越剧演员从侧门登场,一曲《梁祝》引来阵阵喝彩。在桨声灯影里、水波荡漾间,观众与剧中人物奇妙邂逅。

  与此同时,参与“夜航运河·探索秘册”剧本游活动,观众可与NPC(非玩家角色)互动对话,破解水利文化谜题,获得文创奖励。

  研学云平台构建无边界文化课堂

  创新技术的应用打破物理边界,通过构建数字化研学网络,浙东运河博物馆推出118套研学课程232课时数字资源,让运河文化陪伴青少年成长。

  针对中小学生受众,浙东运河博物馆充分利用大运河相关资源素材,策划推出“运河沟通南北”“运河沟通四海”“运河沟通自然”“运河沟通科技”等跨学科研学课程,开发五大主题精品研学课程118套232课时,完成相关教材编写119本。这些课程以运河历史及其沿线非遗项目为主,结合展陈讲解与互动体验,带领学生认知遗产保护、学习运河历史、体验传统技艺。

  “我们根据受众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将实地考察与展厅参观相结合,精心设计主题研学路线30余条。截至目前,已举办5000余场研学活动,其中还有不少对运河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参与。”浙东运河博物馆研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们正在配合开展数字化专项提升服务,以‘研学大运河云平台’为载体,探索实施馆校合作模式,深化线上研学实践。”

  依托“研学大运河云平台”,2024年11月启动的“大运河文化课程进校园”活动累计前往10所学校开展研学课程31场,覆盖受众超1万人次。目前,浙东运河博物馆已与200多家单位达成研学合作关系,与8家机构达成游线开发意向,初步实现合作路径贯通与教育资源整合。

  在数字化浪潮中,浙东运河博物馆将继续深化“运河+”发展模式,陆续打造云平台,上线VR数字展览、研学精品网课和运河掌上游戏等,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助力千年运河文脉奔向更加壮阔的历史长河。(刘海红 何昕尔)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